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4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组织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显微镜形态定量分析技术分析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肺血管组织形态学改变,为矫正畸形、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病理参考指标.方法分别选择同年龄组非心、肺源性疾病死亡患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肺组织标本各10例作为对照组和病变组.采用病理学形态定量分析技术,测量肺细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MT%)和中膜面积百分比(MS%)、肺小血管密度(VPSC)、平均肺泡数(MAN)、肺泡平均内衬间隔(MLA)、肺实质占同切片肺总面积比例(PPA)、单位面积肺泡/血管比(AVR).结果病变组的MAN、VPSC和AV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病变组的VPS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其余参数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病变组肺泡比对照组有增大的趋势,50%的患者MS%接近正常组值.病变组多数肺小血管的形状不规则,肌型动脉相对少见,大部分为部分肌型和非肌型动脉.结论由动脉导管供血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肺肌型动脉密度减少,但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和面积百分比与对照组接近.肺动脉闭锁造成的肺血流减少对肺小血管的密度影响最大,而肺小血管数目的减少可直接影响到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效果.肺泡密度减少导致肺泡代偿性增大.肺发育受损是肺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早期手术可增加肺血流,促进肺血管的发育,将有助于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2.
非体外循环下行上腔静脉-肺动脉双向分流术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非体外循环下行上腔静脉 肺动脉双向分流术 (简称双向Glenn分流术 )的体会。方法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7月 ,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Glenn分流术 80例。年龄 (3.2 4±1.0 9)岁 ,体重 (12 .6± 5 .0 )kg。上腔静脉与右心耳插管临时转流 ,自上腔静脉入右房口处横断上腔静脉 ,近心端缝闭 ,应用可吸收线远心端与右肺动脉行端侧吻合 ,前壁用自体心包片加宽。结果 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 ,术后并发症 6例 (7.5 % ) :一过性昏迷 1例 ,乳糜胸 5例。腔静脉阻断时间 (4 0±15 )min ,术前氧饱和度 74 %± 10 % ,肺动脉平均压 (12 .8± 2 .3)mmHg ;术毕氧饱和度 92 %± 4 % ,肺动脉平均压 (16 .7± 3.2 )mmHg ,呼吸机辅助时间为 (14± 9)h ,住院天数 (8± 4 )d。 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Glenn分流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对于难以解剖根治或Ⅰ期生理矫治的肺血少复杂先心病该术式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3.
34.
对 2 0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心钠素(ANP)、内皮素 (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 ,并分析其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一、资料与方法1996年 8月至 1998年 4月 ,2 0例 (男15例、女 5例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年龄 1 3~ 6 0 (3 37± 1 6 8)岁 ,体重8 4~ 2 2 0 (13 2 6± 4 2 5 )kg。术前诊断为三尖瓣闭锁、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右室双出口、肺动脉闭锁、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及单心室。全组患儿均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畸形矫治手术 ,其中F…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总结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的经验.方法 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2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10~57岁;平均(28±10)岁.手术方法包括再植技术9例、成形技术8例、单片法2例,再植手术+全主动脉置换1例,成形手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例,单片法+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例.术后随访17~64个月,平均随访(46±16)个月.结果 无住院及随访期死亡,1例患者再次开胸止血,随访期无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截至最后一次随访,16例无主动脉瓣反流,4例少量反流,中度及重度反流各1例.中度及重度反流的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了再次瓣膜置换手术.结论 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早、中期效果满意,可用于治疗马方综合征患者的主动脉根部瘤.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总结应用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技术治疗复杂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中期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共33例复杂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27例,女6例,平均年龄(44±11)岁(22~68岁).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左室流出道疏通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1例.术后随访CT观察假腔的闭合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死亡、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74±29)min,选择脑灌注时间(24±9)min.术后死亡2例,死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截瘫发生;二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29例,随诊率93.5%(29例/31例),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随访期死亡1例,2例马凡综合征患者接受二次替换胸腹主动脉手术并存活.结论 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技术治疗复杂B型夹层早中期能够降低手术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中期随访证实能够促使假腔内血栓的形成、封闭假腔.  相似文献   
38.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的治疗效果,总结分析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的中期结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07年10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对63例TAAA患者采用4分支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男46例,女17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39.98岁。手术经胸腹联合切口、腹膜外入路,使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采用动脉管法重建T6~T12肋间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做成一血管片与人工血管主干末端吻合,左肾动脉或单独与一根8 mm分支血管吻合,或与上述3支血管一起吻合在人工血管主干上,双侧髂动脉与人工血管两10 mm分支行端端吻合。采用Kaplan-Meier法对术后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中死亡。共随访63例,随访时间8~57个月,平均36.57个月。术后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为7.94%(5/63);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含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肾功能不全2例;1例术后因冠心病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再次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不能停体外循环死亡。术后发生脑部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9.52%(6/63),其中一过性脑病4例,于出院前治愈;截瘫2例,下肢轻瘫1例,均治愈;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5.40%(16/63),治愈12例。出院后20个月、23个月、30个月各死亡1例,死亡原因分别是脑出血、升主动脉破裂和主动脉溃疡穿透。有2例Marfan综合征患者重建的肋间动脉出现假性动脉瘤,但均未出现截瘫症状。本组患者生存时间50.64±2.13个月(95%CI:46.47,54.84),1年生存率为92.06%,2年为88.38%,3年为86.11%。结论应用4分支人工血管做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效果确切,中期生存率满意;在TAAA手术中动脉管法肋间动脉重建方法简便,有助于脊髓保护。  相似文献   
39.
目的:采用一种新颖的介入和外科相结合的Hybrid方法建立紫绀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生后1~2月的幼猪,分为两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开胸。肺血减少组(D组)经右前外侧第3肋间开胸,经右心房表面送入扩张器行人工房间隔造口术,再经左前外侧第3肋间开胸,将主肺动脉套环缩带。术后常规喂养8周,二次开胸,测量跨肺动脉环缩处的压差。分别抽外周动脉、右心房、肺静脉、肺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Qp/Qs;同时抽外周静脉血测量血球压积(HCT)和血红蛋白浓度(HB)。结果:C组8只均存活,体重增加到23.0kg。D组存活6只,体重增加到20.6kg。D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HCT和HB分别为52.9mmHg、85.6%、49.8%和16.6g/dl,C组的分别为118.0mmHg、98.0%、37.9%和12.2g/dl。两组间对应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利用四点血气值和公式计算得出D组Qp/Qs为0.54:1。结论:应用介入和外科相结合的Hybrid方法,通过人工房间隔造口和肺动脉环缩,成功建立了一种新颖的紫绀型肺血少先天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紫绀型肺血减少型先心病的病理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总结一期全主动脉替换术治疗全程主动脉瘤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7月22例全程主动脉瘤的患者接受一期次全(7例)或全主动脉替换术(15例).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19~47岁.慢性A型夹层动脉瘤15例,主动脉根部瘤合并慢性B型夹层动脉瘤5例,主动脉根部瘤合并弓部和胸腹主动脉瘤1例,慢性B型合并急性A型夹层动脉瘤1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下进行.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左后外胸腹联合切口.采用分段阻断法用人工血管置换全部病变主动脉.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发生脑梗死2例,二次开胸止血7例.存活21例,随访3~56个月,平均(35.0±16.9)个月,情况良好,无晚期死亡.1例David+全主动脉替换术患者术后1年因主动脉瓣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此外无再手术病例.结论 一期次全或全主动脉替换术是治疗全程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手术结果满意,术后中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