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已经成为目前治疗肝癌的主要非手术方法之一,但术后较高的复发率受到关注。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文献,对射频毁损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做一综述。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cm、肿瘤位置临近大血管或肝脏包膜下、不足够的治疗范围、以及术者经验缺乏是使局部复发率升高的危险因素,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高、术前肝功能分级差、肿瘤病理分期晚等因素是肝内远处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2.
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建议(试行)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肝癌多伴有肝硬化 ,肝硬化的程度必然影响肝癌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分期〔1〕。为此我们根据肿瘤大小、数目、分布、血管侵犯、区域淋巴结侵犯、远处转移、肝功能的Child Pugh分级 ,对原发性肝癌进行临床分期。现就分期的可行性初步研究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 1991年 1995年间剖腹探查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病人 ,共 10 82名。男女之比为 1∶7;中位年龄 4 9岁 (12 78岁 ) ,平均肿瘤直径为 (7.9± 4 .79)cm ;甲胎蛋白阳性 (血清甲胎蛋白高于 2 0 μg …  相似文献   
93.
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后介入治疗对复发防治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后肝动脉介入综合治疗对肝昨发的防治效果。方法 根治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B超、胸片等,于术后2个月按Seldinger法行肝动脉造影或碘化油CT检查,根据有无残癌分为两组;无残癌者为预防组,有残癌者为治疗组。预防组术后2个月和5个月分别行预防量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以观察复发率和生存期,治疗组按常规量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每2个月得1次以观察生存期。  相似文献   
94.
NP 470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已较为肯定 ,我们的实验也证实TNP 470能抑制裸鼠人肝癌的生长和转移[1] 。研究表明 ,TNP 470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来实现的[2 ] 。VEGF是由肿瘤细胞分泌的一种生长因子 ,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从而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迄今 ,未见TNP 470对体内癌组织VEGF表达影响的报道。我们利用高转移人肝癌裸鼠模型 (LCI D2 0 ) ,通过逆转录PCR(RT PCR) ,检测了TNP 470对肝癌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 ,旨在进一步揭示TNP 470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 通过肝癌组织芯片检测骨桥蛋白(OPN)下游的信号蛋白,以确定其在肝癌组织中的信号传导途径.方法构建肝细胞癌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并分析OPN及其相关分子、整合素αV、CD44v6、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FAK)、p-Src、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水平及其关系.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OPN及其受体整合素αV、CD44v6和相关信号分子p-FAK、p-Src、Src、p-ERK、p-AKT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周正常肝组织(P<0.05).FAK在肝癌和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N的表达与整合素oV(P<0.01)、p-ERK(P<0.01)、CD44v6(P<0.05)密切相关,与p-FAK、p-Src、p-AKT无相关性(P>0.05).但p-FAK(P<0.05)、p-Src(P<0.01)和p-AKT(P<0.05)均与OPN受体整合素αV密切相关,p-FAK还与OPN的受体CD44v6密切相关(P<0.01).结论 OPN通过其受体整合素αV、CD44v6激活下游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以促进肝癌转移.
Abstract:
Objective Osteopontin (OPN)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metasta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ut its downstream signal pathways have not been well define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associated signal pathways in human HCC tissues. Methods The expressions of OPN, intergrin α V, CD44v6, P-FAK, FAK, P-Src, Src, P-ERK and P-AKT were assayed using TMA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of OPN with P-ERK, P-Src and P-AKT were explored and the role in HCC metastasis was analysed. Result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OPN, intergrin α V, CD44v6, P-FAK, P-Src, Src, P-ERK and P-AKT in HCC tissu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tissue (P <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FAK in HCC tissue and normal tissue (P >0.05). OPN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tegrin α v (P < 0.01 ), CD44V6 (P < 0.01) and P-ERK (P < 0.05) but not with P-Stc, P-FAK and P-AKT (P > 0.05). The expressions of P-FAK (P < 0.05), P-Src (P < 0.01) and P-AKT (P < 0.05)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tegrin α v and the P-FAK expression was also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D44V6 (P < 0.01). Conclusion OPN promotes HCC metastasis though Integrin α v/CD44V6/MAPK pathway in human HCC.  相似文献   
96.
目的 建立稳定有效的转移性人肝癌裸小鼠原位种植合并肝动脉结扎模型.方法 采用56只BALB/C-nu/nu裸小鼠,建立转移性人肝癌裸小鼠原位种植模型;随机分为2组,移植瘤术后2周进行肝动脉结扎(HAL)组和仅开腹为假手术组.两组中各随机抽出6只裸鼠,在2次手术后2 d利用哌莫硝唑(PimoIlidazole)作为乏氧探针行肝脏移植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人肝癌裸小鼠原位种植成瘤率为100.0%(56/56);HAL手术成功率达93.3%(28/30);与假手术组比较,HAL组移植瘤内乏氧细胞(Pimonidazole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5),移植瘤组织HIF-1α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转移性人肝癌裸小鼠原位种植合并肝动脉结扎模型手术成功率高,能够导致肝脏移植瘤有效乏氧,是一种较理想的研究肝动脉断流对人肝癌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7.
少见类型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提高对少见类型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少见类型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40例,对各种类型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少见类型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同期所有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手术病例的0.74%(40/5487),包括12种病理类型:血管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横纹肌肉瘤1例,胚胎性肉瘤1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淋巴瘤5例,囊腺癌4例,类癌3例,鳞癌2例,腺鳞癌3例,癌肉瘤4例门临床表现无症状者21例;右上腹痛者12例,其中肝肿瘤破裂1人;上腹不适者5例,黄疽2例,发热1例。实验室检查中32.5%HBsAg阳性(13/40),CT检查无1例直接确诊,其中3例肝脏淋巴瘤诊断为血管瘤或慢性炎症,3例肝肉瘤分别诊断为慢性炎症、血管瘤或囊腺瘤,2例鳞癌全部误诊为肝结核或肝囊肿,1例类癌诊断为纤维板层癌,1例囊腺癌诊断为肝囊肿,其余病例术前CT诊断均为肝脏恶性肿瘤。预后方面,4例肝淋巴瘤和2例肝囊腺癌生存期超过5年;肝肉瘤1年生存率超过50%,但3年生存率不超过25%;5例肝脏鳞癌、腺鳞癌病例均在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 各种少见类型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中亦无血清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影像学与肝细胞肝癌和某些肝脏良性肿瘤很难鉴别,术前诊断十分困难。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以肝囊腺癌和肝淋巴瘤预后较好,以肝脏鳞癌和腺鳞癌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98.
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目前外科手术仍是首选的方法之一 ,但原发或转移的肝癌在发现时只有 2 0 %的患者有手术机会[1] 。近年来针对肝癌的综合治疗日益发展 ,其中肝癌的局部治疗越来越显示其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的肝癌的局部治疗包括经皮无水酒精注射、经皮穿刺乙酸注射、射频治疗、激光间质热疗、微波固化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 ,另外还有术中的局部治疗 ,如冷冻治疗 ,经血管的肿瘤栓塞化疗以及在研究中的高温液体热损伤、沸腾化疗药物瘤内注射治疗等。本文对以下几种局部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1 无水酒…  相似文献   
99.
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ions,ICIs)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多种肿瘤的预后,是当前肿瘤治疗中备受重视的手段。以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单克隆抗体为主的免疫检查点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单一ICIs临床效果有限。不同ICIs的联合治疗、联合化疗及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可明显提高疗效,新发现的免疫检查点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液素3(T cell immunoglobulin mucin-3,TIM-3)、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域(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TIM domain,TIGIT)等抑制剂的转化和联合应用,对难治性或ICIs耐药患者的疗效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