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567篇 |
免费 | 15848篇 |
国内免费 | 1109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35篇 |
儿科学 | 2239篇 |
妇产科学 | 1376篇 |
基础医学 | 15081篇 |
口腔科学 | 2868篇 |
临床医学 | 20136篇 |
内科学 | 20380篇 |
皮肤病学 | 1928篇 |
神经病学 | 6535篇 |
特种医学 | 619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8篇 |
外科学 | 17001篇 |
综合类 | 35598篇 |
现状与发展 | 49篇 |
一般理论 | 10篇 |
预防医学 | 14046篇 |
眼科学 | 3652篇 |
药学 | 17481篇 |
195篇 | |
中国医学 | 12651篇 |
肿瘤学 | 122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1篇 |
2023年 | 2313篇 |
2022年 | 5974篇 |
2021年 | 7749篇 |
2020年 | 6236篇 |
2019年 | 4724篇 |
2018年 | 5113篇 |
2017年 | 5203篇 |
2016年 | 4910篇 |
2015年 | 7800篇 |
2014年 | 9505篇 |
2013年 | 9909篇 |
2012年 | 14304篇 |
2011年 | 15348篇 |
2010年 | 11604篇 |
2009年 | 9692篇 |
2008年 | 10866篇 |
2007年 | 10398篇 |
2006年 | 9749篇 |
2005年 | 8261篇 |
2004年 | 5854篇 |
2003年 | 5503篇 |
2002年 | 4533篇 |
2001年 | 3431篇 |
2000年 | 2641篇 |
1999年 | 2019篇 |
1998年 | 1164篇 |
1997年 | 1104篇 |
1996年 | 868篇 |
1995年 | 785篇 |
1994年 | 601篇 |
1993年 | 377篇 |
1992年 | 401篇 |
1991年 | 324篇 |
1990年 | 296篇 |
1989年 | 226篇 |
1988年 | 196篇 |
1987年 | 193篇 |
1986年 | 143篇 |
1985年 | 110篇 |
1984年 | 57篇 |
1983年 | 44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38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42篇 |
1977年 | 19篇 |
1976年 | 17篇 |
1974年 | 22篇 |
1973年 | 2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胎儿皮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两亚基(A,B)及其两种受体(PDGFR-α和PDGFR-β)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持下征以及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16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组织8例和成人皮肤组织8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病理技术研究这四种蛋白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胎儿皮肤组织中,PDGF-A、PDGF-B、PDGFR-α和PDGFR-β的阳性细胞率较低,其中PDGF-A、B主要分布于表皮角质层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PDGFR-α定位于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PDGFR-β则在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上有少量分布。在成人皮肤组织中,PDGF两种亚基和两种受体的阳性细胞率进一步增大,PDGF-A、B的阳性细胞主要为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PDGFR-α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β-型受体在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质膜上有阳性表达。结论:PDGF及其受体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十分重要。在发育早期的胎儿皮肤组织中,四路蛋白低表达可能与胎儿无瘢痕愈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2.
B超与CT检查在壶腹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B超与CT检查在壶腹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癌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4 1例行Whipple手术 ,18例行姑息术作内或外引流。结果 :B超与CT扫描均示壶腹部软组织肿块为壶腹癌的直接征象 ,部分壶腹癌不能明确显示肿块 ,但胆总管远端与胰管近端间距缩小 ;十二指肠腔内充盈缺损及局部肠粘膜破坏 ,壶腹段胆总管壁不规则增厚和肝内、外胆管中高度扩张、胆囊增大、双管征是壶腹癌的间接征象 ,本组CT诊断正确率为 84 .7% ,而B超为 81.3%。结论 :B超检查仍是目前诊断壶腹癌初步筛选和行之有效的首选方法 ,CT检查对壶腹癌的定位、定性和胰管的显示有其优势 ,B超和CT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63.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骨密度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估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老年人骨密度测量(定量CT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影响。方法 201例老年人(年龄45-80岁,平均59.6岁)均摄正侧位脊柱X线片(正位:L1-4;侧位:T4-L4)用以评估脊柱骨折和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程度,骨病或影响骨代谢疾患者除外。腰椎骨关节病X线评估:腰椎X线正侧位(L1-4)所示骨关节病的椎间隙狭窄和椎体、棘突、椎小关节的骨质硬化和增生分别分为0度、1度、2度;椎体骨质增生另分为正常0-3度;采用半定量目视法观察201例胸腰椎侧位X线片并判定其有无椎体压缩骨折。腰椎骨密度采用定量CT双能X线骨密度仪(正位、侧位全椎体、侧位椎体中间)测量。结果 201例176例非椎体骨折者定量CT测量的骨密度结果显示:有、无退行性病变两者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椎体正位测量结果表明:有退行性病变各组骨密度值高于无退行性病变组,特别是椎体骨质增生组更为明显(各组P值均<0.05);退行性病变各组对侧位椎体中部测量结果影响较小。x^2检验结果显示:椎体骨折与椎体退行性各组病变无明显相关(各组P值均>0.05)。结论 对检测腰椎 地性变患者,定量CT、侧位全椎体和侧位椎体和侧位椎体中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优于椎体正位测量,因此建议有严重退行性变者应行定量CT骨密度测量。 相似文献
964.
多时相扫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控快速梯度回波单层多时相 (gatedFMPGR)扫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gatedFMPGR法扫描 ,将所获图像用翻页 (paging)显示观察 ,并与常规三维多层重叠薄层块采集磁化转换血管造影 (3DMOTSA)或三维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造影 (3DPCMRA)进行比较。对动脉瘤、血肿和正常脑组织内信号强度 (SI)波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 3例动脉瘤 ,gatedFMPGR显示瘤内有血液流动 ,其SI波幅明显强于正常脑组织 (t =17 2 1,P <0 0 1) ,其中 31例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 ,用该序列后瘤颈的显示率总体上明显提高 (χ2 =6 88,P <0 0 1)。而 12例Willis环旁血肿及 1例海绵状血管瘤并出血的SI无明显变化 ,出血灶内SI波幅与正常脑组织趋于一致 (t=1 79,P >0 0 5 )。结论 门控单层多时相扫描技术能较好地区分动脉瘤和血肿 ,对瘤颈、载瘤动脉及瘤体也有较好的显示作用 ,对常规MRA成像方法是 1种良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965.
高原地区CT导引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CT导引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CT-PL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CT-PLD。(1)术前扫描病变椎间盘,筛选病例,并研究手术方案;(2)于即时CT图像上选择最佳的穿刺层面,设计穿刺路径,记录穿刺参数,并于体表标记穿刺点;(3)按既定参数进行穿刺;(4)经CT扫描确认穿刺进入椎间盘,扩张进针路径,进行切吸;(5)术毕CT扫描,观察进针路径有无出血及椎间盘还纳情况。结果:68例共79个椎间盘均穿刺成功。经3-18个月的随访,28例症状完全消失,36例症状明显减轻且能正常工作及生活,椎间盘还纳为1-4mm,显效率为94.12%。结论:CT-PLD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高原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66.
人在海拔5 380 m高原进行体力活动时耗氧量及血氧饱和度的观察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目的探讨高海拔低氧环境影响人体劳动能力的因素,为提高高原劳动功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受试者坐于踏车功量机上,以60 r/m连续蹬车,每3 min递增25 W,蹬车至力竭时停止,用心电图机记录每个负荷末期5 s的心率(HR),用O2-CO2气体测定仪及掌式血氧仪分析每个负荷最后30 min的O2和CO2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计算耗氧量(VO2)和氧脉搏(VO2/HR). 结果 HR在100~170 次/min时,VO2随HR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0.218 4+0.007 7x,r=0.975 9,P<0.01);HR为100~130次/min时,VO2/HR也随HR增加而增加;HR增加到140~170次/min时,VO2/HR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SaO2亦随VO2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增加了人体生理负荷,致使人体在高原的劳动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967.
99 Tcm-DTPA与131I-OIH双核素肾动态显像对肾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双核素肾动态显像对肾功能的评价.方法对96例受检者行99Tcm-DTPA与131I-邻碘马尿酸(OIH)双核素肾动态显像,并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与有效肾血浆流量(ERPF).结果正常对照组GFR为(130.35±18.71) mL/min,ERPF为(600.86±123.44) mL/min,GFR/ERPF为0.225 7±0.055;双肾病变组GFR为(49.71±32.79) mL/min,ERPF为(214.34±145.25) mL/min,GFR/ERPF为0.248 1±0.095;左肾病变组GFR为(98.76±21.19) mL/min,ERPF为(433.45±168.10) mL/min,GFR/ERPF为0.257 7±0.109 3;右肾病变组GFR为(107.55±23.61) mL/min,ERPF为(418.45±121.79) mL/min,GFR/ERPF为0.266 8±0.050;肾移植组GFR为(46.45±28.01) mL/min,ERPF为(156.77±67.27) mL/min,GFR/ERPF为0.282 3±0.115 4.结论双核素肾动态显像可同时测定GFR与ERPF,评价肾脏功能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968.
界面影像分布特征在周围型肺癌定性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瘤周高分辨率CT(HRCT)的的影像分布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病理确诊的 37例周围型肺癌的瘤周HRCT的影像分布特征 ,并随机选择 2 3例肺良性结节作对照。双盲法观察肺结节瘤 -肺交界区向心侧 (近端 )和离心侧 (远端 )HRCT的表现 :①模糊或 /和毛糙 ;②毛刺影 ;③光整。寻找其分布特征 ,确定 3种HRCT表现、分布特征及肺段水平支气管改变与良、恶性肺内结节的关系。结果 瘤 -肺交界区HRCT表现为远端模糊或 /和毛糙、毛刺影 ,周围型肺癌 79% ,肺良性结节 2 2 % (Ρ <0 .0 5) ;光整 ,周围型肺癌 1 4 % ,良性结节 74% (Ρ <0 .0 5) ,部分病例可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HRCT征象。周围型肺癌肺段水平支气管阻塞、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病灶 (Ρ <0 .0 5)。结论 瘤 -肺交界区HRCT的模糊或 /和毛糙、毛刺影等影像改变的不对称性远端优势分布 ,对≤ 3 .5cm的周围型肺癌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发生原因与病灶阻塞支气管的通气性有关 相似文献
969.
兔肝VX2移植癌模型的病理学和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采用三种不同植瘤方式建立稳定的介入实验研究兔VX2 移植性肝癌模型。方法 6 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 3组 ,每组 2 0只。第一组 ,将VX2 瘤细胞 (约 5× 10 7个 )经肝动脉灌注入兔的肝脏 ;第二组 ,将VX2 瘤细胞 (约 5× 10 7个 )经剖腹途径接种于兔的肝左叶 ;第 3组 ,将瘤组织块 (约含 10 6~ 10 8个瘤细胞 )经剖腹途径植入兔肝左叶。对三组进行比较观察 :①不同方式植瘤的成活率 ;②肝内肿瘤体积变化和肿瘤生长率 ;③大体及镜下 (光镜和电镜 )瘤组织形态特征 ;④成熟模型的DSA表现。结果 ①三组植瘤成活率分别为 7/ 2 0、10 / 2 0、19/ 2 0 ,第三组植瘤成活率最高 (Ρ <0 .0 5 ) ,其瘤体呈指数性生长 ;②病理学及CT表明该瘤在肝组织中呈浸润式生长 ,其性状与移植于兔其它部位的VX2 鳞状细胞癌特征相似 ;③DSA影像示移植性肝肿瘤具有丰富的血供。结论 成功建立了兔VX2 移植性肝癌模型 ,瘤组织块种植方式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 ,为肝癌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大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70.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功能性血流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血流灌注的改变,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及改进的D山梨醇肝清除率法分别对2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进行肝总血流量(THF)和肝功能性血流量(FHF)的检测。结果对照组THF与FHF分别为(1256±198)mlmin和(1195±243)mlmin,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各Child分级患者的THF与FHF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8例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1周后FHF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529±109比833±166,P<001),肝功能ChildPugh计分也有显著变化(838±192比763±192,P<005);10例患者行门奇断流术后1周FHF与ChildPugh计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结合改进的D山梨醇肝清除率法测量THF与FHF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