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升降散治疗疑难急症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2.
“癸未”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肆虐我国大江南北,在这场突降的灾难面前,随着疫情的播散,按照中医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借鉴前人经验,从中医角度使用安全可靠的中药口服制剂,予以机体整体调理预防“非典”,保障人民健康,成为十分重要的手段。在经历了一段紧张应对的心历路程后,总结经验,探讨规律,研究中医“辨证施防”预防“非典”的用药思路,随之成为中医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而“辨证施防”则是中医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二者均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殊的研究和处…  相似文献   
23.
百合病之所以用“百合”名病者,其义有二:一因百合为治此病之主药,即魏念庭所说:“因百合一味而瘳此疾,因得名也”;二因本病为百脉合病,症状百出,故名为百合病。一、病因病机百合病因何得之?《医宗金鉴》云:“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百脉未和,或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或偶触惊疑,卒临景遇,因而形神俱病,故有如是之现证也”。由此观之,百合病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一为热病之后,余热未清,阴液耗损;二为情志不遂,五志化火,郁火伤阴。由  相似文献   
24.
咳嗽上气,为《金匾》病名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者或因肺胃津伤,虚火上炎,肺气上逆,或因肾气衰竭,气不归元所致;实者多因外感风寒,内停水饮,邪实气闭,肺气上逆而发,但也有与外邪无关者。从《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所述来看,病因以外邪内饮最为多见,故其证以实为主。  相似文献   
25.
所谓体质,即指机体的属性偏颇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祖国医学文献中,“体质”一词虽在清代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中方有明确记载,但由于体质学说对于推原病理、诊断病情和判断病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古代医家对其实质内容早有认识,如在《灵枢·寿夭刚柔》篇中就曾有论述,迨至汉代,医圣张仲景在诊治疾病的实践中更清楚地认识到体质与发病、诊断、治疗、预后密切相关。为此,本文拟以《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就张仲景体质学说在诊治杂病中的运用试做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清热抗感冲剂及其含药血清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作用。方法通过细胞培养,采用观察细胞病变(CPE)和活细胞染色计数法(MTT),观察清热抗感冲剂及其含药血清在Hep-2细胞中抑制RSV的作用。结果清热抗感冲剂及其含药血清具有不同程度抑制RSV病毒复制作用,其半数中毒浓度(TC50)分别为4760μg/mL、1/4.35稀释度;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178μg/mL、1/54稀释度;治疗指数分别为26.7、12.3。结论清热抗感冲剂及其含药血清具有抑制RSV在Hep-2细胞内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清热抗感冲剂体外抑制腺病毒(ADV,)和呼吸道合胞病毒(aSV)的研究,探讨清热抗感冲荆体外抗病毒作用。方法:通过细胞培养,采用观察细胞病变(CPE)和活细胞染色计数法(MTT),观察清热抗感冲剂及其含药血清在Hep-2细胞中,抑制ADV,和RSV的作用。结果:清热抗感冲剂及其舍药血清具有抑制ADV3病毒复制作用。其,T℃50如分别为4760μg/mL、1/4.35稀释度;IC50为817μ9/mL、1/9.14稀释度;治疗指数(TI)分别为:5.8、2.03。清热抗感冲剂及其含药血清具有不同程度抑制RSV病毒复制作用,其TC50分别为4760μg/mL、1/4.35稀释度;IC50为178μg/mL、1/54稀释度;治疗指数(TI)分别为:26.7、12.3。结论:清热抗感冲剂及其舍药血清具有抑制ADV,和RSV在Hep-2细胞内的复制作用。  相似文献   
28.
“疸”,或云恶病,或云热病,或云黄病。据《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所述症状观之,系指以发黄为主的一类疾病。黄疸作为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云:“目黄者曰黄疸”;又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云:“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所以,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病证。黄疸病名虽始见于《内经》,但论述不详。继《内经》之后,《金匮》一书专设《黄疸病脉证并治篇》详细论述了黄疸病的因机证治及预后,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为后世诊治黄疸病奠定了基础: 一、黄疸分类在《金匮》一书中,张仲景把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并对三者的病因、病机、主症做了详尽的论述。原文云:“趺阳脉紧而数,  相似文献   
29.
《金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所具有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实践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尚应对《金匮》一书的理论精髓进行再认识。张仲景的贡献还在于:1.确立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2.首创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3.收集和研制了二百余首方剂,初创了中医方剂学;4.对四十余种中医疾病的因、机、证、治进行了论述,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5.进一步弘扬了整体观念的思想。因而,必须重点掌握中医经典理论精髓,并以之指导临床实践,乃是进一步继承、弘扬以及发展中医学术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0.
乔模 《山西中医》2001,17(1):47-49
回忆我的从医生涯 ,大致可以分为求知、执医、探索三个阶段。1 漫漫求知路 ,不偷半分闲1.1 五载寒窗苦 ,学苑翰墨香 我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 ,从小受父母的熏陶 ,既对病人患病时的痛苦情景深有感受 ,同时也经常和家人一起分享为患者解除病痛后的喜悦。耳濡目染 ,润物无声 ,不知不觉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渐渐萌发了一个心愿——立志学医 ,造福乡梓。因此 ,在太原五中毕业后 ,毅然报考了北京中医学院 ,走上了学医之路。北京中医学院作为我国高等中医学府 ,名医良师辈出 ,学术氛围浓厚。入学之后 ,经常亲耳聆听秦伯未、任应秋、李重人、董建华、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