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重大急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下的医疗救治系统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对参加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全体地震伤员救治的医务人员等相关情况的数据收集整理,回顾性分析"爱心病房"收治的汶川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结果参加救治人员以初级本科学历人员为主,医生来源以骨科(30.19%)和普外科(26.42%)为主。共收治36名地震伤员,调查发现心理状况各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经积极治疗后全部康复出院,治愈25人,好转11人,平均住院时间41.6 d。安徽省立医院对重大急突发公共事件救治组织严密,反应快速、有效。结论在面对重大急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下,不仅需要科学规范的医疗措施,还要强调对伤员的心理疏导,科学地重建医疗程序,能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并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脉压水平与肾脏损害程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肾脏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5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其脉压水平分为4组(<50mmHg、50~59mmHg、60~69mmHg、>70mmHg),取晨尿用免疫散射法测定尿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α1-MG)和免疫球蛋白G(IgG),根据其结果评价不同脉压水平患者肾脏器官的受损情况。然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控制其脉压,1年后测定四组患者Alb、TRF、α1-MG和IgG,每组前后对比进行分析。结果脉压升高,各项尿微量蛋白指标均有升高,尿转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步增高(P<0.05),经治疗后,四组患者脉压有所下降,患者肾脏损害情况有所减轻,以尿微量白蛋白下降最为明显(P<0.05)。结论PP是肾脏早期损害的重要危险因子,控制脉压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其肾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阿托伐他汀调节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B(apoB)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2009),Cochrane Library(1990~2010),Elsevier(2000~2010),维普(1989~201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2010),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10),万方数据库(1990~2010),手工检索中华糖尿病杂志(2001~2010),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2010)。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质量及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 5.0.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的3171例糖尿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可使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LDL-C下降[WMD=-1.00,95%CI(-1.37~-0.64),P<0.01]。阿托伐他汀组较安慰剂组apoB下降[WMD=-0.34,95%CI(-0.50~-0.17),P<0.01]。结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有助调节LDL-C及apoB代谢,改善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4.
李红旗  章琦  陈莉  严光  胡立群 《安徽医药》2013,17(11):1841-1844
目的分析在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PPARl)吡咯列酮对肝细胞、腹腔巨噬细胞ATP结合盒转运子AI(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ABCA1)、B族I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class BtypeI,sR—BI)及其[3H]胆固醇转出率、血浆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吡咯列酮在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对HDL功能的调节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n=10):正常饮食喂养;(2)动脉粥样硬化(AS)组(n=10):单纯喂高胆固醇饲料;(3)吡咯列酮组(n=10):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予以喂服吡咯列酮。20周后测定兔血脂、外周肝细胞以及腹腔巨噬细胞表面ABCAl和SR-BI的表达、胆固醇转出率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S组肝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ABCA1、SR—B1及[3H]胆固醇醇转出率表达均明显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AS组相比,吡咯列酮组肝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ABCA1、SR.B1、[3H]胆固醇醇转出率表达均显著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格列酮可通过增加腹腔巨噬细胞、肝细胞ABCA1和SR-BI的表达,提高[3H]胆固醇醇转出率,并且上调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共同促进RCT,增加HDL功能,抑制AS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病变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方法 选择老年患者102例,均经超声检查颅外段颈动脉,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计算颈动脉斑块指数(PI),同时检测骨密度(BMD);根据BMD检测结果 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将两组的部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IMT、PI及颈动脉狭窄率进行比较;用Logistic回归方法 和偏相关法分析有关因素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两组血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两组血磷、空腹血糖、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IMT、PI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102例患者中,检出颈总动脉(CCA)狭窄>50%的48例,其中骨质疏松组41例,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7例(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HDL-C、IMT、PI、CCA狭窄50%对骨质疏松有影响,其中以IMT、PI、CCA狭窄>50%的OR值较大(分别为17.13、99.33、289.13),颈动脉病变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正相关. 结论 老年人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病变存在内在相关关系,对于老年患者两种疾病的综合防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血脂参数作为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子的预测指标已被流行病学所确定,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学研究,目前所采用的血脂参数都是空腹状态下测定的结果,但由于人体大部分时间处于餐后(食物消化及其后6~8h内)状态,因此,空腹状态的血脂参数难以准确地反映血脂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而结合餐后血脂参数的测定能更准确地反映血脂的代谢状态。餐后血脂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餐后状态下以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在血浆中聚集为主,餐后甘油三酯(TG)水平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未见增高,这种变化可能与HDL-C、TC、LDL-C的吸收,合成速度较慢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餐后阶段脂代谢异常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时期”,冠心病患者和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个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餐后TG代谢紊乱,餐后TG的代谢情况反映人体对TG的代谢能力及清除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近五年来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的研究状况.方法:运用词频分析法对预防医学类核心期刊中的五种影响力较高的综合性期刊2009-2013年刊登文献的所有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研究对象中,大学生、儿童一直是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中,心理健康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关注程度提升很快.研究方法与测量指标中,排在首位的分别为流行病学和患病率.研究内容中,主要是从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的角度来考虑疾病防治;疾病方面以艾滋病、高血压的关注程度最高;微观物质研究主要分布在微量元素、病菌和水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院和农村一直是卫生工作的关注点.结论:预防医学研究正逐步从城市转向对农村地区的关注.预防医学工作需进一步深入到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8.
<正>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以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的渐进性丧失为主要特征,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相关皮质下的老年斑积聚(SPs)和神经元纤维缠结(NFTs)[1-2]。AD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可导致持续性进行性痴呆,但目前还无有效治疗措施。其患者总数逐年增加,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现在的2倍,这个特殊病人群体的治疗费用也因为治疗措施的昂贵而不成比例的增加。因此,充分理解AD发病机制对提高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9.
非禁食血糖作为老年2型糖尿病控制指标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禁食血浆葡萄糖(PG)作为老年2型糖尿病(DM)控制指标的价值。方法:依据患糖化血红蛋白(GHbAlc)水平将60例老年2型M分为三组:控制良好组,控制尚可组及控制不良组,患在一天内采 集早餐前(7:30)、午餐前(11:00)、午餐后(14:00)及午餐后长时间(17:00)血标本测定PG并分别为GHbAlc作相关分析,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组中仅午餐后长时间的PC在正常范围,低于其他时间点之PG,差异非常显(P<0.01),三组患早餐前、午餐前、午餐后及午餐后长时间PG均与GHbAlc呈显线性相关,但多数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午餐后长时间PG与GHbAlc呈显相关。结论:非禁食PG作为老年2型DM控制指标在敏感性及特异性方面优禁食PG。  相似文献   
20.
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血脂及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光 《高血压杂志》1995,3(3):236-237
对4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氨氯地平8周治疗,结果表明服用氨氯地平后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均降低,无明显副作用,提示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同时能有效地改善血脂、糖代谢及胰岛素的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