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381篇 |
免费 | 2906篇 |
国内免费 | 159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26篇 |
儿科学 | 383篇 |
妇产科学 | 153篇 |
基础医学 | 1469篇 |
口腔科学 | 557篇 |
临床医学 | 3310篇 |
内科学 | 2313篇 |
皮肤病学 | 339篇 |
神经病学 | 613篇 |
特种医学 | 1005篇 |
外科学 | 2065篇 |
综合类 | 8020篇 |
现状与发展 | 4篇 |
预防医学 | 3658篇 |
眼科学 | 226篇 |
药学 | 3230篇 |
32篇 | |
中国医学 | 2914篇 |
肿瘤学 | 13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4篇 |
2023年 | 352篇 |
2022年 | 957篇 |
2021年 | 1100篇 |
2020年 | 950篇 |
2019年 | 527篇 |
2018年 | 513篇 |
2017年 | 794篇 |
2016年 | 611篇 |
2015年 | 1116篇 |
2014年 | 1428篇 |
2013年 | 1789篇 |
2012年 | 2588篇 |
2011年 | 2788篇 |
2010年 | 2510篇 |
2009年 | 2154篇 |
2008年 | 2161篇 |
2007年 | 2098篇 |
2006年 | 1859篇 |
2005年 | 1468篇 |
2004年 | 1032篇 |
2003年 | 777篇 |
2002年 | 643篇 |
2001年 | 603篇 |
2000年 | 461篇 |
1999年 | 175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62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4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Graves病患者血清性激素与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水平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Graves病(G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及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动态变化,探讨GD患者Ⅰ型辅助性T细胞(Th1)/Ⅱ型辅助性T细胞(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偏离方向,及性激素对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发未治的Graves病患者80例为治疗组,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12周后均临床缓解,治疗前后分别应用应用放免法(RIA)检测血清雌二醇(E2)、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4水平;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女性GD患者治疗前血清E2、LH、FSH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治疗后均接近正常对照组;治疗前血清IL-4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血清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治疗后IL-4水平下降,而IFN-γ水平升高,均接近正常对照组;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清E2水平是影响IL-4及IFN-γ水平的独立因素,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IL-4与IFN-γ水平是相互的独立因素,呈负相关。结论初发未治的GD患者存在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Th1/Th2细胞因子失衡,治疗前可能以Th2免疫反应为主,治疗后向Th1免疫反应漂移,雌激素可能在Th1/Th2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
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图象分析对17例尸检患者的272段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进行测量,比较内容包括动脉壁厚比值腔面积/截面积比值和狭窄血管支数比值。结果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支数的比值呈正相关(r=0.79,P<0.01),其余比值无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可以预示冠状动脉有病变,但二者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3.
硬化萎缩性苔藓(LSA)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表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疏螺旋体属的感染、性激素水平及其受体的减少和氧化应激损伤均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定量研究我国正常儿童左心室心肌应变率参数及其随年龄变化的特点。方法 正常儿童92名,按年龄分为4组,应用GEVivid7超声仪及Q-analyze软件分别对各组儿童左心室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及前、后室间隔心肌各节段进行应变率定量分析。结果 前3组(1~9岁)儿童左心室心肌应变率在各节段的分布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4岁组左心室心肌各节段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呈均衡分布。结论 正常儿童左心室心肌各节段收缩期、舒张早期应变率随年龄增长逐渐趋向一致,10岁后分布模式与成人相似。 相似文献
35.
目的建立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开消炎片中猪去氧胆酸含量。方法以0.1%18-冠醚-6乙腈溶液为催化剂,0.6%1-溴乙酰基对硝基苯乙腈溶液对清开消炎片中的猪去氧胆酸进行衍生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Waters Symmetry 5C1(8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60:40);流速:1.0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54nm。结果空白无干扰,线性关系良好。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能准确测定清开消炎片中猪去氧胆酸的含量,为清开消炎片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6.
该文考察中药甘遂的量-毒-效关系,探讨甘遂的毒效变化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恶性胸水模型为研究对象,在较大剂量范围内(甘遂0.045~1.620 g·kg~(-1)·d~(-1))考察甘遂对实验动物生化指标、胸水量等的影响,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甘遂的量-毒-效关系。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具有较多的胸水量,且与空白组比较,ALT,AST,LDH,HBDH,IFN-γ,IL-2,TNF-α显著升高(P0.05),TP,ALB降低(P0.05)。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可不同程度的减少胸水量,降低IFN-γ,IL-2,TNF-α,升高TP,ALB,体现出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引起ALT,AST,LDH,HBDH升高,体现出一定的肝、心脏毒性。通过因子分析从9个指标中抽提出2个公因子,共解释了89.1%的信息。结果表明,甘遂在《中国药典》剂量范围内单独给药没有见到明显毒性,在药典高限3倍剂量下可产生肝脏、心脏毒性,随着剂量增加,毒性增强;同时甘遂具有"峻下逐水"功效,可减少恶性胸水模型大鼠的胸水量及改善相关生理指标,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综合分析其毒效特点,甘遂药典高限剂量为其相对最佳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腹针加腕踝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采用腹针加腕踝针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体针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次、3次、1个疗程结束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中文版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1次后VAS明显下降(P〈0.05),而ODI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3次治疗及疗程结束后,两组VAS和ODI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加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疼痛,对改善腰椎功能也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MFT)中期妊娠引产对母、儿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的影响,评估MFT对人体的染色体稳定性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中期引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口服MFT 150、200、300 mg引产组,于胎儿娩出后取母亲静脉血及胎儿脐带血,进行SCE频率检测比较。结果①母亲组MFT 150 mg组、200 mg组与对照组SCE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 mg组与对照组SCE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均随着用药剂量加大,SCE频率逐渐升高(spearmanr=0.802,P〈0.05.)。②胎儿各组脐血SCE频率与是否用药以及药物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小剂量MFT(150、200 mg)引产,不引起母亲SCE频率显著增加。但300 mg引产时,SCE频率显著提高,应引起临床注意。②不同剂量MFT对胎儿SCE频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39.
盐酸安非他酮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HPLC测定盐酸安非他酮中有关物质和降解产物,与主药有较好的分离效果。色谱柱为HypersilC18,流动相0.01mol/L磷酸二氢钾(三乙胺调pH7.0)-甲醇(25:75),检测波长244nm。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RP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15例RPLS患者表现为血压升高(89.56%)、痫性发作(74.78%)、头痛(59.13%)、视觉障碍(32.17%)、神经系统体征(20.00%)和意识改变(15.65%),其中101例(87.83%)患者头颅MRI异常,累及枕叶(71.29%)、顶叶(59.40%)、额叶(49.50%)、颞叶(38.26%)、侧室脑旁(1.98%)、脑干(3.96%)、小脑(3.96%)、皮质(3.96%)、丘脑(0.99%)、基底节区(0.99%),病灶为等或低T1WI信号,高T2WI信号,等或低DWI信号,高ADC及FLAIR信号。治疗后随访3~60月,81例预后良好,21例预后不良,5例死亡。预后不良组头痛发生率、住院期间m RS评分≥3分及并发症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 RPL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可作出正确判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