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杨逊  付青 《内蒙古中医药》2009,28(24):19-20
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36例,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性别和年龄:观察组36例均为住院患儿,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5例.其中6个月以下6例,6个月~1岁22例,1岁~2岁8例;年龄最小者3个月,年龄最大者2岁.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42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相似文献   
42.
<正>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充斥着不计其数的自由基,人体自由基损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损伤。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可以使细胞膜破坏;二是使血清抗蛋白酶失去活性;三是损伤基因导致细胞变异的出现和蓄积。目前,开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15例原发及3例转移复发ESS进行CD10、SM-MHC、h-caldesmon、AE1/3、CD99、Ki-67、CD34、c-kit、ER、PR的检测,并与其病理组织形态、临床并发症、鉴别诊断及预后对照。结果 17例CD10阳性,其中13例强阳性,7例伴平滑肌分化,3例伴上皮样分化,7例伴性索样分化;ER13例阳性,PR16例阳性; Ki-67 36 %~78 %。结论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可伴多方向分化,主要为平滑肌和性索样分化;CD10是诊断子宫间质肿瘤的特异抗体,结合组织形态及SM-MHC、h-caldesmon等标记可增加其特异性;ER、PR常规检测主要用于指导孕激素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观察和比较两种消毒剂对医院非关键性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方法按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应用两种消毒剂对医院内不同区域的非关键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并作细菌学检测。结果两种消毒剂消毒后,物体表面消毒效果合格率均为100%。浓度为1 000 mg/L季铵盐类消毒剂对医院内普通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较好,更容易接受。结论 1 000 mg/L季铵盐类消毒剂作为医院非关键物体表面的常用消毒剂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DSCT对500例可疑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和体检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由3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前降支MB,测量MB长度、厚度。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利用Circulation软件QCA工具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分析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500例受检者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 135例(27%)。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8.5%和53.3%,非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2.3%和46.3%,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5.6±21.2)%和(45.7±22.2)%,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5;P=0.16;P=0.99),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间相关性均不明显(r=-0.03,P=0.83;r=-0.10,P=0.42)。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的存在并没有显著增加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8.
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和分析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控制和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普外科2000年1月-12月148例医院获得性呼吸感染病例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好发于外科老年患,多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手术创伤、气管内麻醉插管、细菌菌群变迁及细菌耐药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和口腔管理。严格加强病区环境和呼吸道侵入性器械的管理,认真遵守无菌原则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降低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经皮肺穿刺并发体循环空气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 121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的资料,根据穿刺过程中及穿刺结束后胸部CT观察是否伴发体循环空气栓塞,将其分为并发体循环空气栓塞组(气栓组)与无体循环空气栓塞组(对照组)。以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间患者因素(年龄、性别、是否咳嗽、是否有肺气肿)、病灶因素[病灶最大径、位置(上、中叶或下叶)、深度(穿刺方向胸膜到病灶边缘的距离)、病灶性质(实性、部分实性)]、穿刺过程因素[穿刺时病灶实际位置是否高于左心房水平、穿刺体位、是否应用套管针、取样次数、手术时间(开始进行病灶定位扫描到手术完成后复查CT结束的时间)、术后是否有气胸和周围肺野出血]的差异。结果 12例(12/1 121,1.07%)发生体循环空气栓塞,其中11例(11/12,91.67%)于左心室检出气体,仅2例出现明显症状。穿刺时病灶实际位置是否高于左心房位置及穿刺过程中是否咳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4)。结论穿刺时病灶实际位置高于左心房位置及穿刺过程中咳嗽可能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体循环空气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0.
呼吸机管道更换频率对管道细菌污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呼吸机管道不同更换频率对于管道细菌污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7年5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90例分为两组,A组30例,每7天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B组60例每3天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分别于上机后48h、72h、96h、120h、144h和168h进行呼吸机管道不同部位的采样。结果A组采集样本595个,致病菌阳性率为0.17%,B组采集样本864个,致病菌阳性率为0.35%,两组在不同采样时间和部位之间的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管道不同更换周期对管道细菌污染没有影响。但规范的护理操作,周到细致的护理监测及严格科学的护理管理是控制机械通气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