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8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目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8在广西医科大学完成。①实验方法:取6周龄大白兔8只,麻醉后切开皮肤充分暴露下肢骨,无菌条件下穿刺股骨干骺端,抽吸骨髓液约12mL,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稀释,注入含有等体积人淋巴细胞分离液的离心管中,离心收集中间云雾状细胞层,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去除多余的脂肪细胞及组织液,加入适量的含双抗的10%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吹打制成细胞悬液,离心后弃上清,以1×108L-1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48h后首次换液,弃去未贴壁或已死去的细胞,隔日换液。至8~12d贴壁细胞融合为单层时胰蛋白酶消化传代。②实验评估: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每天细胞的生长情况。取第1~5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计算贴壁率,同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①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学特点:原代培养8h骨髓基质干细胞开始贴壁生长,其他杂质细胞悬浮于培养基中;3d后贴壁细胞逐渐变为梭形并且增大,少数细胞呈现多角形,高倍镜下可见细胞质丰富,细胞较大,呈椭圆形,轮廓清晰,核内可见核仁存在;1周后大部分细胞贴壁延伸,体积变大,数目增多,多呈长梭形或三角形;第12天细胞呈集落生长。第1~3代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稳定,增殖迅速,细胞形态基本相同。第4代细胞体积始增大,胞内有颗粒样物质出现。第5代细胞体积更大,细胞呈椭圆形改变,部分细胞开始脱落死亡,增殖能力较前4代明显下降。②细胞贴壁率:接种后12h第1~3代细胞贴壁率为95%,第4代细胞贴壁率为88%,至第5代细胞贴壁能力差,贴壁率仅为72%。③细胞生长曲线:第1~3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第4,5代细胞长势均明显下降。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第1~3代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稳定,贴壁率高,活性良好。  相似文献   
272.
学术背景:目前神经系统许多疾病仍无有效治疗方法,应用干细胞治疗神经损伤,使神经元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成为可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成为干细胞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最佳选择之一。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神经损伤疾病方面的应用及其神经修复保护的作用机制。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7-01/2007-01的相关文献,检索词"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nerve injury,transplantation,neuroprotectiv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01/2007-01的相关文献,检索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损伤,移植,神经保护",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250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损伤应用及神经修复保护研究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神经损伤疾病方面的应用及其神经修复保护作用机制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1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能够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且具有跨胚层横向分化能力,可通过细胞表面标志并结合细胞形态对其进行初步鉴定。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多种神经生长因子作用于神经元相应受体,通过受体信号传导系统激活生存信号、失活死亡信号,从而启动分化机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诱导内源性细胞增生,并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是其产生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目前主要涉及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动物实验显示经血管、腹腔等不同途径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够迁移至损伤部位,并分化成表达神经特异抗原的神经细胞。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神经细胞横向分化、减少凋亡、促进生长因子分泌以及血管再生,移植到损伤部位可有效保护神经细胞,恢复神经功能缺损,已经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73.
目的:分析血红素加氧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和目前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6-03相关文章,检索词“heme oxygenase,carbon monoxide,bilirubin,artheroscler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用计算机检索CMB数据库1995-01/2006-03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检索词为“血红素加氧酶、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胆红素、动脉粥样硬化”。资料选择:选择血红素加氧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研究,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血红素加氧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②胆红素、一氧化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排除标准:①重复研究。②综述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有关血红素加氧酶和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文章214篇,排除重复或类似研究,然后总结血红素加氧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资料综合:血红素加氧酶能将血红素催化降解成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铁、一氧化碳及胆红素。目前很多证据显示血红素加氧酶1及其代谢产物是氧化应激时体内一种重要的保护性蛋白。一方面限制血红素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另一方面其代谢产物胆红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胆红素具有重要的抗氧化和抗血管损伤后内膜增殖的作用;CO有重要的抗炎、抗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结论:血红素加氧酶可以明显的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并对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74.
目的:体外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并对分化细胞进行相应鉴定,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5在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取大鼠腹股沟脂肪,消化分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②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29,CD34,CD44表达。③传3代细胞进行微团培养1d,换用含体积分数为0.01的新生牛血清、10μg/L的转化生长因子β1、6.25mg/L的胰岛素、6.25mg/L的转铁蛋白、1×10-7mol/L的地塞米松、50mg/L的维生素C的高糖DMEM诱导液,为特定培养条件。④在诱导后4,7,14d应用阿尔新兰染色、蕃红O/固绿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评价软骨形成情况。⑤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在诱导后0和14d检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前Ⅱ型胶原蛋白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结果: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呈短梭形、梭形及多角形,3代后呈均一长梭形。②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鉴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44,基本不表达CD34。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的形态特征: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由长梭形转变为三角形、多角形或短梭形,逐渐聚集成结节。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诱导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胞外基质阿尔新兰染色、蕃红O/固绿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着色阳性。⑤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未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前Ⅱ型胶原蛋白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基因,而诱导后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前Ⅱ型胶原蛋白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基因。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由转化生长因子1、胰岛素、转铁蛋白等组成的特定培养基条件诱导下可以定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75.
大鼠脂肪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基本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离大鼠脂肪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比较两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实验于2003-09/2006-11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的股骨、胫骨、肱骨及腹股沟处脂肪垫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含10%血清,1%双抗的低糖DMEM培养基,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进行培养。在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使用0.25%胰酶消化传代。传代至第3代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骨髓和脂肪两种不同来源细胞的传代后的形态、贴壁、生长增殖、集落等情况。取消化传3代的两种细胞分别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细胞贴壁率的检测,贴壁率=贴壁细胞总数/接种细胞总数×100%。取第2代和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1×107L-1密度培养。每天同一时间,随机抽取5孔细胞,加入5%噻唑兰20μL/孔,培养4~6h,吸出孔内液体,每孔加150μL二甲基亚砜震荡10min,酶联免疫测定仪测定波长490nm处的吸光度,取5孔吸光度的均值,以时间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29、CD34、CD44标记,免疫化学检测细胞CD29、CD34、CD44。结果:①在单位质量骨髓和脂肪组织中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相当。两种细胞形态均为条索样,呈成纤维细胞形态。②应用直线相关分析,考察骨髓贴壁率与脂肪贴壁率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r=0.999,决定系数r2=0.997(F=5862.949,P<0.001),两贴壁率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不同的时间点两种细胞的贴壁率相似,并且有同向变化的趋势。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当。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结论:自大鼠脂肪中可提取出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类似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276.
Heparin preparations have been used for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for many years. Several biologic effects of heparin are known. Since 1978,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reports about reversible elevation in serum values of AST and ALT in patients and healthy volunteers given heparin in small and high doses. Few studies report similar events in patients given LMW heparins. Results of two randomized studies (A and B) comprising 456 patients undergoing THR are presented. Two different compounds of LMW heparin (Logiparin or Enoxaparin) were used for thromboprophylaxis. Significant elevation during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of AST and AP in study A, and AST, ALT, AP, LDH, and CK in study B were demonstrated in patients given LMW heparins in both studies. In study A the percentages of patients with normal preoperative values who reached pathologic values were 35% for AST and 15% for AP. In study B the percentages of patients with normal preoperative values who reached pathologic values were 36% for AST, 17% of ALT, 14% for AP, and 36% for LDH. The possible biologic mechanisms and the clinical perspectives are discussed. In all cases the changes in the liver enzymes returned to preoperative levels within 14 d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