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21.
目的评价腹部CT扫描对脐尿管占位性病变(USOL)的诊断与鉴别能力。方法 21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USOL患者,包括13例脐尿管囊肿(UC),6例脐尿管腺癌(UAC),1例脐尿管窦道(USP)以及1例脐尿管憩室(UD)均经腹部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USOL的部位、大小、形态、性质、Retzius间隙变化及强化型式逐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的USOL均位于膀胱尖部中线部位。13例UC包括8例单纯性囊肿和5例合并感染。前者表现为囊壁薄,囊内容物CT值接近于水,后者表现为囊内容物CT值较高,且Retzius间隙内可见絮状密度增高影。6例UAC均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影,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1例USP表现为腹膜前方条索状影开口于腹壁外。1例UD呈脐水平囊性肿物,憩室与膀胱交通,膀胱壁可见钙化。结论 USOL并不常见,CT是其赖以诊断与鉴别的主要方法之一,熟悉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脑血栓用微导管溶栓治疗的时间、方法及后处理,以提高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组16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血栓形成5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8例,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3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10min 1例,4h1例,6h7例,8h5例,22h2例。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行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将微导管超选择插入靶动脉内,采用接触+贯穿法溶栓。尿激酶用量最大者60万U,最小35万U。结果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13例,其中11例血栓完全溶解,肌力从0级升至Ⅳ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预后良好;2例血栓不全溶解,动脉造影复查显示:靶动脉通畅70%,三天后肌力从0级升至Ⅱ级。3例椎基底动脉溶栓后造影显示:2例血栓完全溶解,1例血管复通40%;3例中,1例预后良好,2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①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如果能在超梗死期开始溶栓其预后是良好的。②接触+贯穿法溶栓,可加速血栓溶解,缩短脑细胞的缺血时间,提高溶栓效果,同时可明显减少尿激酶的用量。  相似文献   
123.
骨盆转移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16例骨盆转移瘤31人次的髂内、外动脉和/或 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探讨血管内介入对骨盆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一侧股动脉穿刺插管、髂内、外动不/或股动脉造影,明确骨盆转移存在及其供血一,先行动脉内灌注中,继以真丝微粒和/或明胶海绵碎屑行供血动栓塞。栓后即造观察栓程度。治疗后临床上密切观察症状改变,2-3个月后造影复查,再行动脉内化疗,必要时再行栓塞。结果:本组16例共行31人次治疗。  相似文献   
124.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67岁,因反复腰痛6月余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减轻,无脓尿,无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查体无阳性体征。影像检查如下(图1~3):CT检查示左肾下极见软组织结节伴钙化影,边界尚清楚,局部突出肾轮廓以外,大小约2.3cm×2.0cm,增强扫描见轻度强化,排泄期邻近输尿管起始处见轻度受压。肾脏MRI示:左肾下极见一类圆形等T1稍长T2信号影,大小约1.8cm×2.2cm×1.7cm(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边界清楚,  相似文献   
125.
大肠癌腹腔内转移SCT征象与MVD、nm23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肠癌腹腔内转移螺旋CT征象与MVD、nm23表达的关系。方法40例大肠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VD和nm23表达。结果SCT判断大肠癌腹腔内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77.5%,腹膜转移准确率为90%,肝、肾上腺、卵巢的转移准确率为100%。大肠癌腹腔内转移与无转移组间的CT强化程度、MVD和nm23表达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T强化程度与MVD之间正相关(r=0.963,P〈0.001),两者均与nm23的表达负相关(r1=-0.971,P〈0.001;r2=0.958,P〈0.001)。结论SCT扫描可准确反映大肠癌腹腔内转移情况。nm23的失活可能是大肠癌转移的因素,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大肠癌转移的促进因素。CT强化程度可作为一定量指标初步判断肿瘤血管生成,来帮助我们对大肠癌的转移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