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皮肤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epitheliomaofmalaherbe)又称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为来源于有向毛母质细胞分化趋势的原始上皮胚芽细胞的附属器肿瘤,较少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耳垂钙化上皮瘤患儿。  相似文献   
12.
滕雯  郝立君  任丽虹  肖志波  王敏  李芍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20-123,i0001
目的:观察595nmVbeam激光照射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中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激光美容中心完成。成年大耳白兔20只,建立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上皮化后切取一组瘢痕8处,然后将瘢痕随机分为激光治疗组和对照组,激光治疗组在创面上皮化后按一定参数进行激光照射,开始时每周照射1次,1个月后改为每两周照射1次,共两个月。对照组不进行治疗。在上皮化后1,2,4,6,8周分别切除两组增生性瘢痕各8处,每次取材前用游标卡尺测量瘢痕厚度,对切取组织进行苏木精一伊红和Masson染色,并对上皮化后4周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对上皮化和上皮化后4周组织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测定,对比研究在瘢痕形成过程中595nmVbeam激光照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观察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实验大耳白兔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兔耳增生性瘢痕经595nmVbeam激光照射后,按不同时间段取材与对照组比较,①瘢痕厚度明显变薄:创面上皮化后即出现增生块高出于皮面,且不断增厚,在上皮化后4周时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激光照射(即上皮化后)2,4,6周后激光治疗组瘢痕增生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激光治疗组:(1.95&;#177;0.08),(2.16&;#177;0.09),(1.53&;#177;0.08)mm;对照组:(2.04&;#177;0.09),(2.37&;#177;0.11),(1.68&;#177;0.09)mm,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不同时间取材的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对照组真皮层明显增厚,为周围正常真皮厚度的三四倍。而激光治疗组真皮层较对照组变薄。Masson染色显示瘢痕胶原纤维呈蓝色,对照组可见蓝染较深的胶原纤维,外形粗大,排列杂乱无章。而经激光照射的瘢痕虽然也可见蓝染的胶原纤维,但与对照组比较蓝染变浅且纤细,胶原排列也趋于一致。③高倍镜下成纤维细胞计数在上皮化后随时间逐渐增多,在上皮化后4周时达到高峰,以后又下降,但在上皮化后1,2,4,6,8周激光治疗组成纤维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减少(P〉0.05)。④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经595nmVbeam激光照射4周后成纤维细胞核变小、畸变,胞质中细胞器减少,细胞功能不活跃,线粒体空泡变性,细胞周围的胶原呈溶解状态。⑤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激光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弱(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反应率上皮化后为18.33%,上皮化后4周,激光治疗组为41.93%,对照组为64.26%,P〈0.05)。 结论:595nmVbeam激光照射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应用595nmVbeam激光预防和治疗瘢痕可行。  相似文献   
13.
脂肪抽吸术是美容外科临床上常见的手术之一.由于该术式减肥效果可靠,手术区域少有肥胖反弹;体形雕塑效果好,因而受到广大求美者的欢迎.我科从1996年开展脂肪抽吸术,发现吸脂手术后,部分患者并发头痛.现把有关资料总结起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AC和5-FU混合液对增生性瘢痕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用兔耳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四组,在瘢痕局部注射TAC和5-FU混合液为A组、注射TAC为B组、注射5-FU为C组、对照为D组,每周注射1次,第4次注射后1周观察组织学改变,测定瘢痕内HPr、PCⅢ的含量,Ⅰ、Ⅲ型胶原面积及比例.结果①组织学D组呈现出增生性瘢痕的病理特征,A、B、C三组呈现胶原纤维溶解,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受到明显影响.②HPr和PCⅢ含量测定A、B、C、D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含量最低,D组含量最高.③Ⅰ、Ⅲ型胶原面积及比例测定A、B、C、D四组Ⅰ、Ⅲ型胶原面积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Ⅰ型胶原比例最低.结论 TAC和5-FU混合液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内胶原的合成,降解胶原纤维,对Ⅰ型胶原的抑制比Ⅲ型胶原强,改善Ⅰ、Ⅲ型胶原的构成比,作用强于单纯的应用TAC或5-FU.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颞部发际缘保留毛囊锯齿形切口除皱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颞部发际缘保留毛囊锯齿形切口、眼轮匝肌悬吊固定、SMAS折叠缝合的方法,提升下垂的外眦角和颧部,去除鱼尾纹,减轻较深的鼻唇沟.结果本组66例患者,其中58例患者经6个月至3年的随访,除2例患者左侧、1例患者右侧切口前缘无毛发生长外,余者切口愈合佳且前缘有毛发生长隐蔽性好,鱼尾纹明显减轻,下垂的外眦角和颧部、较深的鼻唇沟有较明显的改善.结论颞部发际缘保留毛囊锯齿形切口、眼轮匝肌悬吊固定、SMAS折叠缝合的手术方法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且切口隐蔽的较新的除皱方法.  相似文献   
16.
“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这是疤痕之于皮肤最好不过的形容。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意外造成的创伤、烧伤、烫伤都可留下永久性疤痕。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外伤可导致外观不一样的疤痕,这是因为皮肤受伤后.在修复过程中胶原蛋白的合成与退化程度不同,而有伤口的挛缩和疤痕的形成.在愈合过程中伤口感染、反复揭疤、外界刺激过多等因素,都会使疤痕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野生型p53(wtp53)基因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增殖的影响。方法 通过腺病毒载体将wt-p53基因转染至KFB中,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转染组与非转染组KFB中wt-p53的mRNA表达;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转染组与非转染组KFB中wt-P53蛋白表达;转染后1~6d用台盼蓝染色法计数活细胞数,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生长周期各时相分布。结果 两组细胞中wt-p53的mRNA表达相差明显,转染组细胞中wt-P53蛋白表达明显强于非转染组;转染组细胞G0~G1期比例明显高于非转染组(P〈0.05),而G2~M期比例明显低于非转染组(P〈0.05)。结论 wt-p53基因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KFB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53蛋白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B)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的影响;明确在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53蛋白与MMP1、MMP3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腺病毒介导法将p53基因转染至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将来源于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随机分成二组,实验组转染p53基因转染至成纤维细胞中,对照组为空载转染组。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MMP1、MMP3的表达。结果 p53基因转染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载转染组;而MMP1、MMP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载转染组(P〈0.01)。结论 P53蛋白能够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MMP1、MMP3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颞部发际缘保留毛囊锯齿形切口除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颞部发际缘保留毛囊锯齿形切口除皱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颞部发际缘保留毛囊锯齿形切口、眼轮匝肌悬吊固定、SMAS折叠缝合的方法,提升下垂的外眦角和颧部,去除鱼尾纹,减轻较深的鼻唇沟。结果 本组66例患者,其中58例患者经6个月至3年的随访,除2例患者左侧、1例患者右侧切口前缘无毛发生长外,余者切口愈合佳且前缘有毛发生长隐蔽性好,鱼尾纹明显减轻,下垂的外眦角和颧部、较深的鼻唇沟有较明显的改善。结论 颞部发际缘保留毛囊锯齿形切口、眼轮匝肌悬吊固定、SMAS折叠缝合的手术方法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且切口隐蔽的较新的除皱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使用加热肿胀液减少吸脂手术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吸脂中使用室温肿胀液与体温肿胀液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两个实验组各包括20例健康女性。A组注射的皮下肿胀液在室温水平(25℃),B组使用的肿胀液在体温水平(37℃)。生命体征(心率,呼吸,体温,血压)每隔20min监测1次,直至达到正常生命体征。结果A组、B组在心率、呼吸、血压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20、40、60 min A组的体温(℃)(35.1±0.8、35.3±2.2、35.2±5.3)和B组的体温(35.9±1.1、36.2±3.5、36.3±2.6),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肿胀吸脂中使用加热的肿胀液可以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而且减少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