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9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保留神经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治疗睾丸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神经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RPLND)在低期睾丸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1999年6月至2003年7月收治睾丸肿瘤患者13例,年龄24~41岁,平均29岁。肿瘤位于左侧9例,右侧4例,大小2cm×3cm×2cm~9cm×6cm×5cm。临床分期:Ⅰ期11例,均为非精原细胞瘤;ⅡA期1例,为畸胎瘤(CT示腹膜后转移灶1cm×2cm);ⅡC期1例,为精原细胞瘤(CT示腹膜后转移灶10cm×9cm)。12例非精原细胞瘤者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1~4周行保留神经RPLND,1例精原细胞瘤者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行3疗程BEP方案化疗后行保留神经RPLND。结果术后病理分期:Ⅰ期11例,ⅡA期2例,其中ⅡC期精原细胞瘤患者化疗后分期降为Ⅰ期。13例术后均无肠梗阻、淋巴瘘和体位性低血压。术后2周复查时血AFP和βHCG均降至正常范围。术后8~12周均恢复射精功能。随访18~64个月,平均3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青壮年患者,保留神经RPLND是治疗低期非精原细胞瘤和化疗后降期的精原细胞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中端粒酶(TE)活性检测在前列腺癌(PCA)诊断、鉴别诊断及评估PCA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法)检测疑为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的TE活性,并比较TE活性水平与PCA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PCA组织中TE活性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BPH)组织。PCA组织中TE活性水平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相关。结论:PCA患者的前列有朱穿刺活检组织中的TE活性显著高于BPH者,且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相关。提示TE可能成为PCA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项新的分子瘤标,并可能与PCA的生物学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在不同类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变化以及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探讨恶性肿瘤免疫逃避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3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标本按WHO标准进行病理分级,按1987年国际抗癌协会(UICC)标准进行临床分型(浅表和浸润),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理标本中Dc。【结果】133例标本中肿瘤Dc数目明显少于瘤旁组织(G1 16.85±1.1,G2 9.45±2.17,G3 2.99±1.19 vs G1 21.8±4.78,G2 21.71±4.72,G320.00±5.49,P〈0.01)并随肿瘤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减少,相同病理分级浅表性膀胱癌实质内Dc数目(G2 10.79±1.69;G3 4.79±0.67)明显多于浸润性膀胱癌实质内Dc数目(G27.52±1.0;G3 2.46±0.66),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旁组织Dc数目在不同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型的标本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仅在机体有炎症或肿瘤时作为抗原递呈者出现;肿瘤内Dc数目的减少是恶性肿瘤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排斥的一个可能机制;浸润性膀胱癌容易转移可能与瘤内Dc数目及活性过度下调和Dc过早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方法总结228例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并发症的种类与例数,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不同手术时期和手术方法所出现并发症的特点。结果228例手术共出现并发症23例,占10.1%,包括腹膜损伤12例、胸膜损伤2例、肾上腺中央静脉损伤3例、严重高碳酸血症2例、伤口感染3例、腹膜后血肿1例。其中2例属较严重的并发症(均为严重高碳酸血症,2/228,占0.9%),因上述并发症而中转开放手术或暂停手术的3例。初学者或开展新术式时发生的并发症17例,占77.3%(其中腹膜损伤9例、肾上腺中央静脉损伤2例、胸膜损伤2例、腹膜后血肿1例、伤口感染3例)。所有病人术后完全康复出院。术中出现并发症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7.5d,比无并发症病人稍长(6.0d),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存在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需通过提高技术、熟悉解剖关系和总结经验来避免。  相似文献   
5.
肾癌腔静脉癌栓2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20例肾癌合并腔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术前影像学诊断均无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通过超声、CT或MRI明确有腔静脉癌栓,膈上型1例;膈下型19例,其中肾静脉型11例,肝下型5例,肝内型3例。19例患者手术成功,1例术中死亡。术后病理分期(Robson分期)ⅢA期19例,ⅢC期1例。术后病理透明细胞癌17例,孔头状腺癌2例,血管平滑肌瘤1例。18例获得术后随访4~70月,平均38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18、23个月因癌死亡,16例无瘤生存。结论手术是肾癌合并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治疗方法,提高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放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治疗上尿路肿瘤合并膀胱癌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3月期间收治的8例单侧上尿路肿瘤并浸润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尿流改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56岁。术前经膀胱镜、输尿管镜、B超和CT等检查证实为单侧上尿路肿瘤并浸润性膀胱癌,其中4例左肾盂癌和2例右肾盂癌合并膀胱癌,2例为左输尿管癌合并膀胱癌。2例行腹腔镜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回肠膀胱术,平均手术时间47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75ml,均无输血,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d,下床活动时间为4d。6例患者行开放肾输尿管膀胱全切除术,其中4例行回肠膀胱术,另2例行输尿管造口术,平均手术时间366min,平均出血量767ml,平均输血量485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3d,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6.7d。8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 7例为尿路上皮癌,上尿路肿瘤分期分级为T2~4N0~1M0G2,膀胱癌为T2~3N0M0G3,另1例为左肾盂鳞癌T4N1M0合并膀胱鳞癌T3N0M0。术后平均随访24.6个月,鳞癌患者术后18个月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余7例患者无瘤生存至今。结论单侧上尿路肿瘤合并膀胱癌可行Ⅰ期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腹腔镜下行该手术是可行及安全的,较开放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保留肾实质手术治疗肾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采用保留肾实质手术治疗的肾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肿瘤直径0.5~3.0cm,行保留肾实质肾肿瘤剜除术,12例肿瘤直径3.5~6.0cm,行肾部分切除术。22例随访6个月~13年,平均62.5个月,1年生存率100%(22/22),3年生存率100%(18/18),5年生存率92%(12/13),无1例局部肿瘤复发。结论:保留肾实质手术治疗肾癌疗效满意,对局限性小肾癌、对侧肾功能正常的病例可采用该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手助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31例,其中利用手助操作通道的切口行回肠膀胱术24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7例;并观察围手术期的恢复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31例手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45~530 min,平均365.7 min;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50.9 ml.其中3例需输血,输血率为9.7%.术后进食时间为2~15 d,平均4.3 d.住院时间平均19.7 d(9~83 d).术后6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占19.4%.3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1~38个月),2例回肠膀胱切口疝,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肺部转移及局部复发并全身转移各1例,带瘤生存.肿瘤转移死亡1例,猝死1例.其余27例无瘤存活.结论 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在复杂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降低手术难度,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精囊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收治的原发性精囊癌1例,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经CT、MRI及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为精囊腺癌,行左侧精囊肿物切除、右侧精囊切除、膀胱与前列腺部分切除及左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现已随访23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结论 原发性精囊癌临床罕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TRUS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定期随访,注意是否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蛋白4(retinoblastoma binding protein4,RBBP4)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迁移、增殖及肿瘤生长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 RBBP4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及未转染 LNCaP、DU145细胞株,分别通过 Transwell 实验、Wound healing 实验、CCK8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增殖和凋亡,异体肿瘤种植模型研究RBBP4对前列腺癌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 RBBP4上调表达明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LNCaP:RBBP4 vs Ctrl =133.8±14.1 vs 48.6±11.9;DU145:RBBP4 vs Ctrl =118.2±10.5 vs 62.3±13.0,P <0.001)和侵袭(LNCaP:RBBP4 vs Ctrl =252.0±16.3 vs 82.5±12.6;DU145:RBBP4 vs Ctrl =232.8±9.2 vs 61.0±8.3,P <0.001)能力;RBBP4高表达可以刺激 DU145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并显著加快 DU145细胞移植瘤的生长速度(P <0.01).结论 RBBP4能刺激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迁移,促进前列腺癌的形成及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