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75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91.
目的 报告我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螺旋体(梅毒)的疾病负担和20年间的发病数及发病率。 方法 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主要指标包括3种性传播疾病(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的发病数和发病率,死亡数和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L)、伤残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D)。同时,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计算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的YLL率、YLD率和DALY率,并分性别和年龄计算1990-2010年的变化幅度,描述疾病负担指标20年的变化趋势。 结果 中国1990年3种性传播疾病(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的发病数、标化发病率、死亡数、标化死亡率、DALY、标化DALY率、YLL、标化YLL率、YLD和标化YLD率分别为10 291 090例、7042.486/10万、17 938例、1.281/10万、152.292万人年、98.725年/10万、126.015万人年、74.655年/10万、26.277万人年和24.071年/10万。与其相比,2010年除发病数以及YLD略有增加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所降低,分别为10 359 147例、6099.137/10万、2429例、0.182/10万、44.836万人年、33.823年/10万、16.856万人年、12.377年/10万、27.980万人年和21.447年/10万。2010年与1990年相比,4个年龄组中淋球菌感染发病数呈上升趋势。5~14岁少年儿童和15~49岁中青年组性传播衣原体发病数下降,而50~69岁中老年组和70岁及以上老年组发病数上升。从发病率来看,除5~14岁少年儿童性传播衣原体发病率略有上升外,其他各组均有下降。除5~14组以外,其他各年龄组中梅毒发病数在1990-2010年间均呈上升趋势,标化发病率在1990-2010年间均呈现下降趋势。5岁幼儿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梅毒死亡数最大。 结论 1990-2010年,中国人群感染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按性别、不同年龄组的疾病负担更能准确地反映不同人群性传播疾病造成的影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并为其他研究提供更加详细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92.
公共卫生是社会为保护和促进民众健康而采取的行动,公共卫生实践除了需要预防医学的参与,还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任何一项公共卫生实践都需要设计、测量与评价(DME),需要糅合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 为了便于比较和应用,整个DME过程均需标准化(DMES)。 本文从DME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现实需求、概念、研究领域和内容框架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现有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3.
为实现结核病疫情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提出了“遏制结核病”策略(Stop TB Strategy)。该策略提出各国应提供更加容易获得的高质量诊断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服务[1],这需要充分调动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多方资金,设计和实施了面向各种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结核病控制激励与保障机制(Incentives&Enablers,以下简称激励机制),配合已经制定的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来实现“遏制结核病”策略这个目标。一、激励和激励机制的概念激励是心理学术语,是指激发人类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科学,是指设置适当的外部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的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这个外部环境就可以称作激励机制。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造就良好的竞争环境,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西方管理学家开展激励机制的研究较早,至今形成了多种较为成熟的理论。主要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这些激励理论在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中发挥了指导作用[2]。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激励机...  相似文献   
294.
目的 观察中药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合并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127例于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首次诊断为SAP合并MDRB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连续接受中药汤剂且疗程不低于80%住院时间作为暴露因素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1年内肺炎相关死亡率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临床治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暴露组临床治愈率(76.67%)高于非暴露组(5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暴露组1年内肺炎相关死亡率(42.22%)低于非暴露组(6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微生物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是否使用中药是临床治愈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 中药干预有利于改善SAP合并MDRB感染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95.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梳理中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意识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 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数据来源,对先秦至清末(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2年)的中医古籍进行检索,纳入针灸治疗意识障碍的相关条文,对穴位处方中腧穴使用频次、腧穴归经及特定穴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组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古籍条文164条,源自27部古籍,涉及组穴的条文有105条、单穴59条,共包含96个腧穴、使用总频次521次。使用频次前五位的腧穴为百会(频次30次,频率5.76%,下同)、大敦(29次,5.57%)、隐白(24次,4.61%)、合谷(23次,4.41%)、足三里(22次,4.22%);腧穴分布涉及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经外奇穴,其中排名前三位的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6次,12.67%)、督脉(65次,12.48%)、足厥阴肝经(60次,11.52%);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五输穴中的井穴(137次,23.70%),其次为交会穴(136次,23.53%)。关联规则分析及共现网络图显示,中冲-大敦、厉兑-隐白为常用腧穴组合;复杂网络分析显示,“百会、水沟、大敦、中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