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3篇
  免费   459篇
  国内免费   298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66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283篇
口腔科学   131篇
临床医学   636篇
内科学   488篇
皮肤病学   93篇
神经病学   231篇
特种医学   213篇
外科学   429篇
综合类   1530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660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668篇
  7篇
中国医学   423篇
肿瘤学   17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518篇
  2011年   520篇
  2010年   435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466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SARS暴发流行期间,疫区内医院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人群分布及致病原因不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不详、病情进展快、无特效治疗和收治条件有限等困难,通过健全疫情应急处理机制、启动卫生战备预案,按照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严格管理、科学治疗,取得了无院内交叉感染和无输入性病例发生的成绩,成功探索并实践了突发性传染病的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52.
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针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治疗DPN患者68例,检测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流变等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显效43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6%;神经传导速度提高,胰岛素、C肽、吗啡肽水平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液黏稠度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DPN疗效确切,其神经传导速度的提高可能与其血浆吗啡肽水平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CD44Ⅴ6和P27kip1基因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NSCLC组织、20例正常支气管黏膜中CD44Ⅴ6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Ⅴ6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1%,而在正常支气管黏膜中无阳性表达。CD44Ⅴ6的表达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1)。P27kip1在正常支气管黏膜和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27kip1的表达缺失与NSCLC的分化程度、TNM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CD44Ⅴ6和P27kip1基因蛋白在NSCLC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均发挥作用,可作为判断NSCLC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4.
目的通过直接测量所选定的足负重正位X线片上内侧楔骨远端倾斜的相关角度,研究其与拇外翻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影像科拍摄的足负重正位片,测量所有样本HVA并根据其大小将所有样本分为正常组、轻中度拇外翻组和重度拇外翻组,再测量每个样本的IMA、MAA、MCA、DMCA等,最后对2组的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679例足负重正位片,左足330例(49%)、右足349例(51%),男足262例(39%),女足417例(61%);总患者数为538例,其中男性222例(41%),女性316例(59%);患者平均年龄38(18~82)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28(18~73)岁、女性平均年龄42(18~82)岁。轻中度拇外翻组和重度拇外翻组中IMA、MAA、MCA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重度拇外翻组IMA和MCA均大于轻中度拇外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DMCA在轻中度拇外翻组和重度拇外翻组中均与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侧楔骨远端关节...  相似文献   
55.
目的:用两种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不饱和酸单酯经自由基共聚包被纳米Fe3O4磁芯制备磁性微球,考察其功能化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结合作用。方法:水解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磁芯;用PEG-350单甲醚丙烯酸酯和PEG-1540单顺丁烯酸单酯为单体,在正庚烷-水组成的油包水体系自由基共聚制备磁性微球;将微球表面来自PEG-1540的羟基经甲磺酸酯活化、连接乙二胺后再用活化生物素修饰。透射电镜观察其外貌;测定与碱性磷酸酶标记链亲和素(Streptavidin labeled by alkaline phosphate,AP-SAV)的特异性结合、与4-硝基-1-萘酚苯甲酸酯等的非特异性结合。结果:所得Fe3O4粒径60 nm左右,生物素修饰后粒径接近200 nm。此磁性微球可从混合蛋白中选择性分离碱性磷酸酶酶标记的链亲和素,结合容量约51 ng蛋白/g磁性微球;4-硝基-1-萘酚苯甲酸酯在浓度很低时同此磁性微球的结合低于检测限,在浓度高达64 ?滋mol/L时仍无显著结合。结论:用两种PEG不饱和酸酯共聚包被Fe3O4可制备表面亲水磁性微球,功能化后有特异相互作用且非特异性作用很弱,但还需提高此磁性微球功能化后的特异性结合容量。  相似文献   
56.
<正>1906年,Crile等人针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提出了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这一术式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RND损伤了副神经和颈部的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常导致患者斜方肌瘫痪萎缩,出现翼状肩胛、垂肩、肩周疼痛麻木、手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g1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给大鼠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g1 20mg/kg,每日2次,连续5d;然后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大鼠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3h、24h、48h、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NSE的表达;并与对照组(生理盐水)和假手术组比较.结果 人参皂甙Rg1组大鼠脑缺血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脑缺血后3h NSE表达即明显降低;人参皂甙Rg1组各时间点NSE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人参皂甙Rg1可使缺血脑组织的NSE表达上调,这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利用三维扫描仪(3DSS)辅助建立下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利用3DSS扫描正常第一磨牙获取所需的三维表层点云图像,再利用Solid Works软件对其进行实体化操作,获得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在ALGOR软件中进行模型单元划分。结果:建立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的下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总节点数为209636个,四面体单元数为215238个。结论:利用3DSS、Solid Works、ALGOR辅助建模,大大提高了建模的精度、速度,为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简便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湖北恩施地区产红花五味子茎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RP-18等层析柱分离手段以及半制备和制备高效液相,运用2D-NMR,HR-ESI-MS以及圆二色谱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红花五味子中分离鉴定出4个新的联苯环辛二烯类木脂素并命名为schirubrisinsA-D(1-4),另外还有14个已知化合物。结论:化合物1-4是新的联苯环辛二烯类木脂素。  相似文献   
60.
不同刺激方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电针疗法、经皮电刺激疗法、穴位按摩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经皮电刺激组、穴位按摩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取穴相同,均为肩前、侠白、肩髃、臂臑、肩(醪)、臑会、小海、后溪,分别予以电针疗法(疏密波,通电30 min)、经皮电刺激疗法(疏密波,通电30 min)以及穴位按摩配合肩关节松动手法.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改善程度.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肩关节活动程度均明显改善(均P<0.001),且穴位按摩组较电针组与经皮电刺激组改善程度更显著(均P<0.05).穴位按摩组镇痛愈显率为61.5%(24/39),优于电针组的42.9%(15/35)及经皮电刺激组的44.4%(16/36,均P<0.05).穴位按摩组肩关节功能活动愈显率为61.5%(24/39),优于电针组的48.6%(17/35)及经皮电刺激组的44.4%(16/36,均P<0.05).结论:穴位按摩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可有效镇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且疗效优于电针疗法和经皮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