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观察术中不同手术室温度对全麻患者体温及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室温设定为21℃,Ⅱ组室温设定为23℃,Ⅲ室温设定为25℃.以鼻腔温度为中心温度,前臂温度为体表温度连续观察麻醉后10,30,60,90,150 min各时点体温变化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气管拔管时间;术后2 h寒战、躁动等发生率情况.结果 体表温度麻醉后10 min各组均比麻醉前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麻醉后30 min Ⅰ,Ⅱ组温度逐渐下降,Ⅰ组下降幅度较大,在30,60 min,Ⅰ组与Ⅲ组同时点比较P<0.05.中心体温变化,Ⅰ组在麻醉后30 min,Ⅱ组60 min,Ⅲ组在90 min逐渐下降,Ⅰ组下降幅度最大,在60 min,与Ⅲ组比较P<0.05.Ⅰ组麻醉复苏慢,寒战躁动率高,但该组室温下台上医务人员较满意,评分较高,以上复苏期指标与Ⅱ,Ⅲ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25℃室温较21℃的室温能有效预防胸科手术患者的中心体温过低,可降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价单侧毁损肺手术患者采用多项血液保护措施,血红蛋白( Hb)≥70 g/L时按需输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的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86例患者为观察组,回顾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9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氨甲环酸、液体加温超声刀等多项血液保护措施,输血条件为Hb<100 g/L,≥70 g/L。对照组则根据患者术前情况,手术出血500~700 mL时按经验输血。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入量及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红细胞、血浆用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输血时Hb值为(77±5)g/L。两组围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毁损肺患者,恰当的气道管理及血液保护措施、按需输血,可减少术中出血,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3.
病历1 患者,男性,年龄65岁,体重65 kg,身高168cm,心肺脑复苏术后15 h入院.3d前胸闷伴右侧胸痛,活动后呼吸困难,磁共振血管造影提示左、右肺动脉及右下肺动脉血栓形成,当地医院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时并发心搏骤停,心肺脑复苏后,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维持血压,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转入本院.入院后诊断:心肺脑复苏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意识障碍;肺栓塞.  相似文献   
24.
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及不同麻醉方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及不同麻醉方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化疗组,术前接受过三个疗程的化疗;B组为非化疗组,术前未给予化疗。A组又随机分为两个亚组,每组15例:AI为单纯全麻组;AⅡ为全麻复合硬膜外组。所有病例均于麻醉前,A组再于麻醉后1小时各抽取外周静脉血5ml置入密封试管中送做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A组麻醉前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刚性指数及全血粘度升高。与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AⅡ组,红细胞变形指数增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麻醉前下降(P<0.01);而A I组只有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降低。结论:乳腺癌患术前化疗后存在红细胞变形力下降为特征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是此类患者麻醉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5.
毛勇  代冬梅  赵光瑜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170-3170
我科自2004年来,在对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总结出一种对不能平卧及半卧的患者在坐位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的特殊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42~76岁,体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纳美芬用于手术全麻催醒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肺科手术需行全麻催醒的65岁以下成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醒脑静组(B组)及醒脑静联合纳美芬组(C组),每组20例。A组不给予任何拮抗催醒药,B组于缝皮时给予醒脑静0.5mL/kg静脉滴注,C组在B组基础上给予纳美芬0.25μg/kg。结果:与A组比较,B、C组清醒及拔管时间明显提前于A组,C组清醒及拔管时间又提前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有明显差异(P〈0.05);与A组比较,B、C两组苏醒拔管期心动过速、高血压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应用纳美芬具有较好的催醒效果,且能减少清醒过程的躁动、血压剧升及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
患者,女性,71岁,体重74 k,恶心、呕吐和腹泻1 d,伴气促、发热12 h,体温最高达38.5℃,到本院急诊科就诊.4年前患多发性骨髓瘤,23~4 d前曾因多发性骨髓瘤入院,行VMP(硼替佐米、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和醋酸泼尼松)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咪唑安定诱导气管插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择期开胸肺部手术患者,按诱导期不同剂量咪唑安定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0.05 mg/kg,Ⅱ组0.1 mg/kg。诱导使用芬太尼2 ug/kg,异丙酚2 mg/kg和维库溴铵0.10 mg/k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1 min(T3)、5 min(T4)、10 min(T5)记录HR、SBP、DBP和MAP。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在T1时SBP、DBP均下降(p<0.05),而Ⅱ组下降更明显(p<0.01)。T2、T3时Ⅰ组SBP明显增高(p<0.01),DBP增高,HR增快,但无统计学意义;Ⅱ组SBP、DBP增高,HR增快,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唑安定0.1 mg/kg联合异丙酚、芬太尼能较好地抑制老年高血压患者气管内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肺科手术国产丙泊酚在肺科手术中全凭静脉麻醉(TIVA)与异丙酚联合吸入麻醉的麻醉效果比较。方法 肺科手术患者90例,行支气管气管插管后,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45)给予国产丙泊酚6~10ml/(kg·h)TIVA,Ⅱ组(n=45)给予国产异丙酚2~4ml/(kg·h),同时吸入1.5%~2%异氟醚;两组间断给予维库溴铵2 mg,芬太尼0.05mg。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似,术中心血管效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Ⅱ组,Ⅰ组为(5.4±2.2)min,Ⅱ组为(10.6±4.8)min(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Ⅰ组3例显著少于Ⅱ组9例(P<0.05)。结论 肺科手术患者应用国产丙泊酚TIVA,比联合吸入麻醉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30.
患者,男性,72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0年余,消瘦、呕吐2月余"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史。入院诊断:腹痛、呕吐查因。入院后完善血、尿、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肿瘤标志物,心电图,胸片,胃肠镜,腹部B超,胸腹部增强CT等检查。胃镜活检示:胃窦部高分化腺癌;胸腹部增强CT示部分胃壁增厚,结合临床;余项检查均正常。经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插管下行"胃大部切除,毕Ⅱ氏吻合",手术过程顺利,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后安返病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