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口腔科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40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46篇 |
综合类 | 41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17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日本血吸虫31/32kDa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检测血吸虫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利用抗血吸虫单克隆抗体H226和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人IgG(Fc)作捕捉ELISA,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CIC,其阳性检出率为92.2%,其中,EPG<100的病人阳性检出率为90.0%,EPG>100的病人阳性检出率为95.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由于羊抗人IgGFc段能与CIC中人IgG的Fc段特异性结合,因此不仅省去了常规分离CIC的步骤,而且有助于提高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2.
本实验用纯化的日本血吸虫31/32k Da 蛋白( Sj31/32 蛋白)辅以polyalphaolefin( P A O)佐剂免疫小鼠,同时比较了 Sj31/32 蛋白辅以福氏完全佐剂( F C A)对小鼠保护性免疫力的影响。 Sj31/32 蛋白+ P A O 组小鼠减虫率为3755% ,肝减卵率为6702% ; Sj31/32 蛋白组小鼠减虫率为2118% , 肝减卵率为 4903% ; Sj31/32 蛋白+ F C A 组小鼠减虫率为 2402% , 肝减卵率为5224% 。结果提示, Sj31/32 蛋白辅以 P A O 佐剂的减虫作用优于 Sj31/32 辅以 F C A 的减虫作用( P< 005),且明显强于单纯 Sj31/32k Da 蛋白的保护性免疫作用( P< 001)。 相似文献
63.
本实验将从日本血吸虫成虫分离纯化出的28kDa、31/32kDa及97kDa蛋白混合组成多价分子疫苗免疫小鼠,再行攻击感染,观察其保护性免疫力。结果:疫苗加佐剂组成虫减虫率、肝组织减卵率及肠壁组织减卵率分别为50.3%、72.0%和81.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肝虫卵肉芽肿较对照组炎症反应程度轻,虫卵肉芽肿周长及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由日本血吸虫成虫28kDa、31/32kDa及97kDa蛋白联合组成的多价分子疫苗,具有较高的减虫率、减卵率及抑制虫卵肉芽肿形成的作用,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
本试验采用酶联结增强化学发光法(ELECL)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同时就其灵敏度与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了比较。ELECL法检测血清中循环抗原发光峰值与病人血清稀释度成反比。血清稀释度为1:2560时的发光峰值略低于ELECL阳性判断标准的临界值。同一份标本测定三次,其变异系数为6.7~12.8%。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循环抗原,病人血清稀释度为1:40时,其OD值接近ELISA阳性判断标准的临界值。结果表明,ELECL法的灵敏度远较ELISA法高。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2例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需人院治疗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原学资料,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年女性,具有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咳嗽、咳痰和发热为发病症状,病例1入院时呼吸衰竭,床旁经皮肺穿刺活检及针吸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病情进行性加重,住院9d后死亡。病例2人院时低氧血症,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抗感染治疗,病情一度好转后再加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为炎性改变,进一步抗感染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发病初期胸部CT均表现为多发结节影,病例1快速进展为多发大片实变影及坏死空洞,病例2后期胸部CT主要病变逐步吸收。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并不罕见,进展快速,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分析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长期随访矫正角度丢失的程度与原因。方法 15 0例经椎弓根螺钉固定 ,85例随访 3~ 11.4年 (平均 8.6年 ) ,术前、术后及随访的X片对比 ,分析矫正角度丢失与融合节段选择、侧凸类型等之间的关系。结果长期随访结果 ,随诊 3~ 7年 39例 ,7~ 9年 17例 ,9年以上 2 9例。丢失 0~ 5°5 1例 (6 0 % ) ,6~ 10° 9例 (10 .6 % ) ,11~ 2 0° 13例 (15 .2 % ) ,2 1~ 30° 9例 (10 .6 % ) ,31°以上 3例 (3.6 % )。丢失角度与断棒、脱钉、断钉、弯钉、融合节段选择有明显关系 ;同年龄、侧弯类型无明显关系。结论优良的内固定器械和融合节段的选择是防止矫正度丢失的关键 ;提高融合技术是减少假关节和矫正度丢失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研究消癌平(XAP)注射液和紫杉醇(PTX)联合应用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及裸鼠异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生长至对数期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紫杉醇组(10 nmol/L)、消癌平注射液低、高剂量组(20、80 μl/ml)、消癌平注射液低、高剂量联合组(PTX 10 nmol/L+XAP 20 μl/ml、PTX 10 nmol/L+XAP 80 μl/ml),各组分别加入药物干预24 h或48 h后,MTT法测定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将36只雌性荷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异位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对照组(G1:生理盐水)、紫杉醇组(G2:PTX 10 mg/kg)、消癌平注射液低、高剂量组(G3:XAP 20 ml/kg、G4:XAP 50 ml/kg)、低剂量联合组(G5:PTX 10 mg/kg+XAP 20 ml/kg)以及高剂量联合组(G6:PTX 10 mg/kg+XAP 50 ml/kg),每组6只。各治疗组予相应药物治疗18 d,观察记录小鼠一般情况、体重、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结果 SK-OV-3细胞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消癌平注射液、低剂量联合组和高剂量联合组的SK-OV-3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用药组与紫杉醇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裸鼠异位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联合组的抑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紫杉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癌平注射液和紫杉醇联用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裸鼠异位移植瘤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P<0.05)。 相似文献
68.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药剂科不同岗位人员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干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药剂科43名不同岗位的人员,以一般资料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4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与中国常模比较,该院药剂科工作人员SCL-90量表中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性、偏执因子得分均较高,差异显著(P<0.05),其他因子得分则无显著差异(P>0.05);部门、合同属性对药师SCL-90得分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药剂科药师、发热药房值班药师和药库工作人员均应重点给予适当、及时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9.
Wenyou Hu Tieyu Wang Jong Seong Khim Wei Luo Wentao Jiao Yonglong Lu Jonathan E. Naile Chunli Chen Xiang Zhang John P. Giesy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10,59(1):71-79
Residue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hexachlorocyclohexanes (HCHs), and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s (DDT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risks in surfac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marine and adjacent riverine/estuarine areas in the northern
Bohai Sea,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Concentrations of ΣHCH and ΣDDT in sediments ranged from below detection (<LOD) to 1964.97 ng g−1 dry wt (dw; mean, 92.51 ng g−1 dw) and <LOD to 86.46 ng g−1 dw (mean, 9.23 ng g−1 dw), respectively. Concentrations of HCH and DDT were generally higher in marine than riverine sediments. Concentrations
of HCH and DDT residues foun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reported in marine and river/estuary sediments from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 The source of HCH in sediment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large amount of historical use, while DDT
seemed to be a combination of erosion of the weathered soils and long-range atmospheric transport. Concentrations of HCH in
sediments from the study areas did not exceed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 (SQGs), with the exception of γ-HCH. However, risks
posed by concentrations of DDT observed in sediments were found to be moderate to high compared with those posed by consensus-based
SQGs. Although the mean sedimentary concentrations of HCH and DDT found in the area of the northern Bohai Sea, China were
lower than suggested SQGs in general,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some locations were close to or above the SQGs for adverse effects
in benthic organisms and, thus, remain a cause for concern.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