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17篇 |
免费 | 764篇 |
国内免费 | 5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8篇 |
儿科学 | 86篇 |
妇产科学 | 45篇 |
基础医学 | 461篇 |
口腔科学 | 68篇 |
临床医学 | 844篇 |
内科学 | 689篇 |
皮肤病学 | 346篇 |
神经病学 | 137篇 |
特种医学 | 227篇 |
外科学 | 674篇 |
综合类 | 1902篇 |
现状与发展 | 6篇 |
预防医学 | 739篇 |
眼科学 | 78篇 |
药学 | 952篇 |
16篇 | |
中国医学 | 984篇 |
肿瘤学 | 28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01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96篇 |
2021年 | 275篇 |
2020年 | 204篇 |
2019年 | 119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186篇 |
2016年 | 171篇 |
2015年 | 306篇 |
2014年 | 368篇 |
2013年 | 464篇 |
2012年 | 662篇 |
2011年 | 638篇 |
2010年 | 611篇 |
2009年 | 557篇 |
2008年 | 618篇 |
2007年 | 622篇 |
2006年 | 523篇 |
2005年 | 480篇 |
2004年 | 276篇 |
2003年 | 277篇 |
2002年 | 178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37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1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应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针刺治疗抑郁症疗效的深入研究。方法基于临床研究,应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疗效预测。关注与抑郁症针刺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的治疗因素和疾病状态指标,将其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将经治疗后量表的评定结果作为输出变量。收集临床病例形成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样本,并讨论其临床应用性。结果药物组和针刺组的临床总疗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神经网络模型对HAMD、SDS量表评分的预测符合率分别为79.03%和73.93%。结论在符合针灸学科特点的临床研究中,神经网络方法的应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3.
卵巢上皮性癌合并肠梗阻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卵巢癌合并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989年1月~2007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在治疗或随访中合并肠梗阻。依据肠梗阻处理方式,分为肠梗阻保守治疗组(15例)和手术组(7例)。保守组10例不全小肠梗阻,5例不全结肠梗阻;手术组完全结肠和完全小肠梗阻各2例,不全小肠及结肠、不全小肠、不全结肠梗阻各1例,术后病理均证实卵巢癌肠转移。回顾性分析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肠梗阻不同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保守组除1例直肠癌性梗阻未缓解2个月内死亡外,14例肠梗阻缓解,1例2个月后死于严重感染,4例于肠梗阻后12~44个月死于晚期癌,9例肠梗阻治疗后随访1~120个月至今生存,生存期超过两年6例。手术组1例术后13d死于脑卒中;4例术后3个月内死于癌;术后再次辅助化疗2例,分别于肠梗阻后8个月和21个月死于癌。结论 卵巢上皮性癌合并肠梗阻的治疗应兼顾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慎重把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建议应首选保守治疗,并在肠梗阻缓解后予以化疗,可适当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64.
IL-13Rα2、VEGF和PTEN在人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仍然是一大难题。近年来,对脑胶质瘤发病的相关分子机制和凋亡机制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胶质瘤的分子病因、分子分型、恶性进展、基因治疗及预后评估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对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IL-13Rα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人10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类似物(PTEN)的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IL-13Rα2、VEGF和PTEN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进一步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离和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为利用MSCs作为种子细胞治疗多种疾病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MSCs。测定其接种贴壁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d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MSCs生长曲线,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标记物。结果:MSCs接种12h后贴壁率为95%以上,细胞倍增时间约为30.8h,平均传代时间约5~7d;培养的MSCs阳性表达CD29、CD44、CD105,阴性表达CD34。结论: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体外培养的MSCs能够稳定生存增殖并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6.
Hu J Ugnat AM;Canadian Cancer Registries Epidemiology Research Group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Oxford, England : 1990)》2005,41(5):770-778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role of active and passive smok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Mailed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leted by 1279 incident RCC cases and 5370 population controls between 1994 and 1997 in eight Canadian provinces. Data were collected on socio-economic status, smoking habits, diet and passive smoking status, as well as residential and occupational history. The study found an increased risk of RCC associated with active smoking. Elevated risk of RCC was also observed with passive smoking; compared with those never exposed to either passive or active smoking, men and women with 43 or more years of passive residential and/or occupational exposure had respective adjusted Odds Ratios (ORs) of 3.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4-10.6) and 1.8 (95% CI 1.0-3.3) (P=0.001 and P=0.09, respectively). Both active and passive smoking might play a role in the aetiology of RCC. 相似文献
67.
多歧沙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多歧沙参Adenophora wawreana的根进行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和硅胶柱色谱法进行提取分离。用光谱法(IR、^1HNMR、^13CNMR、MS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石油醚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为十六酸-3-β-谷甾醇酯(β-sitosteryl hexade-canoate,Ⅰ)、十六酸-3-β-谷甾醇酯(β-sitosteryl octadecanoate,Ⅱ)、α-香树脂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Ⅲ)、羽扇豆烯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Ⅳ)、忌扇豆烯酮(lupenone,Ⅵ)、木栓酮(friedelin,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Ⅸ)、7α-羟基-β-谷甾醇(lkshusterol,Ⅹ)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Ⅻ)。结论 9个化合物均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Ⅳ、Ⅶ为首次从沙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8.
69.
鸡骨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全株的化学成分。方法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其成分,光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羽扇豆醇(Ⅱ)、原儿茶酸乙酯(Ⅲ)、胡萝卜苷(Ⅳ)、原儿茶酸(Ⅴ)、肌醇甲醚(Ⅵ)、7,3′,4′-三羟基-黄酮(Ⅶ)、腺嘌呤(Ⅷ)、腺嘌呤核苷(Ⅸ)、biflorin(Ⅹ)、isobi-florin(Ⅺ)、相思子碱(ⅩⅡ)、N,N,N-三甲基-色氨酸(ⅩⅢ)、大豆皂苷(ⅩⅣ))、槐花皂苷(ⅩⅤ)、去氢大豆皂苷(ⅩⅥ)、abrisaponin So1(ⅩⅦ)、白桦酸(ⅩⅧ)。结论Ⅲ、Ⅴ、Ⅶ~Ⅺ和皆为首次从本属中得到。除Ⅰ、ⅩⅡ、ⅩⅣ~ⅩⅥ外,其余13个化合物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70.
副伤寒甲245例临床特点和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副伤寒甲的临床及诊断方法.方法对245例副伤寒甲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以发热、畏寒、咽痛为主.发热以下午或夜间为甚,驰张热型为主,肺部、肝功能异常较常见,治疗以喹诺酮类和第三代头孢类抗菌素为主.结论由于副伤寒甲症状不典型,消化系统外的临床表现多,容易误诊,要综合分析临床现象,才能尽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