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31篇 |
免费 | 762篇 |
国内免费 | 59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4篇 |
儿科学 | 169篇 |
妇产科学 | 83篇 |
基础医学 | 652篇 |
口腔科学 | 128篇 |
临床医学 | 1188篇 |
内科学 | 659篇 |
皮肤病学 | 121篇 |
神经病学 | 179篇 |
特种医学 | 523篇 |
外科学 | 962篇 |
综合类 | 2676篇 |
预防医学 | 1262篇 |
眼科学 | 155篇 |
药学 | 921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665篇 |
肿瘤学 | 3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165篇 |
2021年 | 220篇 |
2020年 | 190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145篇 |
2017年 | 228篇 |
2016年 | 159篇 |
2015年 | 309篇 |
2014年 | 380篇 |
2013年 | 615篇 |
2012年 | 978篇 |
2011年 | 1016篇 |
2010年 | 919篇 |
2009年 | 881篇 |
2008年 | 871篇 |
2007年 | 874篇 |
2006年 | 839篇 |
2005年 | 596篇 |
2004年 | 405篇 |
2003年 | 239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1948年 | 1篇 |
194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在新鲜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自行设计的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 (anti- rotatio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ors,ARRIF)对 76例不同节段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观察复位固定效果及并发症等。 方法 1999年 8月~ 2 0 0 3年3月应用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共治疗胸腰椎骨折 76例 ,男 4 8例 ,女 2 8例。年龄 2 2~ 5 9岁 ,平均 34.1岁。按骨折部位分类 :T1 1 8例 ,T1 2 2 9例 ,L1 31例 ,L2 8例。按骨折类型分类 :屈曲压缩骨折 2 7例 ,爆裂型骨折 4 2例 ,屈曲牵张型损伤 3例 ,屈曲旋转型骨折脱位 2例 ,剪力型脱位 2例。按 Frankel神经功能分类 :A级 16例 ,B级 15例 ,C级 2 7例 ,D级 10例 ,E级 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对 ARRIF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1.2 h,术中出血量 2 0 0 ml。术后 76例获 6~ 2 1个月随访 ,平均 15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按 Frankel分级 ,有 1级以上改善者如下 :A级 8例 (5 0 % ) ,B级 11例 (73.3% ) ,C级 2 0例 (74 .1% ) ,D级 3例 (30 % ) ;E级 2例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全组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 ,未出现断钉、断杆等并发症。Cobb角术后较术前平均矫正 2 2°,脱位的椎体在矢状面水平位移平均矫正 2 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相似文献
93.
生物胶复合物加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生物胶复合物加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切开复位、生物胶复合物植骨加解剖型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0d,植入复合物量为3~8g。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24个月,全部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未见关节面下陷,生物胶复合物中羟基磷灰石未见移动及吸收,治疗效果参照M echant评分标准,优13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总优良率达85.3%。结论生物胶复合物加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生物胶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可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94.
TARP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腔内治疗股腘动脉闭塞症效果及影响治疗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的因素。方法 收集8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股腘动脉闭塞症患者,观察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治疗后6、12及24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一期辅助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以COX回归模型筛选术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对87例共92侧下肢病变成功完成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100%(92/92)。围手术期5例(5/87,5.75%)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3例(3/87,3.45%)截肢、6例(6/87,6.90%)死亡。治疗前日与治疗后1个月,踝肱指数、间歇性跛行距离、Rutherford分级及数字评定量表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治疗后6、12及24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9.13%(82/92)、78.26%(72/92)及47.83%(44/92),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1.30%(84/92)、80.43%(74/92)及55.43%(51/9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3.48%(86/92)、84.78%(78/92)及58.70%(54...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探讨维A酸治疗皮肤色斑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维A酸作用于B16F10黑素瘤细胞及正常人黑素细胞,观察对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含量及黑素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维A酸的作用浓度为100μmol/L时,黑素细胞酪氨酸酶mRNA表达下调均值为30.13%;当浓度为500μmol/L以上时,可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82.79%,并随着浓度的增加作用越明显;而对黑素含量的降低则需要更高的浓度(1000μmol/L);同时,还有促进黑素细胞增殖的作用。对照组氢醌对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对色素细胞有抑制和毒性作用。结论维A酸能够抑制黑素产生,是通过下调酪氨酸酶的表达和活性来完成。 相似文献
98.
增加穿刺活检针数提高前列腺癌分级准确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增加穿刺活检针数能否提高前列腺癌穿刺标本Gieason评分准确性.方法 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的前列腺癌患者86例.平均年龄63(55~72)岁.术前PSA值平均16.8(1.6~57.2)ng/ml,前列腺体积平均39.4(18.1~114.1)ml.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按经直肠前列腺穿刺针数分为2组.A组46例行标准6针系统穿刺,B组40例行13针系统穿刺.统计学比较分析2组穿刺标本与根治术标本Gleason评分符合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A组穿刺标本与根治术标本Gleason评分相符16例(34.8%),B组为26例(65.O%),B组评分符合率明显高于A组(P<0.05).当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6时,B组评分相符11例(68.8%),明显高于A组5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前列腺穿刺活检针数及活检阳性率是影响穿刺标本与根治术标本Gieason评分符合率的主要相关因素(P<0.05).结论 增加穿刺针数能够提高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预测前列腺癌分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
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的耳廓再造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外耳再造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3月~2008年6月对21例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采用耳后皮肤扩张结合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耳后筋膜瓣掀起,中厚植皮术双侧同期进行外耳再造。结果:经6个月-1年的随访观察,21例中除2例再造耳有不同程度的软骨吸收、变形外,其余再造耳的大小、形状、位置与面部协调,双侧对称,再造耳外形逼真,微细结构显示清晰。结论:对于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同期应用耳后皮肤扩张结合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耳后筋膜瓣掀起,中厚植皮术进行外耳再造,方案可行,效果满意,是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理想的外耳再造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边缘和中心血管生成及其成熟度的差异.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病灶边缘(A组)和中心区域组织(B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Flk-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的表达情况,并对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数目、平均面积、总面积、周长、直径、异型指数、血管间距、表达部位,以及动脉数、静脉数、动脉比、静脉比、血管成熟指数和平均灌注分数等进行计数.分析以上血管生成相关参数在肿瘤边缘和中心的差异.结果:两组微血管的数目、直径及异型指数,成熟血管的数目、总面积、动脉数、动脉比及静脉比,血管成熟指数及平均灌注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数目、平均面积、总面积、直径、异型指数及血管间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数目、总面积、异型指数及血管间距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平均面积、周长和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HCC边缘和中心的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多个形态学特征存在差异,病灶中心血管多为幼稚的微血管,边缘则以成熟血管居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