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0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46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25篇 |
内科学 | 70篇 |
皮肤病学 | 16篇 |
神经病学 | 27篇 |
特种医学 | 3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15篇 |
综合类 | 361篇 |
预防医学 | 112篇 |
眼科学 | 12篇 |
药学 | 127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43篇 |
肿瘤学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浆细胞的异常增生,并广泛浸润和大量分泌副蛋白(M蛋白),引起一系列的骨髓和血液学变化。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以骨X线改变为确诊依据,实验室检测为辅助诊断。我们对近年来收治并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12例的血液细胞学、生化指标和其它检测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2.
牙科X线卫生防护标准中有关防护剂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X线技术在口腔疾病诊治中的广泛应用,对牙科X线工作者、受检者和工作环境的X线防护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ICRP、IEC等国际机构已先后制定了“牙科X线卫生防护规定”,我国在《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规定》中也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本文通过国内外牙科X线机检查剂量水平的研究,并根据国内新研制的牙科X线机和专用牙科增感屏与胶片(即牙 相似文献
73.
血栓通注射剂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血栓通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检索建库时间至2018年11月26日期间发表的有关血栓通注射剂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的报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1篇文献,收集血栓通组病例1382例,对照组病例139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栓通组为13.17%低于对照组17.53%。meta分析结果示[RR=0.88, 95%CI(0.62,1.26),P=0.50],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其他同类药物相比,血栓通注射剂的临床安全性相对较好,但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较高,统计学差异不明显,临床应用中仍需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更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补充验证。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灵龟八法治疗脑卒中后昼间嗜睡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昼间嗜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共治疗28天,对治疗前、治疗后28天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患者的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匹兹堡睡眠量表质量指数(PSQI)及综合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最终完成观察54例。治疗第28天、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ES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1),且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8天、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1),治疗第28天时观察组PSQI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分析集总体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为80%,对照组为5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符合方案集总体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为82.1%,对照组为53.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灵龟八法治疗脑卒中后昼间嗜睡的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5.
76.
患者,女,57岁。间歇性头痛10年就诊。疼痛发作时脑呈膨胀性疼痛,无恶心,呕吐症状。于半年前患者开始出现走路不稳,特别是在坐起身时,明显站立不稳,同时伴有视物模糊,头痛比以前更为剧烈。转来我院,入院后经CT平扫检查见右桥小脑角区增宽,CT诊断;“右桥小脑角区占位”。MR检查见右侧桥小脑角区有一病灶,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右侧小脑受压。MR增强检查:右侧小脑幕下见一类圆形病灶,大小约3.0cm×2.0cm,病灶无强化。MR诊断:右侧小脑幕区囊肿。手术所见:术中见3.2 cm×2.3cm完整包膜的囊状物,囊内未发现头节…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比较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用于子宫切除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子宫切除术、术毕行PCIA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0例。A组应用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150 mg;B组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150 mg 芬太尼0.4 mg;C组氯诺昔康40 mg;D组芬太尼20μg.kg-1。镇痛时间48 h。观察PCIA开始和开始后2、4、8、12、16、24、36、48h的镇痛效果、镇静程度、不良反应和术前、PCIA结束时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变化。结果镇痛效果A组与其他三组相似,B组镇痛质量明显提高。不良反应A组与C组相似,明显少于D组,B组不良反应相对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A组与C组相似,明显短于D组,B组未见明显延长。病人镇痛质量评价为B组>A组>C组>D组。结论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用于子宫切除术后PCIA镇痛效果良好、副反应少、安全性高,若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可提高病人的镇痛效果和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滞留过夜对管网水中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以实际管网水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总异养菌数、抗性界定浓度下抗性菌数量和比例,分析滞留0 h和12 h时管网水中的细菌对不同浓度青霉素、四环素、头孢氨苄、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庆大霉素6种抗生素的耐受性。结果在滞留时间为0 h时,当抗生素在较低浓度时,耐药性细菌数量和比例处于较高水平;在滞留12 h的水样中,除庆大霉素外,环丙沙星、四环素、青霉素、头孢霉素和阿奇霉素,在浓度为4 mg/L时,就已经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耐药性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52、52、21、46、38 CFU/100 ml和30.6%、30.4%、12.1%、26.9%、22.1%。与滞留0 h比较,滞留12 h的水样中,6种抗生素对细菌的半抑制浓度均下降。结论滞留12 h的管网水总异养菌群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