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2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目的 评价基因治疗在肢体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复习相关文献,并作综述性报道。结果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在动物实验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在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开始在临床应用,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p53基因相关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结论 基因疗法在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前景广阔,但仍有诸多技术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外开窗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体外开窗技术在TEVAR中重建LSA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16例,年龄41~76(63±5)岁。67例中,B型主动脉夹层50例、胸主动脉瘤11例、壁间血肿4例、主动脉溃疡2例。观察患者TEVAR后的内漏发生率,主体和分支支架的位置、完整性和通畅性,以及患者手术相关死亡率。结果 67例患者中,有66例成功采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LSA,技术成功率达98.5%;另1例因术中对位不准确转为烟囱技术重建LSA,术后均获随访(3~48个月)。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存在少量Ⅰ型内漏3例,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提示内漏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上肢乏力,其中1例伴头晕,均在随访过程中逐渐恢复,无肢体缺血坏死。随访中所有患者分支支架及主体支架均通畅并保持着良好的完整性,无主动脉覆膜支架移位、内漏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患者。结论 体外开窗技术为TEVAR中重建LSA提供了技术支持,方法简单有效,短、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1187例儿童眼病住院病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有成人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 ,因此住院病种与成人也有较大差别[1,2 ] 。1 材料来源 收集武汉市儿童医院眼科 1 993年4月~ 1 996年 1 2月的住院病人资料 ,共 1 1 87例。男性 72 7例 (61 2 5 % ) ,女性 460例 (3 8 75 % )。患儿年龄 4个月~ 1 5岁。来自城区、郊县及农村。2 常见眼病及临床分析(1 )睑内翻  3 2 9例 ,65 0眼 ,占住院总数的2 7 72 %。女 1 3 5例 ,男 1 94例 ,(P >0 0 5 )。患儿年龄2~ 1 2岁。上睑内翻 3例 ,下睑内翻 3 2 6例。与儿童的睑板发育不良、睑缘部轮匝肌纤维过度发育有关。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损伤。全部行…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性传播性结膜炎的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别诊断新生儿性传播性结膜炎并因病施治。方法对114例双眼急性结膜炎的新生儿进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PCR检查,并根据其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结果86例诊断为性传播性结膜炎,其中感染淋球菌44例(5116%),沙眼衣原体22例(2558%),解脲脲原体5例(581%);合并感染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10例(1163%),淋球菌和解脲脲原体4例(465%),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1例(116%)。86例全部治愈。结论PCR可作为新生儿性传播性结膜炎的新诊断方法,并应根据病因作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讨论支架后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治疗ASO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闭塞的患者77例(107条肢体),分为开放手术20条,复合手术12条,血管腔内成形术56条,基因药物治疗3条,截肢16条。术后再狭窄闭塞发生的时间为术后0.5~48个月,平均12.27个月。结果术后随访69例,随访率88.23%。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期间出现支架内再狭窄39例,发生率为56.52%,术后3、6个月各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各组治疗效果有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术后24个月,各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区别,其中外科手术旁路术组的再狭窄率最低(15.00%),单纯球囊扩张组的再狭窄率最高(78.57%)。结论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每个再狭窄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尽量避免过多支架植入。必要时应配合开放手术,术后予以正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观察内皮生长晕细胞(EOCs)在纳米PLLA有序膜表面黏附、增殖的情况,为优化组织工程材料提供一种新途径。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PLLA纤维支架,进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改性及I型胶原表面涂覆,与EOCs复合培养。采用细胞生长曲线和光镜、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对种子细胞黏附、增殖、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得的纳米PLLA纤维孔径为300~400 nm,孔隙率〉90%;有序膜和超级有序膜组吸光度A值与无序膜、单纯细胞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在支架膜上生长良好,纳米无序膜细胞生长较散在、杂乱;有良好空间定向效果的有序纤维及超级有序纤维支架有利于细胞沿纤维定向附着、伸展、增殖,分泌胞外基质,而超级有序膜更有利于保持其结构。内皮生长晕细胞是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纳米PLLA有序及超级有序膜支架能促进种子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并能较好地保持细胞的形态,是一种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病例简介患者女,20岁。因右颈部搏动性包块伴胀痛及反复头昏、呕吐、两上肢酸麻无力于1994年9月29日住院。体检:右颈部有一鸡蛋大小搏动性包块,质硬,有震颤。两侧锁骨下动脉搏动均消失,左颈总动脉搏动微弱。WBC12×109/L,N0.89,L0.11;血沉95mm/h;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及免疫功能检查正常。多谱勒血流仪肢体节段性测压分别为:左、右肱动脉8kPa,左、右胫后动脉19kPa。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显示:右颈总动脉呈囊状扩张,直径达4.5cm,长6.0cm,近搅动脉壁明显增厚;左颈动脉极度狭窄,内径仅0.1cm左右,两侧锁骨下动脉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采用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49~ 87岁,平均65岁.对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Fontaine分级患者间一期通畅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等.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4例(94.4%)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4.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2.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3.3%,二期通畅率为94.4%.生存分析显示FontaineⅡ级患者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Ⅲ、Ⅳ级患者(P =0.041、0.012).Cox回归分析未发现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黄佃  乔彤  周敏  刘长建 《浙江临床医学》2013,(12):1904-1905
目前颈动脉支架置放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已凭借其并发症低、创伤小和疗效显著等优点而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治疗颈动脉狭窄[1]。本文对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治疗的资料作回顾性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报道静脉插管造影术56例(60侧下肢),本方法的优点可逐对检查股—静脉各瓣膜的形态和功能,必要时还可插入下腔静脉造影和分段静脉压测量,对下肢静脉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