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2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81.
去细胞同种心脏瓣膜的再内皮细胞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构建受体内皮细胞化的组织工程同种心脏瓣膜,减轻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并探讨内皮细胞适宜的种植方法,增强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性。方法:实验于2004-06在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先心病研究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取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中剩余的大隐静脉(该材料是术中多余弃掉部分,患者知情同意),研究方案获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用低渗液-去污剂(10g/L去氧胆酸)-核酸酶法去除同种心脏瓣膜组织中的全部细胞成分,构建去细胞的同种心脏瓣膜;取培养3~4代的成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依照内皮细胞密度分为生理密度种植组:以1.5×108L-1密度种植;超生理密度种植组:以(4~5)×108L-1密度种植;生理密度反复种植组:以1.5×108L-1密度,反复种植3d。③实验评估:种植于脱去全部细胞的同种心脏瓣膜上,静态培养5d,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覆盖情况。结果:去细胞同种心脏瓣膜的细胞外基质有着良好的细胞黏附性;3种不同的内皮细胞种植密度,其中以内皮细胞超密度(4~5)×108L-1种植,静态培养5d,同种组织瓣膜表面基本覆盖单层内皮细胞,细胞间相互延伸汇合,形态结构良好。以生理密度种植内皮细胞覆盖率较低,细胞大多孤立存在,细胞间较少相互延伸汇合。生理密度反复种植3d,内皮细胞覆盖率低于超生理密度种植组,细胞间可见相互延伸汇合,细胞形态结构良好。结论:去细胞同种心脏瓣膜的再内皮细胞化保留了同种心脏瓣膜的正常结构、功能及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有望延长瓣膜的使用寿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双侧肾动脉受累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分型,并探讨不同分型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1 33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男1 008例、女...  相似文献   
83.
右胸外侧小切口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793例体会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介绍经右胸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  方法 :经右外侧第 4或第 3肋间入胸 ,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 793例。修补房间隔缺损 180例 ,室间隔缺损 45 2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32例 ,法乐四联症 95例 ,部分心内膜垫缺损 17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 7例及其他畸形 10例 ;合并畸形包括 :动脉导管未闭 ,左上腔静脉 ,肺静脉畸形引流 ,右心室流出道狭窄 ,单冠状动脉畸形等。  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死亡 3例 (死亡率 0 .38% ) ,1例因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 ,1例因气管插管故障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其它患儿术后并发症少。  结论 :这种切口可安全有效地替代正中剖胸矫治某些小儿常见的心脏畸形 ,它具有损伤小 ,瘢痕隐蔽 ,不破坏胸廓完整性 ,防止术后鸡胸等优点 ,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  相似文献   
84.
法乐四联症 (F4)病人随年龄增加右心室肥厚程度相应加重 ,我们观察了右心室心肌细胞的年龄性变化。1 临床资料  将 1998年 12月~ 1999年 6月在我院施行 F4根治术的病儿分为 2组 ,小儿组 :12例 ,年龄 0 .4~ 5 (平均 3.1± 0 .4)岁 ;儿童组 :10例 ,年龄 6~ 11(平均 8.1± 0 .5 )岁。手术中、灌注心脏停跳液前取右心室流出道组织 ,通过 2步酶解 ,得到单个细胞。小儿组共测定 10 3个细胞 ,儿童组 10 1个 ,每例病人测定 8~ 10个细胞 ,用目测微尺在放大 6 0 0倍时直接测定。根据公式 直径 =2×半径 ,面积 =π×半径 2 ,得到细胞横截面积…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后处理对体外循环(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4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4岁,BMI<30 kg/m2,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2组(n=20):对照组(C组)和七氟醚后处理组(S组).S组于主动脉开放即刻通过体外循环机吸入2%七氟醚,持续15 min,C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分别于麻醉诱导后、CPB转流前、停机后10 min、术毕、术后6和24 h时,记录MAP、HR、CVP、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CO和S(v)O2,计算CI、SV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和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复灌6 h和术后24 h时,中心静脉取血样,测定血浆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肌钙蛋白I(TnI)浓度.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和CPB停机时,取右心耳心肌组织,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并对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间各时点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S组复灌6 h时血浆CK-MB和LDH活性降低,术后24 h时血浆CK活性和TnI浓度降低,CPB停机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评分降低(P<0.05).结论 七氟醚后处理可减轻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6.
成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培养成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的有效方法。 方法: 采用胶原酶Ⅱ(0.2%)消化法收集大隐静脉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高密度种植(1.5×104/cm2),传代培养低密度种植(0.8×104/cm2),自体血清(10%~20%)培养,胰酶(0.25%)-EDTA(1 mmol•L-1)消化,1∶3传代。结果:原代培养细胞,12~24 h贴壁70%~80%,2~3 d开始生长、延伸,(12.0±2.3)d细胞90%汇合,原代培养获取细胞数7.0×104/cm2。传代培养细胞,0.5~2.0 h贴壁80%~90%,3~5 h开始生长,(7.0±1.1)d长满瓶壁。传代细胞较原代细胞易于贴壁,生长旺盛。形态学可见细胞呈扁平状单层排列,梭形或多角形,典型的呈“铺路石”状改变;CD31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可见内皮细胞呈特异性黄绿色荧光;超微结构观察可见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细胞浆内特异性的长杆状Weibel-Palade(WP)小体。 结论:该方法确实、有效,为组织工程内皮细胞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总结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的再次外科治疗结果,探讨相关治疗策略。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28例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3~52岁,平均(38.5±8.7)岁。首次手术包括Bentall手术24例,David手术4例。Stanford A型夹层8例,主动脉根部瘤20例。再次手术包括:胸腹主动脉置换术10例,全主动脉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术7例,胸降主动脉置换术6例,全主动脉置换术2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2例,部分主动脉弓置换术1例。两次手术间隔1 ~12年,平均(6.43 ±3.07)年。结果 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17%),包括脑卒中1例,截瘫1例,单侧下肢一过性运动障碍2例。二次开胸止血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接受血滤治疗1例。3例因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迟接受气管切开术。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0~ 118个月,平均(40.8±29.5)个月。住院死亡2例(7.1%),术后1年、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4.5±1.3)%、(90.6±1.4)%。结论 马方综合征行主动脉根部手术后因远端主动脉病变再次外科治疗临床结果满意。对于患主动脉A型夹层的马方综合征,首次手术即采用积极的主动脉全弓置换及象鼻手术更好。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长期结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1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进行生存分析和免于再干预分析,采用Cox方法分析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中,男77例,女33例,年龄(39.5±10.3)岁;DeBakeyⅠ型夹层46例(41.8%),Ⅲ型64例(58.2%);CrawfordⅡ型99例(90%),CrawfordⅢ型11例(10%)。术后30 d死亡7例(6.4%),截瘫5例(4.5%)。全部患者完成随访,随访42(15~72)个月。随访期间远期死亡9例(8.2%),术后1年、5年估计生存率分别为90.9%±2.7%和86.8%±3.5%。多因素Cox分析死亡危险因素为年龄(β=0.062,Wald=5.254,P=0.022,OR=1.064,95%CI:1.009~1.122),主动脉直径(β=0.283,Wald=6.331,P=0.012,OR=1.328,95%CI:1.065~1.655),截瘫(β=1.803,Wald=4.166,P=0.041,OR=6.069,95%CI:1.074~34.289)。免于再干预:1年93.9%±2.4%,5年83.6%±4.4%。结论开放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能够取得较好的远期生存,再干预率较低。年龄,主动脉直径,术后截瘫是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主动脉瘤组织与正常主动脉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方法选取主动脉瘤病例标本5例,正常主动脉标本4例。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 DNA、体外转录合成aRNA后与芯片进行杂交,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利用RT-qPCR对从表达谱筛选出的其中6个差异基因进行基因转录水平的定量验证。结果人主动脉瘤组与正常主动脉组相比,表达差异倍数大于2的基因共有270个,其中有211个基因上调表达,59个基因下调表达。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信号传导、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等生物学过程。RT-qPCR检测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主动脉瘤与正常主动脉的表达谱有较大差异,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结合RT-qPCR验证可以筛选出主动脉瘤差异表达的基因,为研究主动脉瘤发病机制提供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外科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阜外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外科治疗急性A型血肿患者8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术前升主动脉CTA测量值示:主动脉直径(50.3±10.3)mm,血肿厚度(15.9±6.4)mm;术前出现心包填塞并发症16例,一过性意识丧失6例,休克4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5例。术前平均等待时间(3.4±2.4)d。术后均采用主动脉CTA检查评估疗效,持续随访7~7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月。结果急诊手术38例,择期手术42例。手术方式包括: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手术51例,其中杂交全弓手术19例;升主动脉及部分主动脉弓替换29例。体外循环时间(137.1±40.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4.5±27.3)min。院内死亡率2.5%(2/80),均为急诊病例。术后呼吸机时间(37.8±65.9)h。出院病例随访无死亡患者,术后CTA结果提示无继发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A型血肿的手术时机应该根据不同的病理特点进行选择急诊或择期手术;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需要积极急诊外科手术;对高龄、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等高危因素患者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杂交全弓技术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