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95篇 |
免费 | 1829篇 |
国内免费 | 8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58篇 |
儿科学 | 304篇 |
妇产科学 | 75篇 |
基础医学 | 1023篇 |
口腔科学 | 374篇 |
临床医学 | 1967篇 |
内科学 | 1312篇 |
皮肤病学 | 216篇 |
神经病学 | 300篇 |
特种医学 | 469篇 |
外科学 | 1551篇 |
综合类 | 4291篇 |
现状与发展 | 4篇 |
预防医学 | 2374篇 |
眼科学 | 206篇 |
药学 | 1897篇 |
26篇 | |
中国医学 | 1527篇 |
肿瘤学 | 6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43篇 |
2023年 | 269篇 |
2022年 | 507篇 |
2021年 | 606篇 |
2020年 | 571篇 |
2019年 | 312篇 |
2018年 | 316篇 |
2017年 | 451篇 |
2016年 | 344篇 |
2015年 | 622篇 |
2014年 | 812篇 |
2013年 | 983篇 |
2012年 | 1433篇 |
2011年 | 1583篇 |
2010年 | 1441篇 |
2009年 | 1348篇 |
2008年 | 1315篇 |
2007年 | 1315篇 |
2006年 | 1103篇 |
2005年 | 926篇 |
2004年 | 659篇 |
2003年 | 484篇 |
2002年 | 350篇 |
2001年 | 310篇 |
2000年 | 273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193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验证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的真实性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具完整的成年国人尸体头颅标本,利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及解剖技术,对视神经管内壁毗邻关系与蝶窦发育关系进行影像学与实体解剖学观察;对视神经管内壁隆起与视神经管毗邻关系进行影像学与实体解剖学观察;对视神经管内壁不同隆起形态的厚度和长度进行影像学与实体解剖学数据测量,并对比观察结果与测量数据。结果:①空间处理技术重建的整体空间分辨率高,可同时清晰显示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②仿真内镜技术进行的视神经管的内部重建,可清晰显示视神经管的内部结构,重建影像与健康国人视神经管的解剖形态一致;③多层螺旋CT成像的测量数据与解剖测量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应用空间处理技术和仿真内镜技术,不仅可显示和测量视神经管的细微结构,还可从空间毗邻关系方面,为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修复重建下咽颈食管环周缺损的适应证,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方法对1993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72例下咽颈食管区肿瘤进行手术切除,并根据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范围,采用胸大肌肌皮瓣、喉管、游离空肠、游离前臂皮瓣和胃上提咽胃吻合5种方法对肿瘤切除术后所致的下咽颈食管环周缺损进行一期修复重建,并重点对所有患者术后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客观评估。结果胸大肌肌皮瓣修复重建31例,喉管代下咽颈食管8例,游离空肠移植12例,游离前臂皮瓣移植4例,胃上提咽胃吻合术17例。其中15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创口感染、咽漏、皮瓣部分坏死、胃壁部分坏死和食管吻合口狭窄等,除1例死亡外,其他患者经处理全部治愈。本组患者术后吞咽功能恢复满意,除2例食管吻合口狭窄患者可以进半流食外,其余患者均恢复了正常的进食功能。平均随访时间为1.6年,术后2年生存率为45.3%。结论下咽颈段食管癌切除术后所致的环周缺损可依据缺损的范围和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只要适应证掌握得当均可获得满意的修复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103.
翼腭窝通道CT多平面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多排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观察正常成人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相关通道.方法 选择无翼腭窝及其通道病变的成人共60例,螺旋CT扫描,骨算法成像,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根据各个通道走行,进行MPR.结果 翼管前口横径(5.12±0.54)mm,后口横径(3.72±0,43)mm.翼管自前向后斜行向上43侧,斜行向下59侧,平行18侧.突入蝶窦腔内39侧,骑跨于蝶窦下壁54侧,位于蝶窦下壁的骨质内27侧.圆孔前口横径(3.29±0.25)mm.圆孔自前向后斜行向上41侧,斜行向下52侧,平行27侧.约1/2以下管壁突入蝶窦腔68侧,约1/2及以上管壁突入蝶窦腔31侧,位于蝶窦外下壁骨质内21侧.腭鞘管100%显示,管壁完整51侧,管径(0.88±0.04)mm.犁鞘管43%显示,管径(0.51±0.02)mm.蝶腭孔前后径(6.8±0.29)mm.腭大孔前后径(8.24±0.38)mm,横径(5.12±0.35)mm,腭大管与硬腭夹角(71.71±3.86)度.结论应用多排CT的MPR技术可以客观和全面的反映正常成人上述PPF通道的形态及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基因(PML)蛋白在喉癌和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喉癌和34例鼻咽癌患者术后石蜡标本中PML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肿瘤病理分级和T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①在不同病理分级的喉癌组织中,PML蛋白表达水平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降低(P〈0.05);②在不同T分级的喉癌和鼻咽癌组织中,PML蛋白表达水平随着肿瘤的发展而降低(P〈0.05);③与喉癌组织相比,鼻咽癌组织中PML蛋白表达相对较低(P〈0.05);④在有无淋巴组织转移的鼻咽癌组织和喉癌组织中PML蛋白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ML蛋白与喉癌和鼻咽癌的病理分级和T分级的关系密切,提示PML在抑制肿瘤生长中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肿瘤的转移方面,PML所起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05.
钛合金听骨Ⅰ期听骨链重建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钛合金听骨赝复物在鼓室成形术中Ⅰ期听力重建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76例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行开放式鼓室成形伴Ⅰ期听骨链重建术的病例,从中筛选具有完整中长期随访资料者106例(107耳),根据应用钛合金为全部听骨赝复物( tot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TORP)或部分听骨赝复物(parti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PORP)将其分为PORP组(86耳)和TORP组(21耳),随访6至30个月,分别比较两组手术前后0.5、1、2、4 kHz纯音气导平均听阈、平均气骨导差的变化及术后听力重建成功率的情况.结果 PORP组术前气导平均听阈为(49.0±12.6)dBHL,术后为(31.3 ±7.1)dBHL,听力平均提高了17.7 dBHL.TORP组术前气导平均听阈为(48.5 ±4.8)dBHL,术后为(29.4 ±4.7)dBHL,听力平均提高了19.1 dBHL.PORP组术前平均气骨导差为(27.0±7.1)dB,术后为(14.5 ±4.6)dB,气骨导差闭合12.5 dB.TORP组术前平均气骨导差为(29.1 ±7.2)dB,术后为(16.3 ±4.2)dB,术后气骨导差闭合12.9 dB.两组听力重建的成功率分别为83.7%和71.4%.两组在听力提高、气骨导差闭合、听力重建成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体听骨假体排出率为0.9%( 1/107).结论 应用钛合金听骨赝复物行鼓室成形术Ⅰ期听力重建,可有效提高听力,其排异率低.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索能够有效富集喉癌肿瘤干细胞的分选方法.方法 流式细胞仪辅助下联合应用CD133标记及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分选技术检测及分选喉癌Hep-2细胞系中的CD133+ SP及CD133 - SP细胞,将分选所得两亚群细胞以相同的数量级注入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NOD/SCID)小鼠右侧腋窝皮下,比较两亚群细胞致瘤性差异,并对两亚群细胞进行细胞周期检测分析.结果 CD133+ SP及CD133 - SP细胞在喉癌Hep-2细胞系中各占(0.30±0.12)%及(17.52±1.59)%.CD133+SP在16只NOD/SCID小鼠中的15只腋窝皮下成瘤,CD133- SP细胞仅在16只NOD/SCID小鼠中的7只腋窝皮下成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切概率法,P<0.05).CD133+ SP细胞所成瘤体的重量平均((-x)±s,下同)为(0.36±0.15)g,而CD133 - SP细胞所成瘤体重量平均为(0.08 ±0.0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细胞周期检测发现,CD133+ SP及CD133 - SP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周期分布.结论 CD133+ SP比CD133 - SP具备更强的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致瘤能力;SP细胞分选法与CD133标记相结合是一种更有效的富集喉癌肿瘤干细胞的分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了解人工耳蜗植入编程中神经反应遥测(NRT)阈值与行为反应阈值的差别,寻找更好的编程方法。方法:对77例进行澳大利亚24型人工耳蜗植入的患儿在调试时对1、6、11、16、20号电极进行NRT值测试和行为T值测试,在能获得可靠的NRT和行为T值的时候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个电极的vNRT值和行为T值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40~0.54。各个电极vNRT的最小值为135μV,最大值为215μV。行为值的最小值为120CL,最大值为190CL。1,6,11,16,20号电极的vNRT和行为T差值的均值为27±14,24±13,31±14,26±13,20±13。vNRT和行为T值的最大差值为65,最小差值为-15。从20号电极到1号电极,平均T值幅度范围为148~159CL,平均vNRT值幅度范围为168~186μV,而且从低频电极到高频电极,vNRT值和行为T值呈上升趋势。结论:用vNRT阈值推测行为T值指导调机编程,个体差异较大,推测结果不是非常可靠,仅用于不能配合行为测试的患者。为了保证编程的准确性,最好对所有进行耳蜗编程的患者用行为T值来编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根据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残留累及的部位和范围,选择不同手术进路切除肿瘤,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并观察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1991年3月至2005年1月因首次治疗失败、手术挽救治疗的鼻咽癌患者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26~57岁,中位年龄46.5岁.Ⅰ期4例,Ⅱ期10例,Ⅲ期14例,Ⅳ期9例.5例患者颈部淋巴结复发.37例患者经活检证实为鼻咽癌复发和残留.行鼻内镜手术8例,硬腭进路12例,上颌骨外翻进路5例,上颌骨外翻进路+翼点入路4例,鼻侧切+冠状切口双额开颅进路2例,面中部切口鼻锥体翻转进路6例.其中5例同时行颈淋巴清扫术.31例术后2周放疗60 Gy,其中放疗同期化疗15例;6例切缘组织为阴性者未予放疗及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12~72个月).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91.8%(34/37)患者复发肿瘤完全切除,次全切除8.2%(3/37).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4.3%(9/37).总的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2.1%和43.3%.总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2.9%和51.3%.Ⅰ~Ⅳ期复发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40%、28%和1l%(χ2=10.0,P<0.01=,5年累积生存率为100%、70%、35%和28%(χ2=1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复发手术挽救治疗是可行的.根据鼻咽癌复发灶具体部位和范围,采用一种手术进路方法或加以改良,或联合神经外科进路,术中使肿瘤充分暴露,可以安全切除病变,挽救局部复发晚期鼻咽癌患者.Abstract: Objective The choice of surgical approaches for salvage surgery based on the location and invasion of recurrent and residual lesion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surgical results,complications,and survival were assessed.Methods Thirty-seven cases with recurrent and residual lesions of NPC underwent salvage surgery between March 1991 and January 2005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Of 37 patients,23 were men and 14 women,with a median age of 46.5 years (26 -57 years) ;4 were at stage Ⅰ,10 at stage Ⅱ,14 at stage Ⅲ,and 9 at stage Ⅳ; 5 cases were with cervical metastasis,including 3 cases of N1 and 2 cases N2.All recurrent and residual lesions of NPC were determined by biopsy.On the location and invasion of recurrent and residual lesions of NPC,8 cases underwent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lesions,12 cases of the palate nasopharyngectomy,5 cases of maxillary swing,4 cases of maxillary swing plus preronal approach,2 cases of lateral rhinotomy plus coronalflap approach,and 6 cases transfacial plus nasal pyramid swing approach.Five cases with cervical metastasis received neck disse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operations for recurrent and residual lesions of NPC. Postoperatively 31 cases received radiotherapy with dosage of 60 Gy,among them 15 cases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therapy,and 6 cases with clear surgical margin did not received radiotherapy or chemotherapy. Th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 72 months,with a median of 45 months.Results Total resection for the recurrent and residual lesions of NPC acounted for 91.8% (34/37) and subtotal resection for 8.2% (3/37). The ac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24.3% (9/37). The 3- and 5-year overall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s (DFSR) were 62.1% and 43.3%,respectively. The 3- 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OSR) were 72.9% and 51.3%,respectively.The 5 year DFSR of cases at stage Ⅰ - Ⅳ were 100%,40%,28% and 11% (χ2 =10.0,P <0.01=,respectively.The 5 year OSR were 100%,70%,35% and 28% (χ2 = 11.5,P <0.01),respectively.Conclusions Salvage surgery is a justified treatment for the recurren and residual lesions of NPC,by which some patients with recurren and residual lesions of NPC can be salvaged. 相似文献
109.
冠状动脉造影和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远期追踪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远期追踪的价值。方法 选取1999至2007年广州市儿童医院KD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同时采用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于恢复期进行远期随访。结果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逐层筛选,确定9例KD患儿为本研究的样本。男8例,女1例,急性期发病年龄为1~10岁,平均(4.44±3.09)岁。检查时年龄4~12岁,平均(7.89±2.62)岁。追踪时间1.5~7年,平均(3.44±1.67)年。急性期超声心动图示9例患儿中冠状动脉巨瘤5例,冠状动脉瘤3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6/9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5/9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双侧主干冠状动脉瘤4例,同时伴远端动脉瘤3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1处,并冠状动脉扭曲,狭窄或充盈缺损3处,附近侧支血管形成1处;左前降支动脉瘤、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循环形成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与同期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 ,冠状动脉造影新发现冠状动脉远端瘤3处,右冠状动脉远端狭窄2处,左前降支狭窄1处,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1例。5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者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均发现相应冠状动脉支狭窄或充盈缺损表现;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冠状动脉造影仅见轻度冠状动脉扩张。结论 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特别是动脉瘤造成的心脏损害可长期存在。对于远期追踪观察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具无创、安全可靠的优点,是判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形态、数目及严重程度,特别对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及远端病变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两种方法结合检查对KD冠状动脉损害的远期追踪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ICU病房中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及用药.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06年12月人住ICU患儿的痰、血、尿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根据NCCLS标准判读.结果 共分离出致病菌156株,其中G-杆菌126株(80.77%),G 球菌24株(15.38%),G-球菌6株(3.85%).主要标本来源为痰(91.0%),其次为血(2.6%)、尿(2.6%),其中痰液标本中医院感染菌64株,其他感染菌78株.分离的前3位细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产ESBLs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3.3%(6/18株)、87.5%(14/16株)和92.3%(24/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西丁、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3.3%、88.9%、66.6%,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G-杆菌对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类耐药率均达50%以上,但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结论 ICU病房中感染的病原菌主要存在于下呼吸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且耐药较严重.对疑有感染的患儿应及时留取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并依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