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10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5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92.
目的 了解浙江省是否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潜在自然疫源地,分离疑似病例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并进行鉴定.方法 免疫荧光法检测浙江省台州地区野生啮齿动物不同组织标本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抗原.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疑似病人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Vero细胞分离疑似病人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以新型布尼亚病毒株核衣壳蛋白编码基因为靶基因,采用RT-PCR及扩增产物测序对分离的疑似新型布尼亚病毒株进行鉴定,另对该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70只野生啮齿动物中,免疫荧光法检测阳性率为5.7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4例疑似病人血清中有两例检测结果阳性.1例阳性血清样本中分离出1株疑似新型布尼亚病毒,RT-PCR和测序结果证实该病毒确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其核衣壳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与湖北省新型布尼亚病毒分离株相似性高达92.2%,但与国内其他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分离株序列差异较大.结论 首次证实浙江省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自然疫源地及感染病人,不同群新型布尼亚病毒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LipL32、OmpL1和LipL21蛋白的优势T-和B-细胞联合表位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并对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进行鉴定.方法 人工合成多表位联合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采用MAT检测重组蛋白兔抗血清与我国钩体标准参考株的凝集效价;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 获得了多表位融合基因并构建了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3×103,且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重组蛋白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散效价为1∶8,该抗血清能与我国15群的钩体标准参考株发生凝集反应,ELISA证明该重组蛋白能检测不同群型钩体感染患者血清中的抗钩体抗体.结论 成功构建了包含钩体LipL32、OmpL1和LipL21蛋白的优势T和B细胞联合表位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交叉免疫反应性,可作为研制通用型问号钩体基因工程疫苗及血清学检测的抗原.  相似文献   
94.
目的建立观察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黏附的双荧光染色法,探讨不同毒力钩体对细胞内游离Ca2+水平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株和双曲钩体三堡垄群patoc型PatocⅠ株抗血清为一抗、羊抗兔IgG荧光素F(ab)2和罗丹明F(ab)2片段为二抗的双荧光染色法,分别检测56601株和PatocⅠ株钩体对Vero、J774A.1细胞的黏附作用.采用fluo-3/AM胞内Ca2+特异荧光标记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问号钩体56601株和波摩那群波摩那型56608株、双曲钩体PatocⅠ株作用的J774A.1细胞胞内游离Ca2+水平的变化.采用FITC-annexinⅤ/PI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紫外线灭活前后的56601株钩体诱导Vero和J774A.1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所建立的双荧光染色法能清晰地观察到强毒力的56601株钩体对Vero和J774A.1细胞的黏附,无毒力的PatocⅠ株钩体则否.正常J774A.1细胞胞内游离Ca2+基础值为(105.0±7.0)%,PatocⅠ株钩体作用细胞的荧光强度变化百分数一直波动于(102.2±5.2)%.56601株钩体感染J774A.1细胞胞内游离Ca2+浓度迅速增高,呈现为双峰型曲线,其荧光强度变化百分数分别为(747.5±35.7)%和(804.6±40.8)%.56608株钩体感染J774A.1细胞胞内游离Ca2+浓度呈现为缓慢的单一坡型升高,其最大荧光强度变化百分数为(402.4±23.6)%,明显小于56601株钩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紫外线灭活前后56601株钩体作用Vero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84.5%和78.2%,J774A.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4.5%和30.9%.结论所建立的双荧光染色法可用于观察钩体的黏附.细胞胞内游离Ca2+水平与所感染的钩体菌株毒力成正相关.有毒力的钩体接触细胞时即可诱导凋亡发生,启动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配体分子可能位于钩体表面.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的影响,并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组,连续给药3 d,末次给药1 h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以具有抗氧化应激损伤作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的药物依达拉奉作为阳性对照药。取脑组织行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学测定,RT-PCR法测定Nrf2和HO-1 mRNA表达,Western bloting测定脑组织胞核、胞浆Nrf2和全细胞HO-1蛋白含量。结果:(1)缺血再灌注24 h后,神经细胞出现病理性损伤,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人参皂苷Rg1和依达拉奉可使神经细胞损伤明显减轻,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2)脑缺血再灌注24 h,脑组织Nrf2 mRNA和HO-1 mRNA表达增强,同时脑组织胞核和胞浆中Nrf2蛋白含量增加,核转位率升高,HO-1蛋白表达增强。人参皂苷Rg1和依达拉奉均能降低脑组织胞浆Nrf2蛋白含量,升高胞核Nrf2含量,使Nrf2核转位率升高,并使脑组织HO-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依达拉奉的作用强于人参皂苷Rg1,但两药对脑组织Nrf2 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人参皂苷Rg1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途径、促进Nrf2合成和核转位、从而促进下游抗氧化蛋白HO-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确定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属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ipL32膜定位及其自然抗体应答情况和抗体类型.方法 IPTG诱导目的 重组蛋白rLipL32-1和rLipL32-2表达,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LipL32.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四川地区钩体患者血清标本及rLipL32兔抗血清与我国问号钩体参考标准株的交叉凝集情况.采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LipL32进行膜定位.建立基于rLipL32的ELISA,检测钩体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类型及其水平.结果 黄疸出血群是四川地区最主要的优势钩体血清群.rLipL32兔抗血清均能与我国问号钩体参考标准株发生MAT效价为1∶80~1∶320的交叉凝集反应.LipL32是位于钩体外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156例MAT阳性钩体患者血清标本中,rLipL32-1和rLipL32-2特异性IgM阳性率分别为91.0%~92.9%和90.4%~92.3%,特异性IgG阳性率分别为99.4%和97.4%~98.1%.结论 LipL32是问号钩体属特异性表面蛋白抗原.自然感染钩体时,LipL32-1和LipL32-2可诱导机体产生IgM和IgG两类血清抗体.rLipL32-1和rLipL32-2可作为研制检测试剂盒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97.
目的 筛选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属特异性外膜蛋白OmpL1和LipL21有效T和B细胞联合抗原表位,为研制多抗原肽(multiple antigenic peptide,MAP)疫苗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OmpL1和LipL21分子中T和B细胞联合抗原表位.采用PCR扩增候选联合抗原表位片段并分别构建其噬菌体展示系统.分别以rOmpL1或rLipL21、黄疸出血群赖株、钩体患者抗血清为一抗,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抗血清与目的表位的免疫反应性及其强度.结果 通过抗原表位预测,选择了高分值的4个OmpLl和2个LipL21联合表位.经扩增获得了预期的各抗原表位片段,各目的表位序列均准确插入噬菌体PⅢ蛋白N端并有效表达.各抗血清均能识别上述6个联合表位.其中LipL21的97~112和176-184表位对任一抗血清均显示相似强度的杂交条带.综合4个OmpL1表位对3种抗血清的不同Western blot结果及其实际意义,杂交信号从强到弱依次为173~191、87~98、297~320和59~78表位.结论 所研究的6个联合表位均分别为LipL21和OmpL1的有效抗原表位,其中LipL21的97~112、176~184和OmpL1的87~98、173~191表位可应用于钩体MAP疫苗研制.  相似文献   
98.
目的 了解创伤弧菌溶细胞素(Vibrio vulnifru,cytolysin,WC)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PCR扩增创伤弧菌GTC333株VVC编码基因vvhA,T-A克隆后测序并构建vvhA基因原核表达系统E.coli BL21DE3pET-42a-vvhA.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目的 重组蛋白rVVC,SDS-PAGE联合Bio-Rad凝胶图像分析系统确定rVVC表达量及提取物纯度.采用溶血试验检测rVVC溶解兔红细胞的活性.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和四苯硼钠比色法分别测定rVVC作用的HUVEC培养物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K+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VVC诱导HUVEC凋亡的作用.将FITC标记rVVC,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对HUVEC中的FITC标记rVVC进行定位.结果 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比较,所克隆的vvh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09%和98.26%.1μg/ml的rVVC即可溶解兔红细胞(P<0.01).10 μg/ml的rVVC可引起HUVEC培养物上清中K+含量明显增高(P<0.01),但LDH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1~100μg/ml的rVVC作用2 h可使HUVEC凋亡.在FITC标记rVVC作用HUVEC 5~240 min内,rVVC逐渐从细胞膜表面向膜内侧和胞浆内移行,作用30 min时多数rVVC进入细胞.结论 rVVC具有溶细胞素活性.VVC可进入HUVEC,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损伤HUVEC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主要外膜蛋白OmpL1、LipL21和LipL32优势抗原表位的串联基因及其表达系统,了解该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方法 采用噬菌体M13KE表面展示技术结合Western blot分析,鉴定了OmpLl、LipL21和LipL32的优势抗原表位,人工合成优势抗原表位串联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系统.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及ELISA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结果 该合成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得到了有效表达,且表达产物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 显示该重组蛋白能与兔抗钩体全菌抗体及不同血清群的钩体病人血清中的抗体产生免疫反应.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钩体多表位串联基因及其表达系统,所表达目的 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且对不同血清群型抗体之间均有免疫原活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了解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鞘磷脂酶类溶血素基因sph1~sph4产物溶血活性及其感染细胞后转录水平的变化.方法 以致病性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波摩那群波摩那型罗株和非致病性双曲钩体三宝垄群Patoc型Patoc Ⅰ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全长sph1~spl4基因片段,扩增产物T-A克隆后测序.构建sph1~sph4基因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检测目的 重组蛋白rSph1~rSph4的表达情况,Ni-NTA亲和层析柱提纯rSph1~rSpM.采用绵羊血平板对rSph1~rSph4溶血活性进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问号钩体赖株感染J774A.1细胞前后sph1~sph4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 问号钩体赖株和罗株基因组DNA中均能扩增sph1~sph4基因,双曲钩体Patoc Ⅰ株则否.与报道的相应基因序列比较,所克隆的sph1~sph4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均为100%.所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能分别表达目的蕈组蛋白rSph1~rSph4.rSph1~rSph4均有溶血活性,其中以rSph2溶血活性最强.问号钩体赖株感染J774A.1细胞后,sph1~sph4基因转录水平均上调,其中sph2和sph4基因mRNA水平上调更为明显.结论 sph1~sph4基因仅存在于致病性问号钩体中,其表达产物有溶血活性.问号钩体赖株感染细胞后sph1~sph4基因转录水平的上调,提示此类鞘磷脂酶类溶血素可能在问号钩体感染宿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