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28篇 |
免费 | 858篇 |
国内免费 | 45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5篇 |
儿科学 | 190篇 |
妇产科学 | 39篇 |
基础医学 | 605篇 |
口腔科学 | 265篇 |
临床医学 | 1004篇 |
内科学 | 789篇 |
皮肤病学 | 96篇 |
神经病学 | 262篇 |
特种医学 | 39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814篇 |
综合类 | 2410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066篇 |
眼科学 | 115篇 |
药学 | 1019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943篇 |
肿瘤学 | 4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43篇 |
2022年 | 296篇 |
2021年 | 418篇 |
2020年 | 371篇 |
2019年 | 193篇 |
2018年 | 232篇 |
2017年 | 277篇 |
2016年 | 233篇 |
2015年 | 386篇 |
2014年 | 444篇 |
2013年 | 559篇 |
2012年 | 887篇 |
2011年 | 836篇 |
2010年 | 768篇 |
2009年 | 727篇 |
2008年 | 657篇 |
2007年 | 658篇 |
2006年 | 507篇 |
2005年 | 424篇 |
2004年 | 321篇 |
2003年 | 255篇 |
2002年 | 204篇 |
2001年 | 185篇 |
2000年 | 143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5篇 |
1972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免疫复合物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是否有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es IC)的表达,以便进一步探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的致痛机制。方法:取76例不同类型突出腰椎间盘组织标本用生物素化羊抗人IgG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8例脱出和游离型腰椎间盘组织标本中40例IC表达阳性(占83%),28例膨出和突出型中仅8例(占28%)表达阳性。结论: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存在着IC的表达,且IC很可能是盘源性下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的重要病生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2.
重睑术后粘连畸形及其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出重睑术后粘连畸形的概念及其治疗原则,总结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组30例重睑术后粘连畸形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度,根据其形成特点,采用抽除缝线、眶隔脂肪瓣移位、眶隔部眼轮匝肌下移、睑板前齿轮匝肌瓣移转、自体脂肪组织游离移植和缩短上睑提肌肌健的方法治疗。结果 术后进行3个月至2年的随访,除隔部眼轮匝肌下移、睑板前眼轮匝肌瓣多转治疗效果欠佳外,其它方法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治疗重睑要后连畸形应在彻底松解局部粘连的基础上,根据局部条件采用隔断粘连区的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53.
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伤性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的发病原因、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9例外伤后颈椎骨折脱位者进行全面的影像学检查 ,通过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分析颈椎骨折脱位的损伤机制 ,总结病变特点 ,提出治疗原则。 9例全部采用颈前路椎体复位术。结果 完全复位 8例 ,部分复位 1例。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随访 1~ 3年 ,症状明显好转 2例 ,完全恢复 7例。未发现有神经症状加重 ,均可从事日常工作。结论 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 ,发病机制特殊 ,采用手术治疗颈椎固定稳定、脊髓致压因素去除彻底 ,不易引起迟发性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小肠移植后亚临床型细胞性排斥反应(SCR)的临床表现、肠镜下改变和病理特点.方法 小肠移植1例,受者为女性,34岁,供者为男性.应用抗CD52单克隆抗体行诱导治疗,术后单用他克莫司(Tac)、无皮质激素的维持治疗方案.怀疑发生可疑排斥反应(IND)级至I级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行短程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排斥反应控制不佳时,则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发生中度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给予甲泼尼龙2 g,随后应用皮质激素递减方案.术后头2个月内,每周行2次肠镜和病理学检查,之后频次减为1次/周.结果 至随访结束患者已存活19个月(611 d),期间共发生有临床症状的急性排斥反应6次,亚临床排斥反应3次.3次亚临床排斥反应时,2次肠镜下未见明显改变,1次表现为斑点状的充血、水肿,放大肠镜下绒毛数量轻度减少.3次亚临床排斥反应的病理检查中,1次以黏膜上皮剥脱为主,隐窝上皮损伤较轻,组织学改变符合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而另2次以隐窝上皮的损伤为主,为可疑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SCR可能是临床排斥反应的早期阶段,无明显临床症状,肠镜下改变不明显,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但必须排除移植肠血管病变、肠梗阻、各类炎症等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肝移植病区与非肝移植病区细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病区和非肝移植病区住院患者的病原菌阳性标本进行分析。比较两个病区的菌株分布和耐药性。结果肝移植病区共检出菌株116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占60.3%,革兰阳性(G+)球菌占39.7%。非肝移植病区共检出菌株1791株,G-杆菌和G+球菌分别占53.1%和46.9%。非肝移植病区检出的G-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占57.2%,非发酵菌占32.2%;而肝移植病区非发酵菌占64.3%,肠杆菌科细菌占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移植病区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肝移植病区,分别为80.0%、51.1%,87.5%、48.9%(均为P〈0.05)。非肝移植病区未发现泛耐药G-杆菌,肝移植病区检出2株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株鲍曼不动杆菌或溶血不动杆菌。非肝移植病区中1.9%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肝移植病区为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移植病区检出的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而非肝移植病区相应为41.6%。结论肝移植病区和非肝移植病区病原菌的菌种分布不同。与非肝移植病区比较,肝移植病区检出的病原菌耐药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改良Pfannenstiel切口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中的疗效和优势.方法:随机对63例BPH患者采用改良Pfannenstiel切口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观察术后切口的愈合情况、手术平均时间,术后患者的体位、切口的疼痛、切口的张力、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采用下腹部改良Pfannenstiel切口,完全可以替代直切口,切口暴露好,张力小,感染率明显下降,并发症少,切口小而美观,对合并腹股沟斜疝者无须另取切口,可一次完成.结论:改良Pfannenstiel切口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的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愈合速度快,出血量少,恢复快的优点,从解剖学上避免了下腹部腹直肌后鞘不完整造成的弊端,降低了切口疝的发生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设计一套用于组织工程小血管内壁摩擦力测量的装置并对组织工程血管的材料进行初步的测量,以验证装置的可靠性和相关结论。方法根据血液动力学的原理,对血管的力学模型进行分析,确定组织工程血管内皮细胞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从而设计完成整套装置并对弹性元件进行测量,并进行组织工程降解材料聚羟基乙酸PGA构成的管状支架进行摩擦力的测量。结果设计完成了测量组织工程血管内壁摩擦力的实验装置,弹性元件的牵拉力与位移的关系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聚羟基乙酸PGA管状支架的摩擦力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测量组织工程血管内壁摩擦力的实验装置是可行的,聚羟基乙酸PGA管状支架的摩擦力与流速基本呈现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阶段性救护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阶段性救护流程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历史回顾对照法将142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方法抢救.观察组72例实施阶段性救护流程,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将抢救过程分成相互联系的3个阶段,合理组合与安排每一阶段救护操作的顺序,与医生诊断、治疗同步,并进行阶段性救护的时间量化管理.结果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急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 实施阶段性救护流程可以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在诊断、治疗、转运过程中的时间浪费,使心肌梗死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0.
顽固性颞叶癫(癎)海马超微结构的体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顽固性颞叶癫痫病人的海马癫痫灶组织和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的超微结构进行形态定量观察,以探讨颞叶癫痫的发生机制.方法对45例病人在深部电极监测下手术切除海马.电镜观察癫痫灶组织和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中锥体细胞和突触结构的形态学变化:采用体视学分析颞叶癫痫灶组织和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锥体细胞线粒体体积密度(Vv)、面积密度(Sv)、数密度(Nv)、比表面积(δ)、平均体积(V):测量突触间隙的宽度。结果癫痫灶组织锥体细胞线粒体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明显肿胀,且嵴断裂.数量减少,平均截面积增大:线粒体的Vv、V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大,Sv、Nv、8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小。癫痫灶组织中锥体细胞的轴突和树突内线粒体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的锥体细胞肿胀明显;轴棘、轴树突触间隙宽度变窄。结论海马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和细胞线粒体功能变化与顽固性颞叶癫痫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