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儿科学   56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67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154篇
内科学   253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06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07篇
  1篇
肿瘤学   4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6篇
  1976年   28篇
  1975年   1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991.
目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和皮质醇联合应用可使患者发生高脂血症的风险升高,观察在此基础上应用硫唑嘌呤和霉酚酸酯对肾移植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1/2006-01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移植患者65例,患者均知情同意。①实验分组及方法:按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硫唑嘌呤组35例,霉酚酸酯组30例。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均以环孢素A和皮质醇为基础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免疫抑制方案始终为环孢素A 硫唑嘌呤 皮质醇或环孢素A 霉酚酸酯 皮质醇。②实验评估: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个月及12个月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6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检测血清肌酐水平。结果:6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术前患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是35.2%,至术后第3个月为62.7%,术后第6个月为52.3%,术后第12个月为39.3%。②术后1年中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3个月时霉酚酸酯组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硫唑嘌呤组(P<0.05),但在第6个月以后,两组间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1年的监测中,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皆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以环孢素和皮质激素为基础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中,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有明显的升高倾向,而这种升高倾向可能与长期服用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无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疼痛的关系,深化对其病变的认识。方法:于2005-02/12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及骨伤科研究所门诊和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例,为试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临床症状结合CT和/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同期选择成年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组。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测定患者疼痛程度。结果:纳入患者43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试验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40±0.17),(0.19±0.06)μg/L;(131.78±32.06),(108.85±41.48)μg/L;(1.84±0.49),(1.14±0.40)μg/L,P<0.01]。②疼痛和白细胞介素6依存性不显著(P>0.05),疼痛和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呈数值依存性(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异常升高,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是导致疼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介绍近年来烧伤创面外用生物敷料的新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01/2007-03与生物敷料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检索词:“生物敷料、烧伤创面敷料”;同时检索PUBMED2004-01/2007-03与烧伤创面外用生物敷料相关文献,检索词:“biomaterial,burn wound dressing”,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烧伤创面外用生物、合成敷料的研究相关,以近2年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88篇相关文献,排除132篇内容陈旧或重复的文献,56篇符合纳入标准。有52篇检索到全文,选用其中的30篇作为本文参考文献,10篇涉及胶原敷料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12篇涉及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8篇涉及羊膜等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资料综合:通过对大量烧伤患者创面治疗的对照研究结果证明,目前胶原敷料、甲壳素、羊膜等生物敷料疗效确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但以上材料都有其缺点,胶原生物敷料稳定性较差和吸收渗液能力不强,其耐用性、生物相容性及制备的高成本限制了应用;羊膜质脆,用在关节区域创面易碎裂,不耐压,创面渗出多时易溶失。结论:生物敷料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目前没有一种敷料能够达到理想敷料的要求。复合敷料由多层组成,每层具有不同的特点,也许是解决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检测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①对象:收集2005-08/1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切下的瘢痕标本46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8例、瘢痕疙瘩12例、正常瘢痕16例)和正常皮肤标本12例(患者和供皮者均知情同意)。②实验过程:标本用40g/L甲醛固定,行连续切片,厚4μm,应用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免疫组织染色法染色。③实验评估:观察α-促黑素细胞激素和白细胞介素8在上述标本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采用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率二者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判断结果。结果:①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在正常皮肤中无相关性。结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且二者在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提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对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样本有无p53基因突变以及与瘢痕疙瘩发病的关系。方法:实验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和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2005-01/05在上海基康公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两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中两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之间的对照。检测10份样本中p53基因外显子1~11的基因序列。结果:①经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所有被检测样本p53基因外显子1~10均未发现突变。②p53基因外显子11在所有的被检测样本中均发现突变,而且突变的位点及突变的类型均相同。其中119 bp,577 bp,604 bp,626 bp,627 bp,726 bp,727 bp,1148~1149 bp为点突变,440 bp为插入突变,397~400 bp,600 bp,602 bp,605~607 bp,609 bp为缺失突变。结论:瘢痕疙瘩家系样本p53基因突变提示p53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瘢痕疙瘩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定量及显微观察三维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在构建组织工程骨时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2-07/2005-07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将兔的骨髓基质细胞,按一定量分置在培养板的各孔内,将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置入孔内共培养,采用MTT法和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骨髓基质细胞活性,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在β-磷酸三钙支架表面的微观形态。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接种前的细胞形态基本均匀一致。②接种后6d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材料表面可见较多细胞和细胞合成的丝状细胞外基质。③细胞接种后6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基本长满材料的表面,同时在孔隙中,也有大量细胞长入。④β-磷酸三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作用:培养第5天,β-磷酸三钙组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作用(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47±0.02,0.52±0.02,t=2.281,P<0.05)。⑤β-磷酸三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比较:在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培养5,7,9d,β-磷酸三钙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5.18±0.31,6.05±0.54;12.35±0.62,14.17±0.70;15.68±0.87,17.13±1.14,t=3.302,6.025,6.019,P<0.05)。结论:三维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将许旺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凝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纤维丝复合培养,观察许旺细胞的存活、黏附、三维生长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3在四川大学完成。①实验材料:3~6月龄SD大鼠40只。16~24周流产胎儿由四川大学华西二医院计划生育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化学所提供);细胞外基质凝胶(Sigma)。②实验方法: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溶解,旋转抽丝法制成直径为20~40μm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纤维丝。无菌条件下取胎儿坐骨神经,去除神经外膜,胰酶消化 差速贴壁法去除成纤维细胞,达80%融合时行BrdU标记。③实验评估:将许旺细胞离心制成0.1~0.2mm3的微粒,接种在细胞外基质凝胶中,观察许旺细胞在凝胶中的存活、生长和移行。将许旺细胞制成1×1010L-1的30%细胞外基质凝胶后,分别滴加在经过胶原、细胞外基质凝胶预处理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纤维丝的一端,观察许旺细胞在纤维丝上的黏附、生长和迁移。将BrdU标记的许旺细胞复合细胞外基质凝胶后,置入聚乳酸纤维管用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3,6周取材,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许旺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①许旺细胞在无血清状态下能在细胞外基质凝胶中存活,并分裂、增殖,相互移行形成类似Bungner带状的许旺细胞柱状结构。②许旺细胞能贴附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纤维丝上生长并沿纤维丝移行,形成多层排列的类似Bungner带状的许旺细胞柱,细胞外基质凝胶能显著增加贴附和移行细胞数量,而胶原作用不显著。③许旺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凝胶复合移植,6周后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第3周(t=3.71,P<0.01),成活细胞能在细胞外基质凝胶中移行。结论:许旺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凝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纤维丝等生物材料复合培养时,能存活、分裂、增殖,相互移行形成类似Bungner带状的细胞柱,并可贴附在纤维丝上生长迁移,该生物学行为对神经组织工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脑死亡状态下巴马小型猪肺水含量及肺组织常规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2在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及河南省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只,脑死亡组6只。对照组持续麻醉维持24h,不建立脑死亡模型,24h后撤除麻醉,动物苏醒后处死;脑死亡组6只,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判定脑死亡后通过呼吸、循环支持维持动物脑死亡状态24h,24h后撤除呼吸、循环支持,动物心肺死亡。维持脑死亡状态下巴马小型猪的生命体征达到脑死亡供体要求,即平均动脉压≥60mmHg(1mmHg=0.133kPa),血氧饱和度≥95%,血氧分压≥100mmHg,体温≥35℃,中心静脉压≤10~12mmHg,血流动力学稳定。观察脑死亡组动物脑死亡24h后肺组织肺水含量、肺脏常规组织形态(光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超微结构变化(电镜),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死亡组1只动物在脑死亡造模过程中因心肺死亡脱失。①两组动物肺水含量比较:脑死亡组肺水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83±0.00,0.76±0.02)g/g(P<0.05)]。②两组动物肺脏常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脑死亡组动物肺组织光镜下见肺间质弥漫性水肿,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有渗出液,局灶性肺不张,肺毛细血管充血;电镜下可见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存在排列紊乱、消失,微绒毛缺失,板层小体数量减少、脱颗粒,结构有破坏。对照组光镜及电镜下未见明显的损伤性变化。结论:脑死亡状态可导致肺水含量增加,肺组织出现损伤性改变,可能对移植后肺组织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9.
GABA在摄食和味觉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哺乳动物中广泛分布的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及其受体在下丘脑、杏仁核、孤束核等摄食和味觉中枢均有分布.GABA具有A、B和C三种受体,其中A和B受体参与对摄食行为和味觉感知.在不同脑区应用GABA选择性受体拮抗剂可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摄食,并对味觉的喜好和厌恶发生改变.另外,GABA与调节摄食和味觉的有关物质具有相互作用,他们共同参与摄食和味觉的调控.本文就GABA在摄食和味觉感受与调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000.
Mismatch between bone marrow transplant (BMT) patient and donor for an amino acid polymorphism within the adhesion molecule CD31 has recently been reported to increase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We further examined this association in a larger series of 301 BMT patients (227 with grade III/IV GVHD and 74 with grade 0 GVHD) and their HLA-identical sibling donors. CD31 genotypes were determ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digestion. The role of mismatch at the CD31 loc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VHD was assessed by analyzing the extent of CD31 identity and CD31 compatibility among the grade 0 GVHD and grade III/IV GVHD sibling pair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CD31 mismat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e GVHD was detected in our overall patient population. Sixty-three percent of grade III/IV GVHD sibling pairs and 69% of grade 0 GVHD sibling pairs had CD31 genotypes that were identical (P = .36, odds ratio = 1.30). In addition, neither the grade 0 GVHD group (P = .10) nor the grade III/IV GVHD group (P = .27)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expected probability of identity between sibling pairs. Mismatch at the CD31 polymorphism between recipients and donors showed no consistent associ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VHD. Current evidence does not support the value of CD31 mismatch in the selection of BMT don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