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05篇 |
免费 | 1450篇 |
国内免费 | 69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06篇 |
儿科学 | 236篇 |
妇产科学 | 57篇 |
基础医学 | 835篇 |
口腔科学 | 315篇 |
临床医学 | 1628篇 |
内科学 | 1044篇 |
皮肤病学 | 181篇 |
神经病学 | 237篇 |
特种医学 | 361篇 |
外科学 | 1270篇 |
综合类 | 3414篇 |
现状与发展 | 4篇 |
预防医学 | 1886篇 |
眼科学 | 169篇 |
药学 | 1531篇 |
21篇 | |
中国医学 | 1238篇 |
肿瘤学 | 5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98篇 |
2023年 | 215篇 |
2022年 | 420篇 |
2021年 | 489篇 |
2020年 | 466篇 |
2019年 | 242篇 |
2018年 | 255篇 |
2017年 | 348篇 |
2016年 | 273篇 |
2015年 | 512篇 |
2014年 | 672篇 |
2013年 | 777篇 |
2012年 | 1170篇 |
2011年 | 1248篇 |
2010年 | 1131篇 |
2009年 | 1078篇 |
2008年 | 1036篇 |
2007年 | 1081篇 |
2006年 | 906篇 |
2005年 | 757篇 |
2004年 | 537篇 |
2003年 | 398篇 |
2002年 | 282篇 |
2001年 | 250篇 |
2000年 | 222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36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193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基于时机理论框架探讨脊髓损伤主要照顾者在不同阶段的照护体验。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采用目的抽样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及出院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照顾者4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基于时机理论的五个不同时期对其进行非结构访谈,以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按照时机理论的五个不同时期提炼主题。手术前期,害怕面对现实;手术后期,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出院准备期,焦虑无助;出院调适期,主动应对,希望提高居家照护能力;出院稳定期,勇敢接受,努力应对。结论脊髓损伤照顾者的照护体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患者处于不同的疾病阶段,照顾者的照护体验与之变化,应给予每阶段针对性指导,帮助脊髓损伤家庭树立重新开始的信心。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肌注对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延安大学咸阳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96例卒中后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大剂量组、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各32例。三组均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A型肉毒毒素肌注治疗其中大剂量组注射剂量400 U,中剂量组300 U/,小剂量组200 U,浓度均为50 U/ml。比较三组A型肉毒毒素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的肌力恢复情况(采用改良A shworth分级评分评价)、步行功能(采用Holden步行功能评估)、10 m步行时间与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DS评分)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起效时间明显较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更快,持续时间较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更长(P<0.05)。三组治疗前的Ashworth评分、Holden评分、10 m步行时间与BI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三组Ashworth评分与10 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Holden评分与BI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大剂量组治疗后3个月的Ashworth评分与10 m步行时间显著低于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Holden评分与BI指数显著高于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三组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大剂量组治疗后3个月的NDS评分显著低于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38%与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促进卒中后肌痉挛患者肌力与步行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大剂量组应用的起效时间最快、持续时间最长,效果最优,同时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为最佳应用剂量。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全麻手术气管插管前使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对患者口咽部处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胆囊切除术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进行口咽部预防处理,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处理.采集口咽部拭子进行2组细菌半定量、不同细菌种类的比较,并观察口咽部疼痛情况.结果 采集的标本细菌培养半定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的革兰氏阳性球菌与革兰氏阴性杆菌量较对照组低(P<0.05),气管插管拔除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全麻手术气管插管前应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能有效减少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口咽部疼痛感.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应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3D-CDE)直视下描绘二尖瓣反流(MR)的反流口面积(ROA),探讨3D-CDE对评价不同发病机制MR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不同程度MR的二尖瓣脱垂(MVP)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各30例,观察两个病例组反流口的形状及PISA的三维空间形态.用ASE推荐的二维综合方法对这60例患者的MR程度进行划分,分别用3D-ROA法和2D-PISA法测量每位患者的ROA,并对两种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个病例组反流口的形状及PISA的三维空间形态有不同.两个病例组3D-ROA法和2D-PISA法所测结果均具有相关性.DCM组两种方法相关性较好(r=0.783,Y=0.661x-0.45,P<0.001),MVP组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大于DCM组(r=0.924,Y=1.172x-0.057,P<0.001).DCM组2D-PISA法比3D-ROA法低估了大约26%.结论:3D-ROA法与传统二维方法相比可以更直观、更准确的评价功能性MR. 相似文献
996.
唇腭裂胎儿产前超声检查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胎儿唇腭裂超声表现及显示切面,提高唇腭裂的产前超声诊断率。方法选取我院经引产或产后证实的唇腭裂胎儿28例,对比产前超声检查与引产后或产后唇腭裂的类型。结果 28例经引产或产后证实的唇腭裂胎儿中,单纯唇裂5例,唇腭裂22例,单纯腭裂1例;产前检出23例,其中误诊裂口类型2例,漏诊5例。结论胎儿唇裂、原发腭裂、正中腭裂经连续性颜面部三正交切面诊断准确性较高;胎儿完全腭裂及唇裂伴继发腭裂需补充特殊切面;单纯性继发腭裂产前超声诊断仍有较大困难。 相似文献
997.
熵指数与异丙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电熵指数与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 25例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时异丙酚的给药速度为每1~2min0.4mg/kg直至患者对指令性反应消失。镇静深度的评价按OAA/S镇静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RE和SE与OAA/S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7643和0.7372,RE和SE的相关系数为0.9742;RE和SE均能较好地监测意识的改变,其中RE优于SE;在不同OAA/S评分时RE和SE的值有较大范围重叠。结论 脑电熵指数在监测异丙酚镇静深度和意识的消失方面是1个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超声血管回声追踪(echo-tracking,ET)技术对猪肢体肌肉枪弹伤后伤侧髂外动脉弹性的检测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及ET技术检测15只猪后肢肌肉枪弹伤后髂外动脉二维显像及弹性参数,并与伤前进行比较.超声检测后将实验动物处死,取髂外动脉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肢体枪弹伤后,伤侧髂外动脉超声二维显像无明显改变;动脉弹性参数测值与伤前比较,弹性系数(Ep)、硬化参数(β)值增高,顺应性(A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检测段动脉内弹力膜平坦、内皮细胞间断脱落、内皮细胞结构不清.结论 猪肢体肌肉枪弹伤后,ET技术能够敏感地反映邻近大动脉因间接损伤所致的弹性改变,从而可提示枪弹伤所致血管间接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利用前瞻性研究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强化术时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对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科确诊为OVCF并行椎体强化术的45例患者(59个椎体)进行前瞻性研究.测定其注入骨水泥前后不同时间点凝血四项和纤溶组合的值,术中透视及术后行X线和(或)CT检查,将患者分为骨水泥渗漏组与非骨水泥渗漏组,分析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后凝血功能变化的异同.结果 在所有时间点,渗漏组及非渗漏组患者的APTF、PT、PT-INR、FIB数值、3P值均在参考值范围内,各时间点的数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注入骨水泥后,两组的D-Dmier值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渗漏组在骨水泥注入后不同时间点的D-Dmier值均要比注入前的D-Dmier值显著增高(P<0.05),与非渗漏组同一时间点的D-Dmier值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非渗漏组中,骨水泥注入后3 min的D-Dmier值与注入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骨水泥注入后1h及3h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椎体强化术注入骨水泥可引起D-Dmier值升高,骨水泥渗漏可能会加速D-Dmier的升高,并可能加大其升高的幅度,骨水泥渗漏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掌握梧州地区中老年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136例梧州地区三级医院中老年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革兰阳性球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革兰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属64株(47.06%)、链球菌属45株(33.09%)、肠球菌属27株(19.85%);样本类型主要为咽拭子、痰、引流液和血液标本,共占83.83%;科室来源以ICU、介入科、肿瘤内科最常见,共占71.32%,和同组其他项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性方面,葡萄球菌属对呋喃妥因、替加环素、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5.00%以上;链球菌属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均为100.0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7.89%以上;肠球菌属对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100.00%,其中粪肠球菌出现1例(7.69%)对万古霉素耐药,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54.55%以上。结论中老年肿瘤患者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ICU、介入科是感染重灾区,耐药情况严重,存在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在临床上要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