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预防医学是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加强学生实践性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在总结本教研室以往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兄弟院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先进经验,就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开展进行探讨,以期提高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使我校培养的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更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石河子市2005-2020年梅毒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石河子地区制定有效的梅毒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对石河子市2005—2020年依法上报的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统计梅毒历年总的发病率变化,总结石河子市梅毒变化规律;按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梅毒分期,不同职业等不同特征,对全部病例分类,统计男女在不同分型梅毒中发病率差异以及男女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对人群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探讨不同人群中的梅毒流行规律。结果 2005—2020年石河子市共上报梅毒病例2949例(男性1609例,女性1340例),平均年发病率为30.48/10万。梅毒病例每年均有病例报告,从2005年起,石河子市梅毒的年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x2=225.82,P<0.001),2013年到达峰值后又逐渐呈下降趋势(x2=15.82,P<0.01)。石河子市各个团场均有报告病例,报告的全部病例中,市区的报告病例数大于团场,发病率位居前五位的团场分别是152团、149团、121团、144团以及142团。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汉族和哈萨克族人群糖尿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新疆石河子市周边及喀什地区18岁以上汉族和维吾尔族常驻居民8000名,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化检测. 结果 汉族和维吾尔族男性、女性及总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8.14%、7.77%、7.93%和2.36%、2.55%、2.45%,标化率分别为6.40%、7.06%、6.66%和2.15%、2.55%、2.38%.汉族超重、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维吾尔族(8.58%vs3.04%,11.47%vs3.38%,P<0.05).年龄、肥胖、高血压为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糖尿病患病共同的危险因素. 结论 汉族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维吾尔族,可针对不同民族生活方式、膳食结构和糖尿病患病危险因素差异,有针对性地预防糖尿病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H7N9禽流感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知识传播状况,为开展大学生H7N9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石河子大学5个专业1 034名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H7N9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大学生对H7N9禽流感疫苗、临床表现、高危人群防护方面知晓率均高于50%;54.8%的学生担心自己会感染H7N9禽流感,50%以上的学生支持学校开展的体温报告制度和勤洗手行为,54.8%的学生认为相关部门开展的H7N9健康教育内容不充足。不同专业学生在行为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12,P=0.003)。81.8%的大学生获取H7N9知识的首要渠道是网络。72.1%的学生会利用网络或其他形式转播H7N9禽流感信息,69.9%的学生会主动和同学、朋友或家人谈论H7N9禽流感信息。结论大学生对于H7N9知识了解少,但有积极防病的态度和行为,且有较高关注和传播H7N9信息的能力。应对大学生加强H7N9禽流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具体分析了综合型大学开设选修课的意义和开设选修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切实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开设选修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预防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预防医学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现况难以达到培养现代卫生防病人才的要求。通过加强病因检测综合实验室建设,完善生物学效应检测实验室,建立社区为基础的开放式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平台,不断完善我院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实验室建设。通过实验中心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也为逐步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提供更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0年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汉族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现状及分布特点.方法 2010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年龄≥18岁的维吾尔族居民3625名,男性1773名,女性1852名,年龄为(42.89±15.95)岁;哈萨克族居民4148名,男性1649名,女性2499名,年龄为(44.14±13.27)岁;汉族居民3733名,男性1563名,女性2170名,年龄(49.66±12.24)岁,共调查了11 506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检查,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TG、TC、LDL-C和HDL-C.结果 维吾尔族调查对象TG、TC、HDL-C和LDL-C水平分别为(1.31±1.03)、(4.44±1.20)、(1.41±0.62)和(2.44±0.81) mmol/L;哈萨克族分别为(1.24 ±0.99)、(4.55±1.31)、(1.41±0.62)和(2.40±0.87) mmol/L;汉族分别为(1.62±1.34)、(4.60±1.10)、(1.16±0.68)和(2.23±0.93) mmol/L.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汉族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42.4%(1537/3625)、31.6%(1311/4148)、30.2%(1127/3733),标化患病率分别为:42.4%、31.8%、28.2%,维吾尔族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哈萨克族和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87,P<0.01).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汉族男性血脂异常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52.6%、35.4%、33.2%,维吾尔族男性高于哈萨克族和汉族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19,P<0.01).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TG血症标化患病率分别为:9.3%,9.3%,17.3%,汉族高TG血症患病率高于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x2=172.55,P<0.01).哈萨克族的TC异常标化率(6.9%)高于维吾尔族(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0,P<0.01).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的低HDL-C血症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3.6%,20.8%,11.1%,维吾尔族高于哈萨克族和汉族(x2 =552.82,P<0.01),哈萨克族高于汉族(x2=138.01,P<0.01).3个民族间的高LDL-C血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地区3个民族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全国患病率,且存在民族、年龄及性别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疆哈萨克(哈)族、维吾尔(维)族和汉族农村居民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流行现状和分布特点,为该地区不同民族肥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现场年龄≥1 8岁哈族、维族及汉族常住居民1l 377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分析并比较3个民族人群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患病率。结果哈族、维族和汉族人群超重率分别为27.8%、24.5%和40.3%,肥胖率分别为17.9%、11.5%和13.7%,腹型肥胖患病率分别为58.0%、53.9%和59.9%,汉族人群超重和腹型肥胖患病率最高,哈族肥胖率最高(P值均P值均<0.05),3个民族人群肥胖和维族腹型肥胖患病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P值均<0.01);3个民族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且男女性各年龄段人群腹型肥胖患病率均高于同年龄段超重及肥胖患病率。结论新疆农村地区哈族和维族是肥胖和腹型肥胖高发人群,汉族是超重高发人群,且3种患病率存在民族、年龄及性别差异,腹型肥胖患病率均高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20.
了解石河子大学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膳食行为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开展营养知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的大学生营养调查问卷,随机抽取石河子大学14个学院2 656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结果 大学生膳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3.40±1.80)分,医学生得分(3.71±1.69)高于非医学生(3.2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P<0.05);女生得分(3.71±1.70)高于男生(3.1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6,P<0.05);汉族学生得分(3.57±1.77)高于少数民族学生(2.62±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73,P<0.05).电视(57.6%)、网络(51.4%)是大学生获取营养相关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 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不高,不同学院、性别、民族是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