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50篇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一项大规模的长达10年的研究证实神经性疾病多发性硬化(MS)与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有关。许多年来,尽管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相互关联,但病毒感染究竟是MS的病因,还是该疾病的一种结果或与MS无关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82.
王川  于宏  姜政 《重庆医学》2008,37(24):2855-2858
众所周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又称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储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在临床上NAFLD已成为常见的肝病之一,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对NAFLD的有效防止可阻止慢性肝病进展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目前NAFLD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同时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NAFLD已变成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消化道疾病之一[1,2],及早发现和治疗NAFLD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83.
病例女,64岁。视物不清半年,近日加重。查体:双眼颞侧视野偏盲。无内分泌失调。影像学检查:CT表现为鞍区等密度肿物,大小2.0cm×2.5cm,其内见少量高密度出血灶,CT值70Hu,未见钙化及囊变。MRI显示鞍内2.2cm×2.4cm×2.5cm病灶,境界清楚(图1)。T1加权图像呈等低信号,T2加权图像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可见1.2cm×体前叶。鞍区占位病变常见的为垂体腺瘤。另外少见的有颅咽管瘤、脑膜瘤、星形细胞胶质瘤、蛛网膜囊肿及动脉瘤等。少枝胶质细胞瘤起源于少枝胶质细胞,占颅内肿瘤的3.05%。绝大多数发生于大脑半球,特别常见于额叶,其次为顶叶、颞极…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诊断卵圆孔未闭在不明原因偏头痛及脑梗塞中的价值.方法:应用GE-Vivid E9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选择食道探头,频率为3.7~5.0MHz,对48例经临床诊断不明原因偏头痛及脑梗塞患者进行经食道超声检查.结果:48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经食道超声检查出卵圆孔未闭,临床可以根据卵圆孔未闭者房间隔回声的强弱及有无膨出瘤等情况,进行内科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结论: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及脑梗塞密切相关,经食道超声检查可作为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金标准”,在诊断卵圆孔未闭及治疗中经食道超声检查有着至关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制备YWHAZ重组腺病毒及逆转录病毒,在293T细胞中验证基因表达情况。方法将YWHAZ基因分别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acAd5CMV-IRES-GFP及逆转录病毒质粒pLXSN-IRES-GFP,并用酶切鉴定、PCR及测序验证后分别转染至HEK 293T及Ampho293细胞,构建重组腺病毒及逆转录病毒。重组病毒分别感染293T细胞,观察荧光验证病毒侵染效果,RT-PCR检测YWHAZ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PCR、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重组腺病毒及逆转录病毒构建正确,感染293T细胞后可使其高效过表达YWHAZ mRNA。结论成功构建了YWHAZ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及逆转录病毒载体,为体内外进一步研究YWHAZ基因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正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胆道系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胆道弹力纤维增生,胆道壁增厚、脆性增加,胆道血管硬化,血液循环较差,胆囊收缩功能下降等,使得老年人容易发生胆道疾病。老年病人发生胆道疾病时常常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被漏诊或误诊,延误诊治,影响预后。目前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特殊检查对于老年病人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目前哈尔滨市中学生减肥行为及其方式,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 ,用自拟减肥行为及减肥方式调查量表,对哈尔滨市区及乡镇3所中学一~二年级共132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1.3%在调查前的3个月里曾经采取过减肥行为,女生的报告率显著高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不同减肥方式的报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节食、采取2种以上减肥方式、吃减肥药物、饭后催吐;初、高中学生采取不同减肥方式的比例差别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减肥行为的中学生运动强度和饮食习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曾经采取过减肥行为,女生是减肥行为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对中学生健康和营养知识方面的教育,引导其科学进行减肥。  相似文献   
88.
细菌与胆石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Maki〔1〕提出了β葡萄糖醛酸酶学说,认为大肠杆菌可以分泌β葡萄糖醛酸酶,后者可分解胆汁中结合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并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促进结石的形成,认为细菌感染在胆色素类结石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995年Swidsinski等〔2〕根据细菌染色体上的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在胆固醇类结石中特异性地扩增16SrRNA基因片段,证明多数胆固醇类结石内有细菌DNA残留,并提出了细菌致胆固醇类结石形成的可能机理,使细菌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在我国胆石症的发…  相似文献   
89.
原发性胆管色素结石形成原因的阶段性研究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多角度研究及探讨胆管色素结石的成因。方法1997—2006年10年间围绕原发胆管结石成因的研究包括对胆管结石及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电镜观察:对胆管结石术后病人,放射性核素检测肠胆反流;同样利用该同位素,检测胆系病人肠道通透性;使用金黄地鼠制造胆囊色素结石模型,观察内毒素含量及二胺氧化酶变化,评价肠道黏膜通透性与胆结石的关系;调查胆管结石与胆囊切除术间的关联;观察门奇静脉断流术前后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变化;研究肠胆反流及胆汁排出速度的变化对胆管结石形成影响;钡餐造影研究十二指肠降段憩室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间的关联;观察药物对Oddi括约肌收缩及胆道压力的影响。结果对原发性胆管结石病人结石及胆汁细菌培养表明,胆石中需氧菌阳性率29/30(96.7%);胆汁中需氧菌阳性率33/35(94.2%)。经扫描及透射电镜亦观察到结石内有细菌存在。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胆道残石病人中44/123(35.8%)存在明显的肠液反流。胆管色素结石病人肠壁通透性明显升高。胆囊色素结石模型提示金黄地鼠血清中内毒素含量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二胺氧化酶测试亦表明肠黏膜通透性显著升高。调查发现618例胆管结石病人中既往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者约占12%。切断迷走神经可使消化间期Oddi括约肌张力减低,餐后Oddi括约肌舒张延迟。核素显像对EST前后胆汁排出情况的研究发现,Oddi括约肌切开后胆汁排出明显加快。钡餐造影显示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在胆管色素结石病人中的发生率较高。多种药物可影响Oddi括约肌的运动功能。结论Oddi括约肌受神经体液因素影响,其结构、功能异常是诱发肠胆反流、胆道感染乃至胆管色素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细菌易位亦与胆管色素结石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0.
正急性胆囊炎指胆囊被细菌感染或发生结石阻塞后,胆囊出现一系列的炎性病变,发病十分突然,主要症状为腹部绞痛,可伴右肩背部放射痛、呕吐恶心等。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生活节奏加快及饮食结构改变,急性胆囊炎的患病率逐年上升~([1]),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