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确定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中影响稀释结果的主要物质成分,为HBsAg稀释液的选择提供思路。方法 分别使用生理盐水,50 g/L小牛血清白蛋白(BSA)、15 g/L小牛血清球蛋白(BGG)以及阴性血清对101份HBsAg阳性样本进行3倍稀释,计算稀释带来的偏差。分别将BSA和BGG配制成不同浓度稀释液,对10份HBsAg阳性样本进行3倍稀释,分析稀释后检测结果差异。分别使用生理盐水,50 g/L的BSA、15 g/L的BGG以及阴性血清对15例HBsAg阳性样本进行3倍稀释,然后分别将反应总时间控制在32 min、62 min、77 min和92 min,分别计算62 min、77 min和92 min检测结果相对于32 min检测结果的比值(即增幅),比较不同稀释组在92 min时的增幅。结果 15 g/L的BGG稀释所得的回收率偏差最小。BSA不同浓度之间的稀释结果无明显差异,而BGG不同浓度之间稀释结果成负相关。15 g/L的BGG稀释组在92 min相对于32 min的检测浓度的增幅最大。结论 15 g/L BGG作为HBsAg稀释液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2.
目的定量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探讨定量检测血清中HBV ccc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HBV感染者8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中HBVcccDNA及HBV DNA,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BsAg和HBeAg。结果 83例患者中HBV DNA阳性62例,其中HBV DNA载量≥105拷贝/mL者40例,血清HBV cccDNA阳性28例(70.00%);HBV DNA载量〈105拷贝/mL者22例,血清HBV cccDNA阳性2例(9.09%),不同DNA载量组HBV ccc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HBV cccDNA阳性率分别为70.00%(28/40)和4.65%(2/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 cccDNA定量值与HBV DNA、HBsAg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中HBV cccDNA水平可同时反应血清HBV DNA和HBsAg水平,血清HBV cccDNA含量可作为观察HBV复制情况和评价抗病毒疗效的相关血清指标。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Treg和Th1、Th2、Th17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上CD64的表达水平,及它们与RA的活动性指标和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78例RA患者和21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Treg,Th1、Th2、Th17细胞)的变化.结果 RA的CD3+ CD4+T细胞和CD4+ CD25+T细胞增多,活动期RA组Treg比率高于缓解期RA组和健康对照组,缓解期RA组Th2细胞减少,RA中Th1,TH17细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reg和Th1、Th2、Th17细胞与RA的活动性指标(ESR,CRP和PLT)均无关联.结论 CD4+T细胞亚群数量异常可能与RA疾病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脑脉通联合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从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及Bax/Bcl-2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组.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MCAO)动物模型.动员组和联合组大鼠分别于术前3 d和术后2 d皮下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脑脉通灌胃用药.术后2、3、7、14 d取材,测定外周血和脑组织CD34+细胞;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测定脑组织Bax、Bcl-2表达,计算Bax/Bcl-2比值.结果 模型组大鼠外周血和脑组织CD34+细胞增加,分别于3 d和7 d达到峰值;各治疗组尤其联合组脑组织CD34+增强明显.缺血后7 d大鼠脑组织损伤明显,动员组14 d和各联合组的损伤减轻.各模型组神经细胞凋亡增多、Bax表达增加、2 d和3 d的Bax/Bcl-2增高.各联合组神经细胞凋亡减轻、Bax表达减弱,7 d及14 d的Bcl-2表达增强,各时间点的Bax/Bcl-2降低.联合组较动员组2 d和3 d的凋亡细胞、各时间点的Bax表达减轻和Bax/Bcl-2降低,7 d及14 d的Bcl-2表达增强.结论 脑缺血可引起BMSCs进入外周血及向脑组织归巢,达到峰值的时间存在差异,脑脉通可使动员后的骨髓干细胞增多;脑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与Bax表达上调相关,脑脉通可使BMSCs动员抑凋亡的作用增强并延长,其作用可能与早期(2 d、3 d)下调促凋亡基因Bax和后期(7 d、14 d)上调Bcl-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儿童急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该院2010年398例急性就诊患儿及50例健康体检儿童行外周血CRP和血常规检测,对入院治疗患儿分成轻症、重症两组,并将感染组入院治疗患儿分成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两组,观察24 h CRP和血常规变化.结果 急症门诊患儿感染组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且细菌感染组高于病毒感染组(P<0.01),中毒和外伤组尽管阳性率略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24 h后,感染、中毒、外伤重症病例CRP水平较轻症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检测急诊患儿血清CRP 水平对于临床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与疗效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不同细胞系对胃癌细胞外泌体的摄取差异。方法:使用荧光蛋白融合hCD63分子标记外泌体,并筛选标记的稳定细胞株。使用超速离心收集外泌体,电镜观察荧光蛋白标记外泌体外形。标记的外泌体与不同细胞系细胞孵育后,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携带荧光的差异。结果:通过流式细胞分析证明荧光蛋白在hCD63分子的羧基端进行标记,可以获得最大的荧光强度。不同细胞系对MGC-803外泌体的摄取存在差异。结论:单核细胞样的THP-1细胞摄取胃癌细胞外泌体的能力强于其他组织来源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检测胃癌敏感和耐药细胞迁移能力的强弱,探究miR-107靶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样蛋白(FGFRL)1/蛋白激酶B(AKT)通路调节胃癌耐药细胞迁移。方法 利用划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验证胃癌敏感和耐药细胞的迁移;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Western印迹检测敏感和耐药胃癌细胞中miR-107、FGFRL1/AKT通路活性及迁移相关蛋白[E-钙黏附蛋白(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鉴定miR-107与FGFRL1之间的靶向关系;将胃癌细胞耐药株分为mimic NC组、miR-107 mimic组、NC组和siFGFRL1组,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检测胃癌耐药细胞中FGFRL1 mRNA表达水平、FGFRL1/AKT通路活性及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划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胃癌耐药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胃癌敏感细胞相比,胃癌耐药细胞迁移能力更强,且miR-107呈明显低表达,FGFRL1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高表达,AKT活性(p-AKT水平)与V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