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849篇 |
免费 | 2826篇 |
国内免费 | 180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1篇 |
儿科学 | 477篇 |
妇产科学 | 134篇 |
基础医学 | 1607篇 |
口腔科学 | 457篇 |
临床医学 | 3410篇 |
内科学 | 2594篇 |
皮肤病学 | 323篇 |
神经病学 | 585篇 |
特种医学 | 1216篇 |
外科学 | 2665篇 |
综合类 | 7877篇 |
现状与发展 | 6篇 |
预防医学 | 3291篇 |
眼科学 | 337篇 |
药学 | 3219篇 |
38篇 | |
中国医学 | 2658篇 |
肿瘤学 | 12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3篇 |
2023年 | 377篇 |
2022年 | 913篇 |
2021年 | 1137篇 |
2020年 | 1042篇 |
2019年 | 529篇 |
2018年 | 539篇 |
2017年 | 826篇 |
2016年 | 587篇 |
2015年 | 1081篇 |
2014年 | 1407篇 |
2013年 | 1830篇 |
2012年 | 2597篇 |
2011年 | 2775篇 |
2010年 | 2454篇 |
2009年 | 2250篇 |
2008年 | 2245篇 |
2007年 | 2205篇 |
2006年 | 1868篇 |
2005年 | 1551篇 |
2004年 | 1087篇 |
2003年 | 879篇 |
2002年 | 704篇 |
2001年 | 639篇 |
2000年 | 414篇 |
1999年 | 173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的疗效及2年内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2011年6月的22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资料,共274条患肢。本组病例中男162例,女60例,平均年龄(67.5±11.2)岁。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主髂动脉病变92条肢体,股腘动脉101条肢体,膝下动脉31条肢体,多节段病变50条肢体;根据不同的病变程度分为:Rutherford 3级116条肢体,Rutherford 4级87条肢体,Rutherford 5级37条肢体,Rutherford 6级34条肢体。用超声、CTA及DSA等辅助检查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术后2年内随访。结果:269条肢体技术成功,265条肢体临床成功,单纯球囊扩张86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183条肢体。术后30 d内因心衰、重度感染及休克死亡4例,膝上截肢2例。本组病例中完成随访患肢235条,随访9~24月,平均(20.8±4.7)月。2年时血管初次通畅率为71.5%,二次通畅率为75.7%。踝关节以上截肢9例,保肢率96.2%。结论: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畅率较好,2年内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993.
SAPHO综合征即滑膜炎、痤疮、脓疱疮、骨肥厚和骨炎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疾病,通常同时伴发皮肤及骨关节改变,部分患者皮肤改变不明显,仅有骨关节改变时很少有医生考虑此综合征的诊断.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1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临床、SPECT/CT图像及病理资料,同时复习国内外相关报道,加深影像科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从而提高此病的诊治水平.
病例 男,50岁,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前胸壁疼痛,未予特殊诊治,近1周自觉前胸壁疼痛加重,偶有咳嗽咳痰,无发热及乏力盗汗,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查体:胸骨角及双侧第一肋软骨处可见隆起性肿物,无压痛,无活动性,硬度与周围骨组织无明显区别.血钙镁磷结果依次为2.06、0.75、0.95.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确定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2(MIC2)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方法 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MIC2羧基端(MIC2C)的767位色氨酸(W767)突变为丙氨酸(A)。PCR扩增MIC2C W/A突变体基因片段;构建MIC2C W/A/pGEX-4T-1重组原核表达系统,IPTG诱导表达GST-MIC2C W/A突变体蛋白。分别以该蛋白和GST-MIC2C蛋白(对照蛋白)作为探针蛋白与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进行GST pull-down实验,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获得了MIC2C W/A突变体基因片段,制备了GST-MIC2C W/A突变体蛋白; GST-MIC2C蛋白的pull-down产物中有一蛋白条带,而且可以被醛缩酶抗体识别,而GST-MIC2C W/A蛋白的pull-down产物中未见蛋白条带。结论 将MIC2的W767突变为A后,MIC2失去与醛缩酶的作用,即MIC2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为色氨酸(W)。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比较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传统开放式手术(OD)对组织的伤害程度。 方法 前瞻性研究20例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两组手术组随机收集10位患者,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大小。使用ELISA来测量IL-1β、IL-6、IL-8、IL-10、CRP、CPK在术前、术后1、6、12、24、48h的变化,术后使用VAS及改良MacNab 标准来评估术后临床疗效。 结果 内窥镜组患者相对于传统手术的血流量小(P<0.01),更短的住院时间(P<0.01),更小的手术切口(P<0.01)。MacNab评估术后6个月两组均有90%满意度;术后3个月两组疼痛指数(P=0.661)无统计学意义;CRP、CPK、IL-6在术后24 h及48 h,开放手术组均高于内窥镜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手术相对传统开放手术具有相似的短期临床效果,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组织损伤轻和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6.
搭载后红曲霉菌突变株的染色体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太空诱变机理。方法:利用染色体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技术,对经“神舟”3号返回式飞船搭载的高产红曲霉菌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突变株基因组DNA发生了改变。结论:突变株洛伐他汀产量的提高与其遗传基因的变异有关,太空诱变是通过改变搭载菌株的遗传基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整合素β3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及OPN与整合素β3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1ot)等方法检测正常人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中OPN、整合素β3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正常脑组织中无OPN、整合素β3表达,而胶质瘤细胞膜、细胞质及血管内皮细胞中有表达.随着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增高,OPN与整合素β3的表达显著性增高(P<0.05).OPN与整合素β3的mRNA(r=0.990,P<0.05)及蛋白(=0.943,P<0.05)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OPN与整合素β3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其恶性程度相关,且OPN和整合素β3的表达之间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巴曲酶用药次数对脑缺血再灌注(IR)沙土鼠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沙土鼠45只,随机分为IR模型组、正常组、巴曲酶3次用药组(3次组)、5次用药组(5次组)和7次用药组(7次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5 min后再通建立沙土鼠脑IR损伤模型.3次组、5次组、7次组均在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巴曲酶(8 BU/kg),隔日1次,分别给药3次、5次、7次;IR模型组和正常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共7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沙土鼠海马区凋亡细胞数,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细胞形态.结果 巴曲酶3次组、5次组和7次组海马区凋亡细胞数显著少于IR组(均P<0.05);5次组海马区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3次组(P<0.05),而5次组与7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仅有极少凋亡细胞.5次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要轻于3次组,与7次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巴曲酶3次、5次和7次用药均可减少脑IR后神经元的凋亡;但5次和7次用药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好于3次用药. 相似文献
999.
杏仁核亚核群毁损对PCP模型大鼠行为和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杏仁核亚核群毁损后五氯苯酚(pentachlorophenol,PCP)模型大鼠行为和前额叶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为立体定向技术治疗精神病提供参考。方法经腹腔注射PCP制作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立体定向电极毁损大鼠杏仁核,对其刻板行为进行评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系统检测前额叶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结果杏仁核内侧核群毁损能减轻PCP模型大鼠的刻板行为和社会行为,与假毁损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01)。毁损组前额叶DA含量低于假毁损组(P <0.05),5-HT和NE含量均高于假毁损组(P<0.05)。结论PCP模型大鼠前额叶DA含量增高,5-HT和NE含量下降。立体定向毁损杏仁核内侧核群能够改变前额叶单胺类递质的水平,改善模型大鼠精神分裂症症状。 相似文献
1000.
脑梗死(CI)作为全球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作而导致的神经运动功能损害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如何进行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重建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及最终目标,电针(EA)是传统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在临床上治疗包括脑梗死在内的脑血管病具有独特优势,且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EA可以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早向全球推荐采用针刺(电针)治疗的病种之一。本文就近年来电针对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和改善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性回顾,旨在探讨电针对脑梗死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