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眼科学 | 53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目的观察并分析水平斜视矫正术前、后眼波前像差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水平斜视患者26例30眼,年龄16~40岁(平均22岁),内斜10例,外斜16例。角膜无病变,均为首次手术患者,无弱视患者,均行单眼水平肌后徙加缩短术。术后随访观察60天。分别于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1,7,30,60天。用主观单色波前像差测量仪(苏州亮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WFA1000B波前像差仪)测量波前总像差及各分阶像差的改变。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二阶像差和二阶第5项X轴方向散光术后30天内均较术前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0天恢复。二阶第3项Y轴散光和第4项离焦手术前后无差别。2.总的波前像差和高阶像差术后1天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7天,即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1.水平肌退缩术会引起眼低阶像差的增加,术后增大的像差是二阶第五项像差(X轴方向的散光),说明水平斜视手术影响低阶像差中在水平方向的屈光力,而对垂直方向的屈光力和离焦(球镜)无影响。2.水平斜视手术可引起眼高阶像差的显著增加,但这种变化是一过性的,术后7天即可消失。3.斜视手术引起的眼高阶和低阶像差改变分别在术后7-60天内可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不会对视功能造成远期影响。 相似文献
4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全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定量检测全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RLS),进一步判断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功能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Humphery自动视野分析仪,在任意程序下设计全视野75℃范围内88点的阈值程序,测定全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其中正常对照组50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及健眼各30眼。结果:正常人RLS为(17.58±3.78)dB,上方视野较下方视野,周边视野较中心视野RLS低;视网膜脱离患者健眼RL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视网膜脱离眼RLS明显低于健眼,其中未脱离部位RLS也低于健眼,以上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后RLS可获明显提高,尤其在病程<1月或单孔网脱时,治疗前后RLS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视网膜脱离患者双眼视网膜感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明显下降。视网膜在脱离状态时,视网膜功能损害不仅可以累及脱离部位视网膜,也可累及未脱离部位视网膜。视网膜脱离的时间和视网膜变性性改变的程度是影响视网膜解剖复位后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提高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解剖复位后的功能恢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3.
LASIK术后角膜扩张(post-LASIK keratectasia,PLK)又称"医源性角膜扩张(iatrogenic keratectasia)"、"医源性圆锥角膜(iatrogenic keratoconus)"或"继发性圆锥角膜",是LASIK术后罕见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术后早发性(数天到数周)或迟发性(数年)的裸眼视力进行性下降、角膜出现不规则散光并持续增大、角膜于最薄处呈锥状膨出等一系列类似原发性圆锥角膜的症状与体征. 相似文献
44.
45.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视功能恢复不仅取决于手术的时机和技巧,更依赖于及时、合理、有效的光学矫正。由于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不适合进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首选的矫正方式。但在我国,矫正方式仍以框架眼镜为主,角膜接触镜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临床应用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针对这一现状,现就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眼球发育特性及近年来角膜接触镜矫正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假性近视71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一系列临床指标的观察,探讨假性近视发病特征。方法收集假性近视71例123眼,观察假性近视患者视力、临床近视度数、实际屈光度数、调节痉挛度数、眼轴长度、病程、年龄分布范围及视力下降程度与调节痉挛度数之间关系等。结果假性近视患者年龄5~16岁,平均8.78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14个月;视力0.4~1.0,其中0.5 ~0.8有112眼(90.2%);临床近视度数-0.25D ~-2.00D,平均-0.88D;实际屈光度数0D ~ 2.00D,平均 0.93D,临床近视度数与实际屈光度数差异显著;调节痉挛度数0.50D ~4.00D,在1.00D ~3.00D之间有93眼(75.6%)。远视力下降程度与调节痉挛度数呈正相关r =0.5,P <0.05。眼轴长度22.0mm ~23.1mm,平均22.5mm。结论假性近视患者远视力降低程度与调节痉挛度数呈正相关。对可疑假性近视人群必须在睫状肌充分麻痹状态下检查及诊断。如病程不超过4年、临床近视度数<2D、视力≥0.4、眼轴长度小于24mm的病例要考虑到假性近视的可能。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研究角膜散光对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体眼的伪调节力的影响。方法对154例160眼超声乳化晶体吸出、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于术后一年进行远近视力、屈光状态测定,并在戴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测定伪调节力,并进行分析。结果角膜散光与伪调节力呈负相关(r=-0.432,P〈0.05)。逆规散光组的伪调节力高于顺规散光组(P〈0.05)。结论低度散光及逆规散光有利于提高伪调节力。 相似文献
49.
睑板腺癌nm23基因mRNA和c—myc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m323和c-myc基因表达与睑板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SABC法对33例睑板腺癌石蜡切片中睑板腺癌nm323和c-myc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睑板腺癌睑板腺癌nm23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为48.5%(16/33),c-myc基因阳性表达率为54.5%(18/33)。Ⅱ-Ⅲ度睑板腺癌睑板腺癌nm23基因mRNA阳性率为63.6%(14/22),Ⅰ度为18.2%(2/11),二者比较P<0.05,中、低分化睑板腺癌nm23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为60.95(14/23),高分化癌nm23基因mRNA阳性率为20%(2/10),P<0.05。Ⅱ-Ⅲ度睑板腺癌c-myc基因阳性表达率为(68.2%)(15/22),Ⅰ度为27.3%(3/11),P<0.05);中低分化睑板腺癌c-myc基因阳性表达率为69.6%(16/23),高分化癌为20%(2/10),P<0.05。nm23基因c-myc基因表 关性检验,P>0.05。结论:睑板腺癌nm23和c-myc基因与睑板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与睑板腺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判断其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0.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光敏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黄斑功能。方法:采用Humphrey自动视野分析仪(855型)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RRD)30例30眼进行黄斑区5°光敏感度(MLS)测定。结果:RRD患者MLS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对侧眼,仅相当于对照组的30%,视网膜复位后也仅相当于正常人的43%。RRD患者病程>1个月、高度近视、多孔网脱、脱离范围≥Ⅱ个象限和裂孔位于赤道后,或伴有黄斑部脱离者MLS下降更为明显,多呈不可逆性下降,术后黄斑功能恢复不佳。结论:RRD患者MLS明显低于正常人,其下降程度与年龄、病程、裂孔数目及位置、视网膜脱离范围等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