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955篇 |
免费 | 2101篇 |
国内免费 | 123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08篇 |
儿科学 | 345篇 |
妇产科学 | 94篇 |
基础医学 | 1276篇 |
口腔科学 | 526篇 |
临床医学 | 2947篇 |
内科学 | 1837篇 |
皮肤病学 | 179篇 |
神经病学 | 375篇 |
特种医学 | 858篇 |
外科学 | 2305篇 |
综合类 | 6353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2738篇 |
眼科学 | 204篇 |
药学 | 2946篇 |
29篇 | |
中国医学 | 2004篇 |
肿瘤学 | 9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4篇 |
2023年 | 256篇 |
2022年 | 616篇 |
2021年 | 889篇 |
2020年 | 786篇 |
2019年 | 345篇 |
2018年 | 401篇 |
2017年 | 560篇 |
2016年 | 463篇 |
2015年 | 879篇 |
2014年 | 1149篇 |
2013年 | 1437篇 |
2012年 | 2166篇 |
2011年 | 2195篇 |
2010年 | 2137篇 |
2009年 | 1914篇 |
2008年 | 1874篇 |
2007年 | 1820篇 |
2006年 | 1712篇 |
2005年 | 1241篇 |
2004年 | 865篇 |
2003年 | 700篇 |
2002年 | 540篇 |
2001年 | 522篇 |
2000年 | 384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大鼠脱离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脱离(RD)后1、3、6、12、24、48、72 h组,每组6只大鼠12只眼。视网膜下腔单次注射1.4%透明质酸钠致上半侧视网膜隆起建立RD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不同时间点EPO和EPOR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PO和EPOR在视网膜中定位表达的情况。结果 EPO和EPOR的mRNA表达水
平在RD后均上调,均于RD后48 h达到高峰,分别于RD后6、12 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EPO和EPOR的蛋白表达水平也在RD后均增高并在RD后48 h达到高峰,均于RD后3 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视网膜自神经节细胞层至光感受器细胞的内外节均有EPO弱表达,RD后48 h视网膜相应部位呈强阳性表达;正常视网膜自神经节细胞层至光感受器细胞的内节均有EPOR表达,RD后48 h视网膜相应部位呈强阳性着染。结论 RD后大鼠视网膜EPO和EPOR表达均逐渐增强,48 h达到高峰;大鼠神经视网膜大部分层次能表达EPO和EPOR。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综合评价首选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IVB)或曲安奈德(IVT)对比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时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 设计 荟萃分析。 研究对象 Medline(1966~2012年)、EMbase(1966~2011年)、Cochrane图书馆(2011年)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11年)有关贝伐单抗或曲安奈德对比治疗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资料。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检索上述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限定研究对象,通过Jadad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获得二者治疗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有差异的相关证据。 主要指标 中央黄斑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不良反应。 结果 共纳入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或曲安奈德对比治疗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对照研究6项(共242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首选IVB组与首选IVT组的患者CMT降低幅度的差异为-33.22 μm(95%CI: -74.85 μm~8.42 μm)(P=0.12),提高BCVA幅度的差异为0.01 (95%CI: -0.13~0.14)(P=0.92)。首选IVB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首选IVT(合并比值比为0.03, 95%CI: 0.01~0.10)。结论 采用首选IVB与IVT对比治疗CRVO继发黄斑水肿时,在降低CMT及提高BCVA方面二者疗效相仿,但安全性方面IVT明显较IVB差。二者间谁更适合作为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首选治疗,尚需更多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合早期中药干预对胃大部切除大鼠肠道细胞更新状态指标(肠道黏膜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建立胃大部切除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C),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肠内营养加四君子汤组(S-EN组)。从术后第1天起连续营养支持7 d,各组营养液的热量、含氮量均相同。观察术前1 d、术后1 d、3 d、7 d的肠道细胞更新状态指标(肠道黏膜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S-EN组术后3 d后肠道黏膜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C组和EN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合早期中药(四君子汤)干预可提高术后大鼠的营养状态和肠道细胞更新状态,明显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初步调查广西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对到我院治未病中心接受体检以及长期在南宁市、武鸣县、钦州市、贺州市生活的成年人共3000例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000例被调查者中,平和质612例(20.4%)、痰湿质504例(16.8%)、阳虚质431例(14.3%)、气虚质422例(14.1%)、湿热质353例(11.8%)、阴虚质348例(11.6%)、气郁质159例(5.3%)、血瘀质100例(3.3%)、特禀质71例(2.4%).结论 9种体质在人群中均存在,平和质所占比例较高,男性以痰湿质、湿热质多见,女性以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和气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56.
泛素连接酶Pirh2(p53-induced RING-H2 protein)是一种具有E3连接酶活性的新蛋白,能促进p53发生泛素化而降解,从而使p53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减弱或消失,导致肿瘤发生和进一步恶化。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恶性肿瘤中Pirh2蛋白的表达量有明显变化,这提示Pirh2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Pirh2可能作为一个癌基因,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调节一些信号转导通路。因此,推测Pirh2可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本文就Pirh2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7.
拓扑替康、依托泊甙联合顺铂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拓扑替康、依托泊甙联合顺铂与EP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患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TEP方案:TPT0.75~1.25mg/m^2/d,静滴30分钟,d1~5,VP-16 100mg口服或静滴,d2~6,DDP 40mg/d,静滴d1~3;B组使用EP方案:VP-16 100mg静滴或口服d1~5,DDP 40mg/d静滴d1~3。结果:A组14例病例,CR21.43%,PR56.14%,有效率为78.57%;B组13例病例,CR23.08%,PR38.46%,有效率为61.54%。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及消化道反应。结论:拓扑替康、依托泊甙联合顺铂治疗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好,虽然毒副反应较大,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8.
59.
腰椎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腰34节段的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有限元模型,评估固定前后系统的应力变化,探讨后路内固定对腰椎和内固定器械的力学影响.方法 利用Pro/E三维建模软件模拟脊柱后路的钉棒内固定系统,MIMICS软件模拟手术实际操作,建立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的腰3-4节段三维实体,导入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腰4椎体做收敛性分析,建立5种不同网格划分数目的 腰4模型进行验证.分析椎体和螺钉系统在0.5 mPa轴向压力下的力学变化.结果 在均布压力下,腰4模型位移为0.00125815 mm,与基准位移的误差只有0.8167%,模型收敛性好.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固定后的椎体、椎间盘和内固定的应力发生明显变化,椎间盘的应力集中部位由后外侧转向前外侧,固定椎体产生的应力明显减小,应力遮挡效应明显.螺钉根部的上下方,存在着明显的应力集中,且上一椎体固定的螺钉要比下一椎体的螺钉承受应力大.结论 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和有限元分析结合的方法 ,可以模拟腰3-4节段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较直观地观察脊柱后路固定前后系统的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60.
Screening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s on 1q31.1-32.1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OU Chong-zhi QIU Guo-qiang WANG Xiao-liang FAN Jun-wei TANG Hua-mei SUN Yu-hao WANG Quan HUANG Fei YAN Dong-wang LI Da-wei PENG Zhi-hai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8,121(24):2479-2486
Background As a model for both multistep and multipathway carcinogenesis, colorectal neoplastic progression provides paradigms for researching both oncogenes and tumor suppressor genes (TSGs).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colorectal cancer (CRC) is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and many genes may be involved in the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creen for the potential TSGs on chromosome 1q31.1-32.1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 to explore whether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has unique genetic alterations and determine whether other putative TSGs exist and contribute to colon carcinogenesis. Methods Six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t a density of approximately one marker in every 1.6 cM, were chosen for refined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mapping of 1q31.1-32.1. Eighty-three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tumor and normal DNA were analyzed vi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for thes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PCR products were eletrophoresed on an ABI 377 DNA sequencer. Genescan 3.1 and Genotype 2.1 software were used for LOH scanning and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refined LOH mapping results, we undertook a microarray-based expression screening to identify tumor association genes in 19 of the CRC cases. Results The average LOH frequency of 1q31.1-32.1 was 24.41%,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36.73% (18/49) at D1S2622, and the lowest of 16.42% (11/67) at D1S412. A minimal region of frequent deletion was located within a 2 cM genomic segment at D1S413-D1S262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LOH of any marker in the studied regions and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patient sex, age, tumor size, growth pattern, or Dukes stage). On the basis of refined mapping results, we chose 25 genes located in the D1S413-D1S2622 (1q31.3-32.1) region and presented a microarray-based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approach in 19 sporadic CRC cases to identify candidate CRC related tumor suppressor genes. This study found 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