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9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Caspase-3在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Caspase-3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了解Caspase-3在BPH和Pca发病及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30例BPH组织、22例Pca组织及7例正常前列腺石蜡切片组织用多克隆抗体Caspase-3行LSAB免疫组化染色,按表达的阳性率分0(阴性)、1 (<25%)、2 (25%~75%)、4 (>75%)统计染色等级。结果Caspase-3在93%(28/30)BPH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0~3 ),主要在分泌性上皮和基底细胞表达,而在基质平滑肌罕见表达,且BPH上皮表达明显少于正常组织。Capase-3在22例Pca组织表达阳性率为100%,普遍表达强阳性(4 ),且明显多于非癌性组织,Caspase-3表达与Pca病理分级无相关。结论 Caspase-3表达异常与BPH上皮与基质增生有关;Caspase-3在国人Pca细胞凋亡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
谭敏  丘少鹏 《新医学》2003,34(Z1):115-116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腔镜手术中的使用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采用超声刀在腔镜下完成的各类外科手术44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人没有因为使用超声手术刀止血不彻底而导致手术中转开腹及术后出血,也没有因为使用超声手术刀而导致的脏器损伤及空腔脏器延迟性穿孔等并发症的出现.结论尽管所有型号的超声刀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陷,但其无烟、操作简便安全、切割止血可靠等优点使原来许多传统开放的复杂手术在腔镜下施行成为现实.由于腹腔镜及其器械均呈长杆形,对于深部小血管的离断及组织分离优于开放手术,是现代腔镜外科必不可少的设备.  相似文献   
93.
报告30例尸肾移植应用Swan-GanZ导管监测术中如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PAP)、肺动脉舒张压(PD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其中5例取心房血放免法测定心房利销多肽(ANP)。根据开放吻合血管时PDAP水平分为一组。结果PDAP<2kPa组术后第2~3灭血肌酥水平明显高于PDAP≥2kPa组(P<0.05),且2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ATN)需血透治疗。开放吻合血管时,ANP水平明显比术前高(P<0.05),提示满意的心脏容量负荷可以促进肾移植早期功能恢复,降低术后ATN发生。ANP对术后肾功能早期恢复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4.
吡柔比星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和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6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吡柔比星和丝裂霉察膀胱内灌注治疗两组,随访12~36 个月.[结果]吡柔比星组43例,复发5例(12%);丝裂霉素组43例,复发7例(1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均未见明显的全身性药物反应,吡柔比星组有2例因为不能耐受膀胱局部刺激症状,暂停灌注,其余患者均完成治疗.[结论]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与丝裂霉素疗效相当,病人耐受性好,无全身性药物反应.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构建表达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肿瘤细胞模型,为基因疫苗的抑瘤效应研究及免疫机制的探讨提供实验材料。方法 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PSMA.pcDNA3.0质粒和pcDNA3.0质粒转染至SP2/0细胞,G418筛选后获得了稳定生长的阳性克隆细胞株。RT.PCR、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blot检测PSMA蛋白的表达。结果 RT.PCR、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lot均证明转染了PSMA.pcDNA3.0质粒的SP2/0细胞表达PSMA。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PSMA的小鼠肿瘤细胞模型.最终为前列腺癌的预防和免疫治疗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6.
目的:构建中国人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基因编码区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序列测定。方法:从前列腺癌组织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前列腺特异膜抗原的基因编码区序列,将序列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本实验所扩增的中国人PSMA基因编码区序列与Israeli等报道的序列同源性为99.7%,目的基因与载体正确连接。结论:成功克隆了PSMA编码区序列,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为PSMA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前列腺癌生物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钙网蛋白(CRT)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组织和尿液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膀胱组织(n=8)和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组织(n=16)CRT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尿液(n=37)和非膀胱癌患者(n=42)及其中21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术后3~7 d尿液CRT的表达.结果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组织较正常膀胱组织CRT的表达增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尿液的CRT阳性率为70.27%,非膀胱癌患者尿液的CRT阳性率为22.73%,正常人尿液CRT阳性率为15.00%.尿液CRT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27%和80.95%.21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术后尿液的阳性率为52.94%.结论 CRT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可能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8.
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前列腺基质成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不同体积前列腺基质成分含量的变化 ,并探讨前列腺体积对药物治疗的指导意义。 方法 :Masson染色及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法 ,测定 3 0例BPH病人耻骨上切除前列腺基质成分 (平滑肌和结缔组织 )面积百分比 ,并与前列腺体积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前列腺平滑肌面积百分比与体积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 ,前列腺体积 >4 0cm3组平滑肌和总的基质面积百分比 [( 7.5 6± 0 .69) %和 ( 2 5 .68± 1.5 8) % ]比体积 <4 0cm3组 [( 15 .60± 1.2 5 ) %和 ( 3 6.0 8± 2 .62 ) % ]明显减少 (P <0 .0 1)。 结论 :随着前列腺体积增长 ,平滑肌和总的基质含量减少而上皮成分相对增多 ,前列腺体积对BPH药物治疗的选择及提高疗效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
沙培林是由人源A组溶血性链球菌Su株(低毒变异株)经处理后获得的一种生物反应调节剂,具有明显的免疫学活性,能通过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达到抗肿瘤的作用.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42例(36例原发和6例复发,均为处于Ta、T1或T2期的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沙培林术后进行膀胱灌注,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治疗肾结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5-2009年收治肾结核病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26~51岁,平均36岁.左侧16例,右侧12例.术前经尿查抗酸杆菌、IVU、CT、B超及核素肾图等检查明确诊断为单侧无功能或重度受损肾结核,对侧肾功能正常.术前常规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三联抗结核用药2周~6个月,无活动性肾外结核,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后行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术中以下腔静脉和左侧输尿管为解剖标记寻找肾蒂血管,以患肾脂肪囊外平面作为游离平面.结果 2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病例.手术时间121~258 min,平均170 min;术中出血量70~250 ml,平均110 ml;术后住院5~14 d,平均5.7 d.术中损伤腹膜3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3个月.24例随访6~20个月,平均12.5个月.患者尿路刺激症状消失,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尿查抗酸杆菌阴性,B超复查对侧肾、输尿管及膀胱等未见结核病灶残留.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肾结核安全可行,术中通过辨认解剖标记结扎肾蒂血管和沿正确的平面游离患肾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nephrectomy for treatment of kidney tuberculosis. Methods From March 2005 to February 2009, 28 patients with kidney tuberculosis underwent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nephrectomy. The patients′ data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18 men and tencwomen with an average age of 36 (26-51) in the cohort. Sixteen patients had lesions on the left kidney and 12 on right kidney. All patients had a normal renal function on the contra lateral side. The severely impaired renal function of the lesion side was confirmed before operation.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was administered to patients for two weeks to six months in advance of the surgery. No active lesion of tuberculosis was found and ESR level was normal before operation. All the operations were successfully performed without switching to open surgery. The average operative time was 170 (121-258) minutes, blood loss was 110 (70-250) ml and averag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5.7 (5-14) days. Peritoneum injury was seen in three patients and incision infection in two patients.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was continued for three months. Twenty-four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and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12.5 (6-20) months. All patients recovered without any lesion remaining. Conclusions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nephrectomy could be a safe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functioning kidney due to tubercul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