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目的了解近年广州市人群华支睾吸虫及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监测方案,2006-2010年对全市12个区、县级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进行人群调查,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检虫卵。结果共粪检11477人,总感染率为9.1%,其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7.46%。2009年人群的感染率为24.39%。地区分布中番禺区总感染率最高为34.48%,其次为南沙区和黄埔区;增城、南沙等农村土源性线虫仍有一定的感染率,各区县之间的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较明显,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降低人群寄生虫感染率。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分析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聚集性疫情,了解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牲畜交易市场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分别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初筛和确诊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检测241人,37人感染布氏菌,其中27人为确诊病例,10人为隐性感染者,未发现危重和死亡病例;布病感染者以慢性起病,其中发热、乏力占81.08%,肌肉关节酸疼占67.57%;接触羊是布病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几乎所有感染者都曾接触过羊(35例);同时从事动物销售、屠宰、运输等工种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广州市布病疫情不断上升,职业人群是布病防控的重点,应加强布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动物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43.
1997-2005年广州市狂犬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对广州市近几年狂犬病发病态势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狂犬病的措施。方法对广州市1997-2005年发生的狂犬病病例发病情况、分布、潜伏期等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疫情上升的原因。结果1997-2005年共发生狂犬病18例,1997-2000年,疫情局限在花都区,2002-2004年疫情集中在增城市,但2005年疫情迅速上升,共发生9例,并波及多个地区。结论犬只密度升高,犬伤人数增多,疫点处理不彻底及群众防病意识不高是疫情上升的原因,加强宣传教育、犬只管理,提高犬只免疫率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4.
广州市2004年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和掌握近年广州市畜牧人员、动物接触者、孕妇弓形虫病血清学IgG抗体水平状况及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本市各区、县级市的地理分布,选择不同职业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弓形虫IgG抗体酶免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结果 共检测2 526人,阳性206人,阳性率8.16%.县级市及近郊区阳性率较市区高,分别为9.48%、7.91%和4.73%.职业中以农民及饲养、挤奶员阳性率最高,分别为10.26%、10.24%,猫犬接触者和屠宰、肉类加工销售员次之,阳性率分别为9.97%、8.98%.男、女阳性率分别为8.03%和8.31%,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主要分布在40~60岁的年龄组,阳性率11.54%~13.04%.结论 弓形虫是人畜共患病,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加强宣传,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可降低人群弓形虫感染. 相似文献
45.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797只,分属2目2科4属6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707只,食虫目动物90只,总鼠密度为10.80%,鼠密度为10.26%;在171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只61只,捡获蚤265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鼠染蚤率为35.67%,总蚤指数为1.55;黄胸鼠蚤指数为2.56;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黄胸鼠蚤指数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6.
目的:了解花都区幼童蛲虫感染及分布现状,为蛲虫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在全区乡镇(街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4所幼儿园,使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每所幼儿园调查儿童200人以上。使用问卷进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每所幼儿园调查家长50名以上。采用 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共调查24所幼儿园共检查儿童4840人,检出蛲虫感染者170人,感染率为3.51%。以幼儿园为单位感染率最高的为11.95%(19/159)。城区幼童蛲虫的感染率为2.05%(46/2245),乡镇的感染率为4.78%(124/2595),乡镇幼童的蛲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区(χ2=26.459,P<0.01)。男、女性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3.88%(107/2759)和3.03%(63/2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9,P>0.05)。蛲虫感染相关因素如卫生环境条件、卫生设施及管理制度、家庭及个人卫生习惯等,城区幼儿园比乡镇的好。结论花都区乡镇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率还较高,今后防控的重点应放在乡镇一些环境条件和卫生设施较差的幼儿园。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广州市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了解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病例数和监测中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09年,广州市共报告布病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9岁,以青壮年居多;病例几乎都与活羊、羊肉和羊内脏接触有关;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汗、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结论来自布病疫区感染布病的羊只流人我市、从业人员缺乏防病意识、检疫和免疫措施不到位是造成我市布病发病数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人市牲畜检疫和从业人员布病健康教育是当前重要的策略。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分析2014—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疟疾输入性病例流行特征,为制定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4—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疟疾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报告疟疾病例528例,死亡4例。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453例(85.80%)、间日疟28例(5.30%)、卵形疟28例(5.30%)、三日疟13例(2.46%)、诺氏疟1例(0.19%)、巴西疟1例(0.19%)、混合疟4例(0.76%)。病例诊断时间间隔算术平均数为9.04 d,发病后3 d内确诊病例占36.74%(194/528)。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较集中于1、6和9—11月。病例以男性中青年为主。现居住地分布于全国21个省、直辖市。除1例长潜伏期复发三日疟病例外,其余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527/528)。结论 2014—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但境外输入性病例数较2006—2013年明显上升。应加大地区防控体系建设投入,以提高必要的疟疾监测能力,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49.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不同职业人群蠕形螨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透明胶纸粘贴法镜检蠕形螨。结果 共检查2365人,感染176人,感染率为7.44%,其中男性感染率为4.99%(59/1182);女性感染率为8.70%(117/1345);20~40岁感染率较其它年龄高;银行职员及饮食服务行业人员感染率较学生和干部高,分别为22.02%、17.59%。结论 蠕形螨感染率与各职业人群的工种、年龄、个人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人体蠕形螨传播是人与人直接接触,也可通过共用脸盆、毛巾、衣被、具、玩具、化妆品等物品而间接传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与患共用生活物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减少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50.
广州人体肺部螨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在广州粮食、药材、针织和棉纺行业进行人体肺部螨感染的调查,检查痰液337人,痰螨阳性率21.4%,感染率以药材和粮食行业人员为高,分别为35.5%与24.8%。感染率高低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关,以青中年多见,尤以46—55岁年龄组为最高。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为多,无特殊既往病史。胸透拍片30例和血液检查65例痰螨阳性者,有8例显示X线征,10例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效增高。已鉴定痰内螨类9种。调查痰螨阳性者工作场所地尘和空间飘尘,均查到螨类。已鉴定地尘、飘尘和降尘中螨类12种,其中4种与痰内查到的螨种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