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9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二烯丙三硫(DATS)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协同杀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PC-3细胞接种96孔板,分别给予多西紫杉醇(5~60 nmol/L)和DATS(5~60μmol/L)单药处理24、48、72 h;联合用药采用15μmol/L DATS联合不同浓度多西紫杉醇(5~60 nmol/L)处理48 h。MTT法检测多西紫杉醇和(或)DATS对PC-3细胞生长的影响。DA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西紫杉醇、DATS及二者联合对PC-3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测定Bcl-2、Bax、Bcl-xL/xS及细胞色素C、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及活性变化。【结果】多西紫杉醇、DATS均能抑制PC-3细胞的生长,DATS可明显提高多西紫杉醇的杀伤效应,DATS(15μmol/L)联合多西紫杉醇(10 nmol/L)作用48 h的细胞生存率为(50.1±1.0)%,低于多西紫杉醇(67.4±1.0)%和DATS(69.2±1.8)%,二者具有协同抑瘤作用;联合组使细胞凋亡率及G2/M期细胞比率明显增高,并更能显著抑制Bcl-2、Bcl-xL的表达,而且联合组使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caspase-9、caspase-3的裂解活化时间提前了8 h。【结论】多西紫杉醇及DATS共同诱导细胞凋亡是二者发挥协同效应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重要机制,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Bcl-2、Bcl-xL的表达降低、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caspase-9、caspase-3的活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对精液参数的影响。方法:对已诊断无症状前列腺炎的152例患者按EPS中的WBC水平进行分组:A组(WBC+~++)和B组(WBC+++~++++);并设立健康正常的个体作为对照组(C组)。检测指标包括:精液量、pH值、液化时间、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a级精子百分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WBC计数与相关的炎症细胞因子等。结果:精液参数中液化时间、a级精子百分率(%)和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A组(24.5±5.2)min、(20.0±4.1)、(10.5±4.8)和B组(30.4±5.0)min、(10.0±3.8)、(7.5±4.2)与C组(18.5±5.3)min、(32.3±4.5)、(17.8±3.6)相比,以及B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而pH值、精液量、精子存活率、精子浓度:A组(7.6±0.3)、(3.0±1.1)ml、(56.0±6.0)%、(65.9±11.3)×106/ml,B组(7.7±0.3)、(2.8±1.2)ml、(52.3±6.3)%、(62.5±10.3)×106/ml和C组(7.5±0.2)、(2.9±1.2)ml、(62.1±5.3)%、(87.7±10.1)×106/ml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组精液中IL-1β(58.64±30.82)pg/ml、TNF-α(50.57±27.48)pg/ml与C组IL-1β(17.68±5.65)pg/ml、TNF-α(23.50±4.80)pg/ml比较,显著上升(P<0.001)。结论: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对精液主要参数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鹿角形肾结石腔内治疗中CT三维视频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行双肾64排螺旋CT平扫,以Vitrea 2图形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重建并合成为三维视频影像,根据结石空间分布关系设计并建立PCNL通道进行腔内碎石取石术,预测结石可能残留的数目和部位。结果 46例(52侧肾)鹿角形肾结石患者根据CT三维视频影像建立PCNL通道,一期结石临床清除率为61.5%(32/52),结合二期取石及体外震波碎石,84.6%(44/52)可获临床治愈。术后残余结石与术前根据CT三维影像预测的残余结石基本符合。46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三维视频影像清晰显示鹿角形肾结石的三维空间结构,有助于鹿角形肾结石PCNL通道设计及预测残余结石的部位和数目,提高了鹿角形肾结石PCNL结石清除率和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急诊联合内镜下治疗尿道会师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诊断性导尿失败的尿道损伤患者予急诊联合输尿管镜及肾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结果:2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留置导尿管8~12周.随访6个月~3年,17例患者恢复良好,7例患者出现尿道狭窄,均经尿道扩张术治愈.无一例患者发生勃起功能障碍及尿失禁.结论:急诊联合内镜下尿道会师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尿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5.
氨甲环酸减少前列腺切除术后出血的多中心随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在减少前列腺切除术后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符合手术指征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77例随机分为2组,A组79例行前列腺切除,术中、术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2g/d共3d,B组98例术中、术后静脉应用六氨基己酸4g/d共3d。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分光光度法测定术后3d出血量,并观察出凝血功能及副反应。 结果 A组术后3d每天出血量分别为(32. 21±20. 62)、(22. 79±16. 56)、(15. 24±13. 99)ml, 3d总出血量(70. 24±39. 86)ml,B组术后3d每天出血量分别为(65. 10±29. 40)、(38. 89±20. 14)、(24. 00±15. 64)ml, 3d总出血量(127. 99±58. 65)ml, 2组术后3d每天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01)。2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无明显改变,无严重副反应发生。 结论 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对前列腺手术后止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直线切割闭合器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肠道吻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膀胱癌患者施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其中31例行传统手工肠道端端吻合,25例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肠道侧侧吻合。比较两组的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结果与传统手工吻合组相比,直线切割闭合器吻合组肠吻合时间短(10.2±1.6minvs28.1±5.3min,P0.05),术后进食时间早(3.0±0.8dvs4.3±1.4d,P0.05),总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梗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中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操作简便、可明显缩短肠吻合时间和术后禁食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7.
尸肾移植术1501例总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尸肾移植1501例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501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供肾的切取、手术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共有393例发生各种并发症,各种感染共150例,急性排斥反应117例,占第3位是急性肾小管坏死41例;有1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均为1997年以前的病例;共死亡34例,主要死亡原因为巨细胞病毒感染;1997年以前的人/肾1年存活率为92%/87%  相似文献   
108.
后腹腔镜新技术治疗肾盂旁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盂旁囊肿治疗新方法。方法:应用后腹腔镜新技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结果: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技术为肾盂旁囊肿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性小,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及其新型剪接变异体(PSM-E)在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生化复发上的作用。方法选取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影像学资料未提示转移而Gleason评分>7分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15例,荧光定量PCR检测PSM-E和PSMA在术前外周血及切出肿瘤组织中的RNA表达,分析外周血及组织中PSM-E和PSMA相对表达的差异。术后随访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变化。结果 PSM-E和PSM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外周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PSM-E的表达明显低于PSMA;在前列腺癌患者的外周血中,PSM-E的表达明显高于PSM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PSM-E和PSMA表达阳性的患者术后生化复发率为66.7%(8/12),远处转移率为25.0%(3/12),均高于表达阴性的患者(0.0%,0/3),3例远处转移者表现为骨转移。结论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外周血检测PSM-E与PSMA均能地作为预测前列腺癌生化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经动脉导管化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在T1G3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的辅助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接受保留膀胱术的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其中经动脉导管化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组22例(A组)和单纯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个数及肿瘤是否初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保留膀胱术后2~3周接受经动脉化疗,方案为吡柔比星/表柔比星40~60 mg+顺铂60~ 80 mg,间隔4~6周重复1次,每3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膀胱灌注化疗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的肿瘤特异病死率、复发率、进展率及复发间隔,同时评价经动脉导管化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A、B组术后肿瘤特异病死率分别为0% (0/22)和13.5% (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复发率分别为13.6%( 3/22)和46.2%( 24/52),进展率分别为0%( 0/22)和21.2%(1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48).两组肿瘤中位复发间隔分别为15个月和6.5个月.A组出现轻微恶心、呕吐12例,白细胞下降2例,粒细胞下降2例,肝功能损害4例,肾功能损害1例,所有损害均轻微、可逆. 结论 经动脉导管化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可能有助于T1G3期膀胱癌患者保留膀胱术后预防肿瘤复发、进展和延长患者生存,其不良反应较轻,可用于T1G3期膀胱癌患者保留膀胱术后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