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7篇
  免费   650篇
  国内免费   433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182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662篇
口腔科学   149篇
临床医学   1422篇
内科学   921篇
皮肤病学   353篇
神经病学   180篇
特种医学   5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81篇
外科学   1106篇
综合类   3417篇
预防医学   1453篇
眼科学   128篇
药学   1121篇
  23篇
中国医学   1335篇
肿瘤学   35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48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588篇
  2013年   411篇
  2012年   547篇
  2011年   596篇
  2010年   529篇
  2009年   568篇
  2008年   538篇
  2007年   590篇
  2006年   644篇
  2005年   790篇
  2004年   701篇
  2003年   555篇
  2002年   424篇
  2001年   418篇
  2000年   449篇
  1999年   435篇
  1998年   380篇
  1997年   379篇
  1996年   338篇
  1995年   308篇
  1994年   309篇
  1993年   233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56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8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10篇
  1960年   9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脂肪蓄积过多代谢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的趋势,更有部分病例由此演变成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目前西药治疗脂肪肝大致分为降脂性药物和护肝去脂药两类,但缺乏理想的针对性治疗药物,而且停药后常会反弹影响疗效;而中医药因其疗效平稳、有多向调节优势受到人们的推崇,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如由于各家临床经验不同导致中医对脂肪肝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药治疗疗效评价方面的差异。因此,开展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药理和临术研究,为脂肪肝的治疗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追在眉睫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2005—06,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脂肪肝的中医治疗》一书正是顺应这一潮流而问世的,该书是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附属医院院长孔祥廉主任中医师为主编,联合该院众多医、药、护、技专家编写的一部有关中医药治疗脂肪肝较全面系统的论著。该书的出版为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提供了一部科学性、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的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集大成著作。纵览全书,40余万言,条分缕析,说理透彻,既有脂肪肝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探讨,又有临床及药理研究成果和经难的总结与阐发,资料新颖而丰富,论述精辟而独到,是中医药治疗脂肪肝不可多得的一部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92.
CBN中有效成分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排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CBN注射剂中葛根素在大鼠体内排泄的特点。方法:取大鼠尾静脉注射100mg/kg给药后不同时间分别收集尿和粪便。乌拉坦麻醉大鼠做胆总管插管,于股静脉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胆汁。以HPLC外标法测定样品中葛根素含量,计算不同时间自尿粪胆汁排出量及占给药量百分比。结果:静脉给药后12h药物自尿排出给药量的34.6%,其中85.6%在前2h从尿中排出,12h后尿中几无法测出。粪便中葛根素含量很少,胆汁中葛根素在药后8h时累积排泄量为12.7μg/ml,占总排泄量的2.7%,其中70.4%于前2h内排出。结论:静脉注射CBN后其葛根素原型主要以尿中排出,而排出时间集中在药后的前2h。  相似文献   
93.
“以补开塞”理论是中医反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从中医角度讲脾虚膏脂转输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核心病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环境改变与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在内的多种血脂异常性疾病发生密切相关,故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艾灸具有温阳补虚、调理脾胃等作用,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已经在诸多方面得到肯定,但对其作用机制的阐述仍不够详尽。在“以补开塞”理论指导下,试将艾灸、脾虚膏脂转输障碍性血脂异常相关疾病以及肠道微生物稳态三者加以联系,找到三者之间潜在的关联性,探讨艾灸疗法治疗脾虚膏脂转输障碍的原理,并对此法在血脂异常性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阐释,进一步丰富从脾论治血脂异常性疾病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防治其相关性疾病寻找新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成人原发性帕金森病(PD)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抽签法将2019-01—2021-12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收治的90例成人原发性PD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施以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则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比较2组吞咽优良率、吞咽功能(VFS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SWAL-QOF评分)水平,对2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指标(舌骨向前、舌骨上移、喉向前以及喉上移最大幅度)进行观察比较,评估2组肺功能(FVC、FEV1)水平。结果 观察组吞咽功能的优良率为91.1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6%(P<0.05);治疗后2组VFSS、SWAL-QOF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VFSS、SWAL-QOF评分[(8.55±1.28分)、(184.37±27.6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47±0.97)分、(169.41±25.41)分](P<0.05);治疗后2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后观察组舌骨向前、舌骨上移、喉向前以及喉上移最大幅度依次为(11....  相似文献   
95.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50%,绝大多数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目前多采用消融房室结慢径的方法。通过总结60例慢-快型AVNRT资料,旨在探讨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的有效方法。资料与方法 60例确诊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32岁(15~71岁)。60例中1例合并风心病,8年前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合并白塞氏病,1例为病态窦房结(S·S·S)综合征安装VVI型永久起搏器术后,其余病人常规体检、胸片及心脏多普勒检查无异常。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按常…  相似文献   
96.
目的 建立经济简便的抗焦虑药模型。方法 用间氯苯哌嗪 (mCPP)诱导产生焦虑 ,观察ddy小鼠和ICR小鼠在明暗箱的行为表现。结果 mCPP在sc 1~ 4mg·kg-1的剂量下即可显著降低ddy小鼠在明箱的活动次数 ,而对暗箱的活动次数影响不显著 ;mCPP在sc 2~ 10mg·kg-1的剂量下对ICR小鼠在明箱的的活动次数影响不明显 ;用地西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 ,发现只用较小的样本量即可得出显著结果。结论 ddy小鼠可取代Wistar大鼠进行mCPP诱导焦虑的明暗箱模型 ,且简便易得 ,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97.
口腔是微生物寄居和滋生的最佳环境,当身体患病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及菌群失调,使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其他能产生维生素的细菌被杀死或抑制引起维生素缺乏,黏膜组织抵抗力下降,而发生口腔溃疡。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SUMO特异性蛋白酶3(SENP 3)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鼻黏膜炎症中对巨噬细胞极化产生的影响.方法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鼻黏膜炎症患者鼻黏膜组织中CD68、CD206、SENP3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用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3刺激SENP3基因敲除小鼠和对照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体外诱...  相似文献   
99.
有研究者认为:“足三里”穴区的肥大细胞(MC)与肠系膜的MC位于同一经络线上属足阳明胃经[1],所以电针刺激后不仅引起穴位局部的MC脱颗粒,而且还引起肠系膜的MC脱颗粒,MC的颗粒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和组织胺,5—羟色胺、肝素等,本实验采用荧光组化方法来显示,电针刺激大白鼠“足三里”穴后,对肠系膜MC所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产生形态结构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 实验选用体重200~300g雄性健康大白鼠20只,随机分二组:对照组、电针组。将对照组捆绑于固定架上(自制),30分钟后心脏放血处死;电计组用WQ…  相似文献   
100.
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有别于正常细胞与其周围组织所形成的微环境.组织缺氧和酸中毒、间质高压形成,大量牛长因子和蛋白水解酶的产生及免疫炎性反应等构成了肿瘤组织代谢环境的生物学特征,这种特性对于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黏附能力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然已有一些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研究方法,但关于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富于挑战性.因此,本文就近年来肿瘤微环境与肿瘤恶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