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55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20篇 |
药学 | 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MS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骨盆肿瘤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对72例骨盆肿瘤患者(B组)使用两种CT定位设计穿刺路径进行穿刺活检并与之前的65例(A组)相比较。结果:两组比较,B组病理诊断符合率较A组略有提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B组降低至8.3%,穿刺成功率提高至91.7%(P<0.05)。结论:MSCT可显示精确穿刺路径,提高穿刺活检诊断率。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椎动脉与相邻颈椎(C)钩突及上关节突的关系,对钩突增生影响椎动脉的程度进行初步判定.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行颈CTA检查的患者61例.沿椎动脉走行方向分别对左、右侧椎动脉行多平面重组,在冠状面观察钩突与相邻椎动脉的关系,通过旋转重组后图像的角度得到上关节突的矢状面图像并观察上关节突与邻近推动脉的关系.C3~C7处冠状面测量钩突突向椎动脉最外点到颈椎中线的距离(L)、钩突所在稚体中份宽度一半(M),并计算L/M值.依据椎动脉移位情况将C3~C6处钩突增生程度分为Ⅲ度,Ⅰ度:椎动脉无移位;Ⅱ度:椎动脉移位距离≤2.5 mm;Ⅲ度:椎动脉移位距离>2.5 mm.结果:(1)所观察的610处钩突中,因钩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影响的有68处(11.1%,68/610),以C6钩突最为多见(48.5%,33/68),C3钩突最为少见(4.4%,3/68).上关节突对椎动脉造成影响的共41处(6.7%,41/610),以C4、C5上关节突多见(92.7%,33/41),因钩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影响多于因上关节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的影响(x2=12,P<0.01).(2)除C3之外,C4~C7左右侧L/M值无差别.(3)右侧钩突增生程度为Ⅰ度共140处,L/M值为0.996±0.104;Ⅱ度共13处,L/M值为1.084±0.080;Ⅲ度共11处,L/M值为1.252±0.124.左侧钩突增生程度为Ⅰ度共130处,L/M值为0.980±0.060;Ⅱ度11处,L/M值为1.044±0.056;Ⅲ度15处,L/M值为1.200±0.060,3种程度的增生左右侧钩突个数均无差别.结论:颈部CTA检查可以准确地判定椎动脉与周围骨质结构的关系,钩突增生较关节突增生更易影响椎动脉.L/M的计算可用于判定钩突增生对相邻椎动脉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采用MRI定量T2 mapping技术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髌韧带是否有改变,以及髌韧带不同区域的T2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23年9月—10月,招募健康对照组共31个膝关节,轻度骨性关节炎组(WOMAC指数测定,VAS评分<80分)共52个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组(VAS评分>120分)共37个膝关节。采用定量T2 mapping序列扫描,选取髌韧带最大截面积层面,髌韧带平均分为近端、中间、远端三个区域(PPL、MPL、DPL)。在上述三个区域的中心位置,选取3个面积为1 mm2的感兴趣区,测量出T2值。比较各组髌韧带PPL、MPL、DPL三个测量区域T2值的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内,PPL、MPL、DPL三个测量区域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骨性关节炎组内,PPL、MPL、DPL三个测量区域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PL的T2值大于PPL及DPL的T2值。重度骨性关节炎组内,PPL、MPL、DPL三个测量区域的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骨性关节炎组的PPL、MPL、DPL三个测量区域的T2值高于重度骨性关节炎组(P<0.05)。结论:膝骨性关节炎会同时伴发髌韧带变性;髌韧带的变性首先出现在两端,随着膝关节退变的加重,髌韧带不同部位的变性程度最终会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5.
26.
正常卵巢动脉纤细,且起源、走行变异较多,手术时极易损伤而影响卵巢功能。卵巢动脉对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技术安全和临床疗效也存在重要影响。随着各种需要保全子宫和卵巢功能的妇产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卵巢动脉的临床意义逐渐受到重视,临床对卵巢动脉的解剖学认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就卵巢动脉的解剖学、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显示的侧支循环对踝肱指数(ABI)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主-髂动脉闭塞且CTA显示侧支循环的病例18例(A组);主-髂动脉闭塞,CTA未显示侧支血管的病例18例(B组);主-髂动脉轻度狭窄的病例24例(C组)。对照各组的ABI值,并对三组样本的ABI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右侧ABI均值为0.44±0.18;左侧ABI均值为0.41±0.16。B组,右侧ABI均值为0.40±0.09;左侧ABI均值为0.41±0.11。C组,右侧ABI均值0.73±0.22;左侧ABI均值为0.71±0.19。各组右侧与左侧之间ABI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A、B、C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两两比较,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显示了侧支循环的A组与CTA未显示侧支循环的B组之间AB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及B组与C组之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组内及组间差异与右侧一致。结论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所能显示的侧支循环尚未对ABI数值产生影响。CTA及ABI作为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查方法,在判定下肢缺血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脑梗塞后MRI短T1信号的分布、表现特点,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脑梗塞灶直径>2cm的脑梗塞病人的MRI资料,扫描时病程在1d~120d范围内.结果105例脑梗塞病人中出现短T1信号者占48.57%(51/105).脑梗塞后短T1信号最早见于发病后3d内,高峰期为发病后7~30d,短T1信号的出现与病程呈正相关(r=0.41,P<0.01).脑梗塞后短T1信号可发生在皮质区(59%)、皮质下区(31%)及基底节区(10%);表现为线状(49%)、斑片状(37%)和斑点状(14%).结论缺血性脑梗塞后短T1信号的出现与病程呈正相关,高峰期为病程第7d~30d;其产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为再灌注损伤、皮质层状坏死.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瘘的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urography,MSCTU)表现.资料与方法 搜集4例经手术证实泌尿生殖瘘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详细分析其MSCTU特征.结果 4例泌尿阴道瘘均表现为阴道不同程度扩张,其内充满水样密度影.3例膀胱阴道瘘表现为膀胱与阴道间存在窦道性交通,对比剂自膀胱流入阴道.MSCTU显示1例输尿管阴道瘘的输尿管内对比剂注入阴道.结论 MSCTU是目前诊断泌尿生殖瘘的最佳手段,可为制定手术计划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评价的影响。方法:对50例患者分别行站立位与侧卧位X线腰椎检查,采用Seze法测量不同体位的腰椎曲线指数和前凸指数,Cobb法测量不同体位的腰椎前凸角(Cobb角),Ferguson法测量不同体位的骶骨倾斜角,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的弓顶水平均主要位于第三腰椎中份水平。腰椎曲线指数站立位为(1.033±0.323)cm,侧卧位为(0.701±0.348)cm,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764,P=0.000)。前凸指数站立位为(1.126±1.185)cm,侧卧位为(0.572±1.138)cm,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694,P=0.000)。腰椎前凸角(Cobb角)的数值站立位为(44.380±9.930)°,侧卧位为(33.240±9.490)°,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r=0.419,P=0.002)。骶骨倾斜角的数值站立位为(31.820±7.410)°,侧卧位为(24.940±6.840)°,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r=0.357,P=0.011)。结论:两种X线摄影体位下所测得的腰椎曲度参数值有统计学差异,但具有相关性。两种摄影体位所获得的参数值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