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939篇 |
免费 | 5430篇 |
国内免费 | 355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10篇 |
儿科学 | 449篇 |
妇产科学 | 485篇 |
基础医学 | 5672篇 |
口腔科学 | 808篇 |
临床医学 | 6987篇 |
内科学 | 7416篇 |
皮肤病学 | 395篇 |
神经病学 | 2657篇 |
特种医学 | 209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5971篇 |
综合类 | 10789篇 |
现状与发展 | 6篇 |
一般理论 | 6篇 |
预防医学 | 4126篇 |
眼科学 | 1511篇 |
药学 | 5890篇 |
76篇 | |
中国医学 | 3788篇 |
肿瘤学 | 42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篇 |
2024年 | 947篇 |
2023年 | 1296篇 |
2022年 | 2526篇 |
2021年 | 3157篇 |
2020年 | 2605篇 |
2019年 | 2029篇 |
2018年 | 1998篇 |
2017年 | 1838篇 |
2016年 | 1818篇 |
2015年 | 2683篇 |
2014年 | 3297篇 |
2013年 | 3181篇 |
2012年 | 4775篇 |
2011年 | 4892篇 |
2010年 | 3466篇 |
2009年 | 2756篇 |
2008年 | 3015篇 |
2007年 | 2944篇 |
2006年 | 2695篇 |
2005年 | 2429篇 |
2004年 | 1551篇 |
2003年 | 1370篇 |
2002年 | 1104篇 |
2001年 | 862篇 |
2000年 | 748篇 |
1999年 | 783篇 |
1998年 | 446篇 |
1997年 | 442篇 |
1996年 | 362篇 |
1995年 | 302篇 |
1994年 | 270篇 |
1993年 | 156篇 |
1992年 | 171篇 |
1991年 | 151篇 |
1990年 | 148篇 |
1989年 | 113篇 |
1988年 | 108篇 |
1987年 | 97篇 |
1986年 | 82篇 |
1985年 | 65篇 |
1984年 | 49篇 |
1983年 | 33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16篇 |
1974年 | 9篇 |
1969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继发于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的严重类型的青光眼,难以控制的眼压、视力的急剧下降和眼部疼痛症状是其特点。目前国内外对NVG的研究颇多,新的治疗方法不断被探索,然而手术仍是其目前最终的治疗方式,尤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与其它手术的联合治疗更是近年NVG治疗的热门话题。本文对NVG的治疗方面的不同方法和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头孢地嗪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18年2月Pubme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关于头孢地嗪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4篇文献,33例病例。年龄集中在0~18岁和60岁以上。给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原患疾病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不良反应大多发生于用药30 min内,构成比为42.42%。头孢地嗪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例数最多,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样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应重视头孢地嗪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加强药学监护,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橘红痰咳液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进行治疗的COPD患者8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口服溶解后的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0.6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橘红痰咳液,20 m L/次,3次/d。两组患者均经过12周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0.49%,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氧分压(p O_2)和血氧饱和度(Sa O_2)水平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呼气流量(PEF)均显著升高(P0.05),二氧化碳分压(p CO_2)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上述动脉血气和肺功能指标改善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γ-干扰素(IFN-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水平显著增加(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上述血清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橘红痰咳液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COPD,有利于患者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改善,并降低机体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祖卡木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荆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41例,根据用药不同将患儿分成对照组(70例)和治疗组(71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k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成1 mg/mL滴注,2次/d。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祖卡木颗粒,1袋/次,3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5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97.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体温恢复、咳嗽消失和咽喉红肿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SAA和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WB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儿血清SAA、hs-CRP和WBC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祖卡木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天麻钩藤颗粒联合盐酸司来吉兰片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9月在郯城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于早餐后1 h口服盐酸司来吉兰片,第1~3天,1片/次,1次/d,第4天后若无异常则调整剂量至2片/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天麻钩藤颗粒,5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POCA-AUT)评分、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改良Webster评分、血清学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9%、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POCA-AUT、UPDRS和改良Webster评分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和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7.7%、10.3%,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天麻钩藤颗粒联合盐酸司来吉多片治疗帕金森疗效显著,可降低机体炎症程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运动能力,且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测定黄连不同姜制品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姜制工序中影响姜黄连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不同姜制品中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及小檗碱的含量。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LSD(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检验、独立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黄连经姜炙后,表小檗碱、黄连碱含量略有上升,药根碱、非洲防己碱、巴马汀、小檗碱含量略有下降,传统姜炙品中各成分含量均高于烘制品。聚类分析发现榨汁组和煮汁组可以聚为一类;烘法和炙法具有明显不同的聚类,对黄连姜制品中的6种生物碱之和进行LSD检验,亦表明烘法与炙法具有显著性差异。对榨汁组进行独立t 检验,结果表明姜汁与黄连饮片拌匀或闷润至透心在6种生物碱上无显著性差异,LSD与独立t 检验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采用同一批次黄连炮制所得的姜制品中,姜的来源、不同方法制备的姜汁及闷润过程对6种生物碱影响不大,加热方式可能是影响姜黄连质量的因素。考虑到润至透心需加入大量水稀释姜汁,炒干所需工时较长,故辅料姜汁与黄连饮片拌匀吸尽即可。 相似文献
997.
参附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和生物碱。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上的休克等症。参附注射液应用于临床休克等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治疗已近30年,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故对其药效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查阅了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参附注射液抗休克方面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参附注射液在心血管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建立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快速检测山银花提取过程中四种有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集山银花NIR图谱,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参考方法测定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的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PLS)建立定量校正模型。结果:校正模型中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7 6、0.997 0、0.979 2、0.998 9,内部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039 4、0.014 4、0.007 3、0.007 8;预测结果中上述成分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 0、0.827 9、0.878 4、0.995 1,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045 0、0.013 5、0.007 8、0.008 0,相对预测 偏差(RSEP)分别为0.351 0%、0.018 0%、0.040 0%、0.005 7%。结论:所建近红外检测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山 银花四种有机酸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通过对不同产地(西藏、甘肃)与不同生产方式(野生、栽培)的喜马拉雅紫茉莉药材的性状和显微特征进行总结,得到不同产地、不同生产方式喜马拉雅紫茉莉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及其差异性。方法:采集甘肃、西藏产的栽培和野生喜马拉雅紫茉莉样品,对其性状特征、粉末及横切面显微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比较、分析。结果:性状特征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断面颜色、点状环纹、质地以及气味等形态特征上;横切面显微特征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初生木质部、异型维管束、皮层和木栓层上;粉末显微特征差异不明显。结论:在本草考证的基础上,传统的性状鉴定法和药材横切面的显微鉴定法可作为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的鉴别手段。实验结果为喜马拉雅紫茉莉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为质量评价、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等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利用C2C12成肌细胞和大鼠骨骼肌体外实验体系,研究铁皮石斛提取物对运动性损伤修复作用的机理。方法:用不同浓度铁皮石斛水提物处理C2C12细胞,进行划痕实验以及提取细胞蛋白检测其 EGFR的表达水平。通过手术取大鼠滑车上肌,用石斛水提物对其进行体外培养并检测其EGFR表达水平情 况。结果:C2C12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石斛提取物处理2 h后对C2C12迁移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作用效 果与浓度相关。石斛提取物处理后的C2C12细胞EGFR表达有一定的增加趋势。体外培养肌肉组织结果表 明,铁皮石斛水提物能显著提高肌肉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铁皮石斛水提物通过正向 调控C2C12细胞和骨骼肌组织的EGFR表达水平,起到促进骨骼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可以对骨骼肌运动性损伤 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