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1007篇 |
免费 | 26647篇 |
国内免费 | 1680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02篇 |
儿科学 | 4478篇 |
妇产科学 | 1836篇 |
基础医学 | 20225篇 |
口腔科学 | 4894篇 |
临床医学 | 32267篇 |
内科学 | 30257篇 |
皮肤病学 | 3448篇 |
神经病学 | 8776篇 |
特种医学 | 1140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5篇 |
外科学 | 27578篇 |
综合类 | 69313篇 |
现状与发展 | 63篇 |
一般理论 | 10篇 |
预防医学 | 30345篇 |
眼科学 | 3704篇 |
药学 | 31847篇 |
378篇 | |
中国医学 | 25636篇 |
肿瘤学 | 151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91篇 |
2023年 | 3500篇 |
2022年 | 8701篇 |
2021年 | 11655篇 |
2020年 | 9711篇 |
2019年 | 6153篇 |
2018年 | 6510篇 |
2017年 | 8064篇 |
2016年 | 6773篇 |
2015年 | 11636篇 |
2014年 | 14897篇 |
2013年 | 17408篇 |
2012年 | 25156篇 |
2011年 | 26589篇 |
2010年 | 23007篇 |
2009年 | 20286篇 |
2008年 | 22108篇 |
2007年 | 21198篇 |
2006年 | 18582篇 |
2005年 | 15233篇 |
2004年 | 11026篇 |
2003年 | 9438篇 |
2002年 | 7482篇 |
2001年 | 5947篇 |
2000年 | 4456篇 |
1999年 | 2067篇 |
1998年 | 914篇 |
1997年 | 918篇 |
1996年 | 665篇 |
1995年 | 577篇 |
1994年 | 528篇 |
1993年 | 328篇 |
1992年 | 266篇 |
1991年 | 242篇 |
1990年 | 177篇 |
1989年 | 138篇 |
1988年 | 98篇 |
1987年 | 108篇 |
1986年 | 108篇 |
1985年 | 66篇 |
1984年 | 66篇 |
1983年 | 41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24篇 |
1978年 | 19篇 |
1975年 | 16篇 |
1973年 | 16篇 |
1972年 | 18篇 |
1957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胃肠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细胞因子及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病人手术后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白介素 6 (IL 6 )、白介素 10 (IL 10 )的变化以及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 19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病人术前和术后 1、3、5天血清TNF α、IL 6和IL 10水平 ,同时检测蛋白质分解代谢相关指标、2 4h尿中尿素和肌酐排泄量。 结果 :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病人TNF α呈下降趋势 ,术后第 1天较术前明显下降 (P <0 .0 5 )。IL 6和IL 10术后升高 (P <0 .0 1) ,尤以术后第 1天升高明显。术后 2 4h尿中尿素和肌酐排泄量明显升高。 结论 :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病人IL 6和IL 10的升高支持手术应激导致的细胞因子释放变化 ,但TNF α呈下降趋势 ,可能与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前TNF α的高表达有关。术后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 ,可能与细胞因子IL 6和IL 10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2.
63.
①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和重组链激酶 (r SK)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对初次发病 1 2h以内的 1 0 5例AMI病人 ,随机给予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 (支架组 ,6 0例 )和静脉r SK溶栓 (溶栓组 ,5 5例 )治疗。观察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成功率、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Ⅲ级血流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病死率 ,出院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并推算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 (RWMI) ,出院后 6个月病死率、LVEF和RWMI。③结果 支架组与溶栓组相比较 ,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TIMIⅢ级血流发生率显著增加、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缩短、住院病死率显著降低 (χ2 =5 .4 2 4~2 8.931 ,t=7.90 1 ,P <0 .0 5、0 .0 1 ) ;出院前LVEF和RWMI ,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t =3.2 91、2 .1 2 7,P <0 .0 5、0 .0 1 ) ;出院后 6个月病死率、LVEF和RWMI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出院后 6个月LVEF、RWMI与出院前比较 ,支架组与溶栓组均有显著改善 (t=2 .1 92~ 4 .6 1 1 ,P <0 .0 5、0 .0 1 )。④结论 与静脉r SK溶栓治疗相比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AMI,可更有效地再通梗死相关血管、降低住院病死率、更有效地保护病人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64.
目的:分析血脂代谢异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66例因胸痛而就诊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同时观察患者血脂各成分,并对各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各组之间存在差异,尤其多支病变组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TC、TG、LDL-C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增加,HDL-C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减少,LDL-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HDL-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结论:血脂代谢紊乱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有内在的联系,对于预测有无冠状动脉病变及其进展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夜间电子生物阻抗测量装置 (NEVA)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 1例主诉阴茎勃起功能障碍者 (障碍组 ) 19例主诉无勃起功能障碍但有射精障碍者 (无障碍组 )进行NEVA检测。结果 :障碍组夜间试验中的夜间勃起的次数、阴茎勃起的最大体积改变、最长持续时间等客观指标均要差于无障碍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NEVA为非侵入性检测、可鉴别心理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和严重的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 ,且对勃起功能障碍的定性和定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6.
ΔNp63蛋白在膀胱移行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p5 3基因家族新成员截短型p6 3(△Np6 3)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4 0例膀胱移行上皮癌 (TCC)、6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和 8例正常膀胱移行上皮中△Np6 3的表达 ,并分析△Np6 3表达与膀胱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关系。 结果 :正常膀胱移行上皮、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TCC中△Np6 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7.5 % (3/ 8)、6 6 .7% (4/ 6 )、10 0 % (40 / 4 0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TCCG3 级与G2 级△Np6 3的强阳性、中度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G1级 (P <0 .0 1)。Ta~T1期以△Np6 3弱阳性为主 (6 6 .7% ) ,随TCC浸润程度的增加 ,△Np6 3染色强度逐渐增强。T2 期△Np6 3强阳性表达率为 35 .3% ,T3 ~T4期增至 6 3.6 %。结论 :△Np6 3在TCC中高表达 ,与T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Np6 3可能参与TCC的发生、发展 ,是评估TCC预后的潜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7.
蟑螂又名蜚蠊,大约出现在3亿5千万年以前,因其有极强的适应力,一直生存至今,遍布世界各地,蟑螂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多达40多种,因此它能传播多种肠道疾病,危害人类健康.蟑螂因体积小,行动敏捷,且繁殖力强,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相似文献
68.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T细胞凋亡和淋巴细胞增殖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形成中的作用及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EAE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人脑纯化的髓鞘碱性蛋白(MBP)与完全福氏佐剂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E动物模型。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10、TNF-α、IFN-γ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凋亡;3H-TdR释放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AE组的外周血IFN-γ、TNF-α水平明显增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MP治疗后IFN-γ和TNF-α水平下降,IL-10浓度上调。MP还诱导外周血T细胞凋亡和抑制MBP致敏淋巴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应用人MBP成功建立EAE大鼠模型,MP可能通过调节Th细胞因子格局、促进Th2细胞因子分泌、抑制MBP致敏淋巴细胞增殖及外周血T细胞凋亡而发挥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Susumu Akimoto Koichiro Akakura Takemasa Ohki Jun Shimazak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1994,1(3):263-267
To compare levels of y-seminoprotein (gM-Sm) assayed by original and revised assay systems, blood was obtained every 4 h over a 32-h period from 8 untreated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Serum levels of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 were also examined. In 6 patient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of the serum levels assayed by the revised assay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intra-assay samples. In contrast, the CV of the gM-Sm serum levels assayed by the original assay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of the intra-assay samples in only 2 patients. The fluctuations in gM-Sm assayed by the revised assay were, at least in part,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PSA serum levels in all patients. The mean CV of the gM-Sm serum levels assayed by the revised assay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for levels measured by the original assay. After treatment, the rate of decrease in gM-Sm serum levels determined by the original assay differed from that in the serum levels of PSA and 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riginal assay for gM-Sm do not detect diurnal differences in serum gM-Sm levels, even at levels below 20 ng/ml.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analysis of data obtained using the original gM-Sm kit should be interpreted with caution.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