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血管内皮抑素抗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管内皮抑素是一种广谱的抗血管生成分子靶向物,其通过抑制肿瘤形成过程的病理性血管生成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发挥抗肿瘤作用。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不断进入临床,血管内皮抑素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对人食管癌TE1细胞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MTT法检测食管癌TE1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细胞克隆形成法测定汉防己甲素联合X射线对TE1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Western blotting分析汉防己甲素联合X射线对TE1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汉防己甲素对TE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1.00、5.00、10.00μg/ml浓度作用24 h时对TE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F=3.09、10.43、24.00,P值均<0.05),0.10、1.00、5.00、10.00μg/ml浓度作用48 h时对TE1细胞增殖有更显著地抑制作用(F=4.12、12.77、44.28、48.53,P值均<0.01).随汉防己甲素浓度增加,TE1细胞的D0、Dq、SF2值均逐渐减小,0.5 μg/ml汉防己甲素的放射增敏比最大为1.60.汉方已甲素增加TE1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的表达,解除G2+M期阻滞.结论 汉防己甲素对TE1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周期蛋白cyclin B1表达解除细胞G2+M期阻滞.  相似文献   
13.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是一类在真核细胞中高表达的核酶,在DNA损伤修复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PARP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几种小分子PARP抑制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多种肿瘤的维持治疗。PARP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PARP酶促作用和PARP捕获作用,导致DNA单链断裂的持续存在,在DNA复制的过程中,转变为双链断裂。研究证明,PARP抑制剂不仅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而且与放射治疗联合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本文将阐述PARP抑制剂联合放疗的潜在理论基础,总结近年来PARP抑制剂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进展,梳理该领域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adiosensitization effect of thalidomide combined with X-ray on esophageal carcinoma TE1 cells.Methods Cell scratch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inhibition ability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Thalidomide on cell invasion and metastasis.H3-TdR incorporation assa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ion of DNA synthesis in TE1 cells by treated with Thalidomide singly or combination with X-rays.The colony formation assa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adiosensitization of Thalidomide effect on TE1 cells.Results Thalidomide had obvious inhibition effect on TE1 cell metastasis.DNA synthesis and colony formation,which were correlated with drug concentration.The values D0,Dq and SF2 in TE1 cells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alidomide concentration increased.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alidomide was 100μg/ml,the SERD0 and SERDq were(1.4±0.2)and(1.5±0.1),respectively,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thalidomide Was 1 50μg/ml,the SERD0 and SERDq were metastasis,DNA synthesis,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radiosensitizing effect on esophageal carcinoma TE1 cel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术后预防性放疗预后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2011年本院行食管癌术后放疗患者67例,术后病理分期Ⅱa、Ⅱb、Ⅲ期分别为22、10、35例,常规放疗20例、三维适形放疗(3DCRT)44例、调强放疗(IMRT)3例,中位放疗剂量50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进行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随访率为97.1%,随访满3年者28例。全组1、2、3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92.4%、72.4%、51.1%。Ⅱa期、Ⅱb期、Ⅲ期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75.7%、63.5%、32.2%(χ2=15.497,P<0.001)。淋巴结阴性与阳性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2%、40.6%(χ2=8.872,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病理分期、肿瘤长度、术后开始放疗时间等为影响预后因素(χ2=9.337,8.872,15.497,10.716,5.190,P=0.002,P=0.003,<0.001,P=0.005,P=0.023),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术后放疗开始时间为影响预后因素(χ2=4.867,3.930,4.437,P=0.027,0.047,0.035)。主要失败原因中远处转移21例,胸内淋巴结转移15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结论肿瘤分化程度、是否淋巴结转移、术后放疗开始的时间是影响食管癌根治术后放疗的独立预后因素,有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术后患者宜45d内进行预防性放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不可手术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20年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和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接受同步放化疗的503例非手术ESCC患者。其中, 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组(联合组)69例, 单纯同步放化疗组(同步放化疗组)434例,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两组患者进行1∶2匹配, 最终得到可供临床分析的患者共168例, 其中, 联合组61例, 同步放化疗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总生存曲线和无进展生存曲线, 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匹配后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客观缓解率(ORR)显著高于同步放化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2%vs. 71.0%, χ2=4.33, P=0.037);联合组的疾病控制率(DCR)与同步放化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4%vs. 91.6%, P>0.05)。联合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28.07个月, 1、3、5年...  相似文献   
17.
笔者应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检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其结合蛋白(IGFBP-3)的含量,探讨其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癌放疗或同步放化疗中肿瘤组织的病理缓解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浓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对89例食管癌患者进行放疗或同步放化疗,于放疗第4周行胃镜下活检评估病理缓解情况;并分别于放疗前、放疗第4周以及放疗结束后1周内采集患者外周血,采用双抗体夹心亲和素-生物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分析病理缓解程度和VEGF动态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病理完全缓解组(CR组)和未完全缓解组(非CR组)患者分别为67例和22例。CR组1年、3年和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7.6%、46.3%和35.2%,中位OS为30.0个月(95%CI 14.3~45.6个月);非CR组1年、3年和5年OS率分别50%、0%和0%,中位OS为11.4个月(95%CI 4.2~18.6个月),CR组OS显著好于非CR组(P<0.001)。CR组1年、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69.7%、40.9%和34.3%,中位PFS为21.7个月(95%CI 13.1~30.3个月);非CR组1年、3年和5年PFS率分别为36.4%、0%和0%,中位PFS为7.4个月(95%CI 2.1~12.4个月)。CR组PFS明显好于非CR组(P<0.001)。血清VEGF增高组、稳定组和降低组患者分别为16例、43例和30例。增高组1年、3年和5年OS率分别为50%、18.8%和12.5%,中位OS为9.2个月(95%CI 2.2~17.9个月);稳定组1年、3年和5年OS率分别为67.4%、30.2%和19.9%,中位OS为19.9个月(95%CI 14.9~24.9个月);降低组1年、3年和5年OS率分别为86.7%、50%和42.9%,中位OS为28.7个月(95%CI 5.4~51.2个月),血清VEGF降低组OS显著好于增高组(P<0.05)。增高组1年、3年和5年PFS率分别为43.8%、12.5%和0%,中位PFS为8.0个月(95%CI 2.5~15.9个月);稳定组1年、3年和5年PFS率分别为57.1%、26.2%和20.8%,中位PFS为15.5个月(95%CI 10.7~20.4个月);降低组1年、3年和5年PFS率分别为76.7%、46.7%和39.7%,中位PFS为20.1个月(95%CI 2.4~40.1个月);血清VEGF降低组PFS显著好于增高组(P=0.013)。结论放疗中肿瘤组织病理缓解状况和血清VEGF变化趋势与食管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以放化疗为主, 存在复发率高、生存率低等问题。贝伐珠单抗为一种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在2013年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推荐用于复发/转移性晚期宫颈癌的一线治疗。近年来, 内皮抑制素等新型血管生成抑制剂靶向药物的研发, 进一步优化了局部晚期及晚期宫颈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新策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 endostar)为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抗血管生成药, 虽然已有研究将其应用于宫颈癌治疗, 但其是否能成为宫颈癌靶向治疗的新选择, 尚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证实。本文对恩度联合放疗和/或化疗方案的综合治疗模式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为宫颈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后装治疗±化疗的不良反应和疗效,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江阴临床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22例接受调强放疗+后装治疗±化疗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同期放化疗353例,单纯放疗69例。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率,Logrank法行预后单因素分析和Cox法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77.6%和6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5)。全组患者1、3和5年OS率分别为93.4%、79.4%和65.0%。年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病理类型、放疗同期的化疗情况、近期疗效和序贯化疗情况是影响预后的因素(χ2=6.375~613.123,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病理类型、放疗同期的化疗情况和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χ2=3.930~42.994,P<0.05)。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行或未行预防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引流区放疗后PALN转移率分别为6.1%和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PALN引流区放疗患者的OS高于未行预防性放疗患者(χ2=3.953,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后装治疗±化疗的治疗模式可取得较好的长期生存。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行预防性PALN引流区放疗有助于改善OS。FIGO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否同期放化疗以及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