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雷帕霉素对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及恒磁场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恒磁场对雷帕霉素作用下的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凋亡及N0分泌的影响.方法 采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雄性SD大鼠的骨髓EPCs,培养6天,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雷帕霉素(1μg/L)组及雷帕霉素 不同强度的恒磁场组(0.1 mT、0.5 mT、1.0 mT恒磁场组).各组按分组条件作用24 h后收集标本,MTT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凋亡率,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组抑制EPCs增殖能力0.252±0.006%0.328±0.025,抑制NO分泌(22.8±4.3)μmol/L vs(36.9±5.6)μmol/L,促进EPCs凋亡(11.3±1.2)% vs (4.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0.5 mT和1.0 mT恒磁场组EPCs增殖能力分别为0.278±0.008,0.280±0.010、NO(28.0±4.2)μmol/L,(28.7 ±4.4)μmol/L,显著高于雷帕霉素组,EPCs凋亡率(7.5±0.6)%,(7.1±0.6)%),显著低于雷帕霉素组,差 异显著(P<0.05).结论 0.5 mT和1.0 mT恒磁场可拮抗雷帕霉素的作用,促进EPCs的增殖和NO分泌,并抑制EPCs凋亡.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贲门癌淋巴结外软组织转移(EM)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明确的323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72例,女性51例;年龄22~85岁,中位年龄63岁,分析EM阳性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影响.结果 323例患者中有67例(20.7%)术后检出EM阳性,EM阳性与肿瘤Lauren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x2 =4.647 ~27.216,P <0.05).EM阳性与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3%、34.1%和20、39个月,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36,P=0.000).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EM是贲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至随访截止,EM阳性患者的累积复发率高于EM阴性患者(59.7%比35.9%,x2=12.409,P=0.000).分层分析显示,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EM阳性患者累积复发率高于EM阴性患者(60.9%比40.0%,x2=8.410,P=0.004),EM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EM阴性患者(12.9%比30.1%,x2=12.939及P=0.000).结论 EM是贲门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EM阳性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生存时间短.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阴性淋巴结(NLNs)数目对新辅助治疗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4—2015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1 924例新辅助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624例, 女300例;年龄为63(23~85)岁。1 924例患者通过R语言软件(3.6.2版本)随机数法以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 348例和验证集576例。训练集用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验证集用于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效能。应用X-tile软件(3.6.1版本)确定NLNs数目截断值为8枚和14枚, 检出淋巴结(ELNs)数目截断值为10枚和14枚, 并将其转化为分类变量。观察指标:(1)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生存情况。(3)训练集患者预后因素分析。(4)训练集亚组患者生存情况。(5)训练集亚组患者预后因素分析。(6)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及校准曲线。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食管鳞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MESC)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SMESC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各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研究不同癌灶浸润深度、长度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56例SMESC患者中34例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0.7%,颈部、上、下纵隔和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34.7%、32.7%和38.2%。不同癌灶部位淋巴结转移规律不同,但在上、下纵隔及腹部均有广泛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癌灶长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发癌灶浸润深度和清扫淋巴结数目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食管癌McKeown术式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目前治疗SMESC的最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恒磁场对雷帕霉素作用下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SD雄性大鼠的骨髓EPC,无菌条件下培养6 d.实验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雷帕霉素(1 ng/ml)组及雷帕霉素+不同强度的恒磁场(0.1、0.5、1.0 mT)组.各组皆于24 h后收集标本,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改良的Boyden小室法测定EPC的迁移能力.结果 雷帕霉素组EPC增殖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0.252±0.006 vs 0.328±0.025,P<0.05),EPC迁移能力显著降低(31±3 vs 48±5,P<0.05);0.5 mT和1.0 mT恒磁场组EPC增殖显著强于雷帕霉素组(0.278±0.008、0.280±0.010,P<0.05),EPC迁移能力显著高于雷帕雷素组(37±3、38±4,P<0.05).结论 0.5 mT和1.0 mT恒磁场有拮抗雷帕霉素的作用,可促进EPC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测定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组织HIF-1α表达水平。对比分析HIF-1α在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以及HIF-1α与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 mRNA表达高于食管正常组织(P=0.014),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蛋白阳性率50%,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14%。HIF-1α mRNA表达趋向于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73)。HIF-1α蛋白表达在胞核和(或)胞浆中,HIF-1α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分化相关(分别P=0.013、P=0.028)。结论:肿瘤组织中HIF-1α表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其表达除蛋白水平受缺氧调节外,还可能存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节;HIF-1α亦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HIF-1α有可能作为反映食管癌诊断及进展的生物学指标,成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97.
98.
睾丸恶性淋巴瘤较为少见 ,对其治疗尚有分歧 ,文献报道 5年生存率也有差异。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自 1972年 9月至 1995年 8月收治的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患者共2 1例的治疗结果及生存情况。1 材料与方法   2 1例患者发病年龄为 2 8~ 79岁 ,中位年龄 6 1岁 ;右侧睾丸 9例 ,左侧 8例 ,双侧 4例。均经睾丸切除后病理证实。按AnnArbor分期 :Ⅰ期 15例 ,Ⅱ期 4例 ,Ⅳ期 2例。按NHL工作分类 (1985 ) :高度恶性 4例 ,中度恶性 15例 ,低度恶性 2例。均为B细胞来源。全部患者均行睾丸切除 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 ,全部患者接受了…  相似文献   
99.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已发展成为国内外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手段,近年来其临床适用性已超过外科手术并逐渐为广大患者接受认可。目前采用金属内支架介入治疗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已逐渐扩展到外周血管疾病和非血管腔内疾病的治疗,介入用金属材料、制品及其相关技术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尽管目前国产冠脉支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但所用支架材料一医用不锈钢、TiNi等金属毛细管全部进口;国内无法生产,影响了此类产品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血管介入用金属毛细管材料及其制品并尽快实现国产化,不仅是利国利民,也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00.
摘要 背景:前期大量研究证实钛及钛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强的耐腐蚀性,β钛合金以其高机械强度、低弹性模量,使其成为目前最具有吸引力的金属生物医学应用材料。 目的:评价两种新型β型钛合金材料TLE(Ti-(3~6)Zr-(2~4)Mo-(24~27)Nb),TLM2(Ti-(1.5~4.5) Zr-(0.5~5.5) Sn-(1.5~4.4)Mo-(23. 5~26. 5)Nb)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0只,随机抽签法分为皮下植入组和肌肉植入组。将2种新型钛合金TLE、TLM2加工成圆柱形实验试件,分别植入家兔大腿皮下和背侧肌肉内。对照材料(Ti-6Al-4V)同法植入同一动物的对侧相同部位。 依据GB/T16886.6-1997标准,在1,2,6,12,24周取标本大体观察纤维包膜的形态,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皮下和肌肉组试件与周围组织界面反应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植入2,6,12,24周后,试件周围均形成了血管化的包膜,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包膜逐渐变薄、透明度增高,包膜内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加。肌肉植入组包膜厚度在6,12周时比皮下植入组薄,炎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类炎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12周后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和浆细胞随时间延长数量逐渐变少,24周时均未见中性粒细胞。说明TLE,TLM 2新型医用钛合金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β型钛合金;植入试验;材料生物相容性;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