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本前瞻性研究旨在应用持续血液净化技术(CRRT)控制机体处于浅低温,迅速减少心脏前负荷,减少心脏做功治疗心血管术后严重左心衰。方法6例心血管术后急性左心衰(左室射血分数LVEF〈30%,肺动脉楔压(PAWP)〉20mmHg),4种正性肌力药物难以维持循环。CRRT控制中心血温34℃;4h内滤出水分使PAWP从23mmHg降至11mmHg;减少血管活性药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0~70mmHg,心排出量(CO)〉2.0L/min;镇静、呼吸机控制呼吸、静脉营养。结果CRRT平均支持6天后心功能显著改善,恢复中心血温36.5℃,增加血管活性药使MAP回升〉80mmHg,恢复容量负荷,维持PAWP10—12mmHg,给予速尿20mg/h,24h尿量大于2000ml停速尿。5例患者顺利出院,1例于心肾功能完全恢复后20天死于残余动脉夹层破裂。结论应用CRRT减低心脏前负荷、减少心脏做功,辅以浅低温减低机体代谢使机体在浅低温下达到新的供需平衡,提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心脏得以休息而康复,效果显著,为严重左心衰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42.
Fontan手术对重症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Fontan手术对重症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进展于存涛刘迎龙1971年,Fontan等[1]首次报告了用Fontan手术治疗三尖瓣闭锁获得成功后,该手术被广范应用于治疗只有一个功能心室的多种复杂先心病[2~5]。经过多次改良,形成了一系列改良Fon...  相似文献   
43.
目的:婴幼儿肺发育过程中,肺循环血量的改变影响肺外周血管的发育,导致肺组织的结构出现病理性改变。该研究利用形态半定量分析方法,了解不伴体-肺动脉侧支和动脉导管未闭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肺细小动脉和肺泡间质的病理改变特点。方法选择有肺组织病理切片资料的56例婴幼儿不伴体-肺动脉侧支和动脉导管未闭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患儿作为病变组,年龄4~36月,包括法洛四联症34例和合并肺动脉狭窄的右室双出口7例、单心室9例、三尖瓣闭锁4例和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例。5例年龄4~18月非心、肺源性疾病死亡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显微镜形态半定量分析技术测量肺细小动脉内、外弹力板间距,计算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MT%)和中膜面积百分比(MS%),单位面积肺细小动脉数目(APSC),单位面积肺泡数(MAN),平均肺泡内衬间隔(MLI),肺实质占同切片肺总面积比例(PPA%)和单位面积肺泡数/肺细小动脉数比(AAR)。结果:先心病组的MT%,MS%,APSC和MAN降低,肺细小动脉内弹力板间距、AAR和MLI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参数差异没有显著性。先心病组多数肺细小动脉形状不规则。结论:不伴体-肺动脉侧支和动脉导管未闭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的婴幼儿外周肺细小动脉中膜变薄、管腔扩张,单位面积肺细小动脉数目和单位面积肺泡数目减少,肺泡内径增大。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拟用形态学方法TUNEL染色观察肺动脉增生组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DNALadder及PCR反转录反应研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基因Bcl-2和基因Bax表达,以探讨NO是否可以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来调控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这一途径,实现对先心病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以及开发术前治疗肺动脉高压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01年3月—7月共选择先心病患儿15例,分为4组。男10例,女5例,年龄小于5岁,0.5~5(2.9±1.5)岁。组1为肺动脉平滑肌增生吸入NO治疗组共6例,包括室间隔缺损2例和完全心内膜垫4例均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每日吸入5~10ppmNO2—4h,约10~14d;组2为肺动脉平滑肌增生对照组,不吸入NO治疗共3例,包括室间隔缺损2例和完全心内膜垫1例均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组3为正常肺动脉对照组共3例,包括3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轻度肺动脉瓣狭窄;组4为肺动脉发育不良对照组共3例,均为法鲁氏四联症。于术中,体外循环后取右肺中叶肺组织1×1cm3分别行TUNEL染色和DNALadder及PCR实验测定Bcl-2基因和Bax基因表达。结果形态学TUNEL染色方法显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吸入NO治疗组与正常肺动脉组比较,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增多;而未吸入NO对照组与正常肺动脉组比较则反之,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细胞极少。ASD+轻度PS、TOF和VSD+PH吸入NO治疗的基因Bax表达上调。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未吸入NO对照组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基因Bcl-2表达上调,Bax基因表达下调;吸入NO治疗组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基因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结论比两组肺动脉增生组的患者,NO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对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调控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表现为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避免术前误诊,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5例术前诊断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4l(34~53)岁。5例均在术中诊断为主动脉夹层,1例行单纯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行Wheat手术,3例行Bentall手术。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术中所见、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及无手术相关并发症,例1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升主动脉及窦部横径均较术前减小,主动脉瓣对合良好,无明显反流;余4例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及CT均提示机械瓣启闭良好,人工血管通畅。5例患者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1~5)年,均生存。4例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提示机械瓣启闭良好,无明确瓣周漏,人工血管通畅;1例主动脉瓣有少量反流。结论表现为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主动脉夹层少见,术前易误诊,仔细分析病史结合辅助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误诊,手术中宜根据主动脉内膜撕裂及窦部破坏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总结肋间动脉重建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脊髓保护作用.方法 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81例CrawfordⅡ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男6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4±10.32)岁.采用4分支人工血管进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手术经胸腹联合切口,使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对胸(T)6 ~12肋间动脉和腰(L)1、2动脉进行动脉管法原位重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做成一血管片与人工血管主干吻合,左肾动脉或单独与1根分支血管吻合,或与上述3支血管一起吻合在人工血管主干上,双侧髂动脉与人工血管两分支行端端吻合.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术后早期死亡6例;脊髓损伤3例,其中2例截瘫,1例下肢轻瘫,均治愈.出院后20、23、30个月后各有1例患者死亡;术后随访中12例患者重建肋间动脉闭塞,均无截瘫发生,其中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重建肋间动脉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平均生存(54.22±3.03)个月(95% CI:44.37 ~59.90个月),1年生存率为92.37%,2年生存率为89.02%,5年生存率为85.54%.结论 肋间动脉重建对降低术后急性脊髓损伤效果确切,远期生存良好.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患者156例,ARF诊断采用改善全球肾脏病组织标准。依据是否发生术后ARF分为ARF组和无ARF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F的危险因素。结果 156例患者中男性111例(71.2%)、女性45例(28.8%),年龄19~65岁,平均(40.4±10.9)岁。其中主动脉夹层者130例(83.3%)、动脉瘤者22例(14.1%)、假性动脉瘤者4例(2.6%),合并马凡综合征58例(37.2%),Crawford Ⅰ型者6例(3.8%)、Crawford Ⅱ型者128例(82.1%)、Crawford Ⅲ型者20例(12.8%)、Crawford Ⅳ型者2例(1.3%),主动脉破裂者3例(1.9%),急诊手术6例(3.8%)。术后30 d死亡9例(5.8%),永久脊髓损伤8例(5.1%)。术后36例(23.1%)发生ARF,18例(11.5%)需要透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 =2.637,95%CI=1.113~6.250,P=0.028)、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6 U(OR =5.508,95%CI=2.144~11.930,P=0.000)和二开止血(OR=3.529,95%CI=1.298~9.590,P=0.013)为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后AR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吸烟、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6 U和二开止血是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后AR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对比分析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夹层和Ⅲ型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TAAA)的早期和中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0例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eBakeyⅠ型患者47例(Ⅰ型组),DeBakeyⅢ型患者83例(Ⅲ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早期结果、中期生存和再干预情况。结果 术后30 d,全组死亡9例(6.9%),其中Ⅰ型组5例(10.6%),Ⅲ型组4例(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3, P=0.370)。Ⅰ型组和Ⅲ型组术后早期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38.3%比51.8%;χ2=2.199, P=0.138)、5年生存率[(81.7±5.9)% 比(87.2±4.2)%;χ2=0.483, P=0.487]和5年免于再干预结果[(84.5±6.7)% 比(85.5±4.8)%;χ2=0.010, P=0.9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和Ⅲ型夹层合并TAAA的早期和中期结果相似,今后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9.
50.
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附58例报道)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的体会。方法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1年 9月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 5 8例。年龄 (3 5 4± 1 5 9)岁 ,体重 (13 6± 4 0 )kg。上腔静脉与右心耳插管临时转流 ,自上腔静脉入右房处横断上腔静脉 ,缝闭近心端 ,应用可吸收线端侧吻合远心端与右肺动脉 ,前壁用自体心包片加宽。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并发乳糜胸 4例 ,一过性昏迷 1例。腔静脉阻断 (48± 15 )min ,术前氧饱和度 0 75± 0 0 9,肺动脉压 (12 8± 2 3)mmHg(1mmHg=0 133kPa) ;术毕氧饱和度 0 93± 0 0 5 ,肺动脉压 (16 5± 2 9)mmHg,胸腔及心包引流液 (145± 10 3)ml,呼吸机辅助 (13± 7)h ,住院 (10± 5 )d。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对于难以解剖根治或一期生理矫治的肺血少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该术式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