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64篇
  免费   5392篇
  国内免费   3824篇
耳鼻咽喉   503篇
儿科学   462篇
妇产科学   483篇
基础医学   5473篇
口腔科学   784篇
临床医学   6843篇
内科学   7309篇
皮肤病学   390篇
神经病学   2565篇
特种医学   20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5837篇
综合类   10587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4043篇
眼科学   1496篇
药学   5852篇
  62篇
中国医学   3602篇
肿瘤学   3986篇
  2024年   271篇
  2023年   957篇
  2022年   2409篇
  2021年   3051篇
  2020年   2430篇
  2019年   1841篇
  2018年   1975篇
  2017年   1808篇
  2016年   1798篇
  2015年   2667篇
  2014年   3293篇
  2013年   3173篇
  2012年   4766篇
  2011年   4882篇
  2010年   3464篇
  2009年   2760篇
  2008年   3022篇
  2007年   2999篇
  2006年   2694篇
  2005年   2437篇
  2004年   1549篇
  2003年   1367篇
  2002年   1106篇
  2001年   869篇
  2000年   748篇
  1999年   781篇
  1998年   466篇
  1997年   457篇
  1996年   380篇
  1995年   312篇
  1994年   280篇
  1993年   165篇
  1992年   178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55篇
  1989年   121篇
  1988年   114篇
  1987年   97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7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8篇
  196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穿刺性血管损伤的声像图特征。方法26例周围血管穿刺后出现局部肿块、血管杂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的形态、回声、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观察肿块内、破口处、肢体动脉和静脉内的血流信号。结果3例单纯性血肿,彩色血流成像肿块内无血流信号;19例假性动脉瘤,肿块内有低速的动脉血流信号,动脉与肿块的破口处有五彩镶嵌的彩色血流信号和收缩期高速湍流血流频谱;4例动静脉瘘,在瘘口处可见有一股五彩镶嵌的彩色血流信号和连续性高速分流频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为穿刺性血管损伤提供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总结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术后程控经验,提高术后程控水平,改善疗效。方法 对32例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程控,其中单侧植入者6例,双侧26例;年龄40~73岁,在不同刺激器植入中心接受手术,程控时间术后3周至4年之间。程控前均停药10h以上,程控参数调整主要为刺激电极触点、电压、频率、脉宽四项,程控过程中密切观察病员肌张力和震颤等症状改变以及副反应发生情况,作好详细记录,并分别评估患者程控前后药物“关期”和“开期”症状改善情况,部分行UPDRS评分。结果 31例(97%)患者术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刺激电极触点选择中,共29例患者采用单极模式,3例因出现持续、无法耐受的副反应采用双极模式。除1位患者使用循环模式外,其他患者均使用持续刺激模式。刺激电压2.0-4.0V,主要集中于2.8~3-3V,是主要的程控调整参数,电压的高低与病人UPDRS运动评分不具有相关性(P〉0.05)。刺激脉宽60~120μs,刺激频率130~185Hz。药物“关”期,患者UPDRS运动评分,在刺激器打开时,平均18.7分;刺激器关闭时平均47.9分。在刺激器打开情况下,药物“开”期患者症状仍然有进一步缓解.主要表现为步态、全身协调动作方面。合并异动患者6例中,3例适当降低刺激电量,1例提高电压后,异动缓解。结论 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是有效的帕金森病症状控制手段。准确植入刺激电极是术后获得良好症状控制的前提条件,而术后程控是脑深部刺激器置入术后的关键环节.精确的参数调整能够满意控制病人症状。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头臂干型大动脉炎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回顾分析11例头臂干型大动脉炎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麻醉平稳,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 围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保证脑供血,注意脑保护.  相似文献   
104.
1 病例资料 患者 胡某,男,50岁,渔民,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胡宋村人。常年在鄱阳湖捕鱼,每年服用吡喹酮至少1次,已连续服用七八年,未曾出现不良反应。2006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无腹痛、畏寒等,经当地医院B超检查发现胆囊息肉,抗炎治疗5d,体温未退。查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均阳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阴囊血池显像(RSI)技术诊断精索静脉曲张(VC)的价值。方法:本组126例有男性不育1年以上病史、精液分析异常的患者分别接受临床体格检查(PE);RSI技术检查,计算两侧阴囊血池指数值(SBPI),并观察是否有精索静脉血液返流;以及彩色双功能多普勒显像(CDFI)检查,对VC进行分型、定度。将PE,RSI结果分别与CDFI结果对比。结果:PE、RSI诊断VC的灵敏度分别为:71.7%、96.5%,特异度分别为:69.1%、97.1%。RSI诊断VC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PE。结论:RSI技术是诊断临床型、亚临床型VC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无创诊断方法,也是一种非侵袭性,更加客观、准确地诊断V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6.
KMG及微导管在部分性脾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KMG和微导管系统在部分性脾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海藻酸钠微球(KMG)和微导管系统对常规导管不能超选择的1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栓塞术。结果18例脾功能亢进病人均收到良好的疗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KMG配合微导管系统操作简单、方便、超选择成功率高、疗效好、副反应少,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89例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5月-2006年5月,89例经手术治疗的小脑幕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病理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常见症状是头痛(54例,60.7%)、头晕(29例,32.6%)、步态异常(34例,38.2%)、听力损害(27例,30.3%)及面部疼痛(20例,22.5%)。主要体征是共济失调(38例,42.7%)、运动和感觉障碍(31例,34.8%)及脑神经损害(48例,53.9%)。多数病例MRI表现为等T1、T2信号并明显均一强化。结果 本组全切除65例(73.0%),次全切除23例(Okudera-KobayashiⅣ—Ⅴ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2.5%和1.1%。结论 根据小脑幕脑膜瘤部位以及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如全切肿瘤可能带来重要的神经功能损害,应考虑残留部分肿瘤。  相似文献   
108.
群集钙化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乳腺钼靶片群集钙化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意义。方法分析76例乳腺X线钼靶片群集钙化病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乳腺恶性病变52例,良性病变24例。采用下列4项指标分析上述76例群集钙化的特征并进行良恶性对照研究:a)病灶钙化总数;b)每平方厘米钙化数目(N/S);c)钙化灶的大小、形态;d)钙化灶合并肿块。结果76例群集钙化病例中钙化总数大于30个、N/S大于等于10个、钙化灶大小形态不一致、钙化合并肿块,这4项指标诊断恶性钙化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3.3%和69.2%,79.2%和76.9%,62.5%和92.3%,62.5%和53.8%。结论N/S大于等于10个、钙化总数大于30个及钙化灶大小、形态不一致这3个特征对恶性钙化最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9.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临床常见,小腿外展使膝关节突然外翻町引起MCL损伤,多见于高能量的交通伤所致的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中.  相似文献   
110.
Larsen syndrome consists of skeletal dysplasia with multiple joint dislocations and a characteristic facies. The basis of this abnormality is a generalized mesenchymal disorder involving connective tissues. We describe our findings in a woman who was referred at 28 weeks' gestation due to multiple fetal anomalies suspected initially at an 18-week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n three-dimensional (3D) ultrasound we found the fetus had bilateral genu recurvatum. Further 3D examination at 36 weeks confirmed the lower limb anomaly and revealed facial anomalies that led to the diagnosis of Larsen syndrome. An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was performed at 38 weeks' gestation to minimize neurological sequela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performed postnatally and showed pachygyria, colpocephaly and 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 In this case, 3D ultrasound facilitated the prenatal diagnosis of Larsen syndrome. A careful prenatal investigation for other associated anomalies such as those of the cardiovascular or neurological systems is warranted with this diagnosis. These associated lesions are likely to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prognosis than the classic symptoms of Larsen syndrome and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delivery and postnatal management of an affected fe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