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07篇 |
免费 | 610篇 |
国内免费 | 31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4篇 |
儿科学 | 219篇 |
妇产科学 | 57篇 |
基础医学 | 364篇 |
口腔科学 | 127篇 |
临床医学 | 786篇 |
内科学 | 751篇 |
皮肤病学 | 63篇 |
神经病学 | 109篇 |
特种医学 | 273篇 |
外科学 | 542篇 |
综合类 | 1756篇 |
预防医学 | 694篇 |
眼科学 | 97篇 |
药学 | 707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541篇 |
肿瘤学 | 2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79篇 |
2021年 | 249篇 |
2020年 | 207篇 |
2019年 | 127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190篇 |
2016年 | 155篇 |
2015年 | 271篇 |
2014年 | 318篇 |
2013年 | 387篇 |
2012年 | 598篇 |
2011年 | 627篇 |
2010年 | 645篇 |
2009年 | 555篇 |
2008年 | 546篇 |
2007年 | 511篇 |
2006年 | 391篇 |
2005年 | 332篇 |
2004年 | 249篇 |
2003年 | 183篇 |
2002年 | 131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目的 探讨采用伽玛刀进行低分割、高剂量的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治疗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的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22例患者,均采用Hyper SGSI型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进行FSRT治疗,1例进行常规分割,单次剂量2Gy;21例行低分割、高剂量的FSRT治疗,单次剂量3~5Gy靶区累积剂量为36~40Gy。治疗后6个月随访1次,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视力保全率及肿瘤控制情况。 结果 截止于末次随访,全组患者的视力控制率为77.3%(17/22),其中视力改善4例,稳定13例,下降3例,失明2例。视力控制率随时间变化略有下降,1年视力控制率为95.0%(19/20),2年视力控制率为75.0%(9/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控制率为100.0%,最大径缩小>50%的8例(36.4%),缩小25%~50%的11例(50.0%),缩小<10%~25%的3例(13.6%)。突眼症状改善率为100.0%,治疗前突眼度为(17.3±2.7)mm,治疗后突眼度为(14.9±1.5)mm(P<0.05)。有10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反应,对症治疗可恢复。 结论 采用低分割、高剂量的FSRT治疗原发视神经鞘脑膜瘤的疗效确切,但视力改善不明显,对于确切分割模式及剂量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围术期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体外循环下CABG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丙泊酚组(P组)、依托咪酯组(E组)和七氟烷组(S组)。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切皮时、体外循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术后6 、24 、48 、72 h(T0~7)记录患者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并于T0、T4~7时取血测定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结果:3组患者在T5和T6时点SOD、CAT和GSH-Px活性均低于术前(P<0.05)。S组在T7 时点SOD和GSH-Px活性依然低于术前(P<0.05)。E组和S组的SOD、CAT和GSH-Px活性在术后均不同程度低于P组(P<0.05)。与E组相比,S组SOD、 CAT和GSH-Px活性在术后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结论:与七氟烷和依托咪酯相比较,丙泊酚能更好地对抗体外循CABG术围术期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4.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需要结合临床及神经影像学共同诊断。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甚明确,高血压和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是公认的危险因素。但对于儿童来说,其本身的基础疾病可能对此症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PRES的临床表现与病变位置有关,头颅磁共振成像是首选的检查。其治疗的关键是迅速诊断,如诊治不及时,部分患者将发生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而遗留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35.
【摘要】目的 建立简单、高效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分离培养方法。方法 取出生2天的SD大鼠大脑皮层,分离消化皮层细胞为单细胞悬液,采用A2B5免疫磁珠提纯OPCs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并在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检测OPCs特异性标志A2B5和O4;培养7天后换为OPCs分化培养基诱导OPCs分化,分化培养7天后,免疫荧光法检测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骨髓碱性蛋白(MBP)。结果 培养过程中观察发现,95%以上的细胞具有双极或三级突起的典型形态,免疫荧光显示纯化培养的OPCs 95%以上表达A2B5和O4;分化培养后95%以上的细胞为MBP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结论 采用磁珠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OPCs,并且细胞具有分化为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36.
结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移动医护信息化建设实践,介绍移动查房系统软件架构、网络架构、具体功能及应用优势,指出该系统可实现患者临床信息实时更新和共享,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临床决策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7.
以脊柱病变为主的骨髓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瘤的诊断,以免误诊、漏诊或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方法:本组患43例,临床表现有颈肩、胸腰背痛,表现为双下肢不全瘫有15例。全部病例进行了X线摄片及MRI检查,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26例。结果:经皮穿刺活检19例发现浆细胞明显增多,有异型性。骨髓检查40例,其中有18例发现浆细胞达10%以上并有形态异常,11例浆细胞达5%以上。MRI检查41例发现信号异常,18例椎体有楔形变。结论;MRI检查可早期发现骨髓瘤,并有助于骨质疏松症、脊柱结核及成骨性肿瘤鉴别。骨髓检查可明确诊断,经皮穿刺活检,尤其对单发骨髓瘤的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8.
从1997年8月以来,笔者在临床上应用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回顾性总结近20年来颧弓缩窄和下颌角截骨技术的演变及改进,通过比较各种手术方法,探索一套相对安全、有效、易操作的面部轮廓整形技术.方法 自1988年5月至2008年11月,对585例患者行颧弓缩窄术和下颌角截骨术.2002年之前采用文献报道的多种方法对颧弓及下颌角行截骨整形;2002年之后改进了截骨方法,采用楔形截颧骨法及斜形全厚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法行面部轮廓整形.口内切口的颧骨复合体楔形截骨联合耳前颧弓不完全骨折截骨后,可将颧弓向内、向前移位,以达到缩窄中面部的目的 ;采用口内入路的下颌角和下颌下缘的斜彤全厚截骨,于下颌角截骨时,保持去除下颌角和下颌下缘的外板大于内板,以使术后面中下部轮廓较完美.并总结各类方法的手术指征、主要并发症等,比较改进后的楔形截颧骨法及斜形全厚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法较之常规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口内切口入路在颧骨和下颌角整形中有明显的优势.楔形截颧骨法较常规的更有效、可靠.同时,接受斜形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整形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 楔形截颧骨法及斜形全厚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手术是相对安全、有效且易掌握的改良的面部轮廓整形术式. 相似文献
40.
目的:依据颅眶创伤畸形诊断分类选择相应术式予以整复,并通过规范化治疗改善整复疗效。方法:81例创伤性颅眶畸形均经三维cT确诊为颅-眶-颧颌骨折和畸形。将其分为适合于选择手术术式的四类:①颅骨缺损;②眶壁爆裂骨折;③普通眶周骨折;④复杂眶周骨折。结果:①颅骨缺损12例(14.8%),采用自体肋骨或颅骨板移植获得良效;②眶壁爆裂骨折16例(19.7%),手术还纳眶内容、封闭疝孔、恢复眶腔容积和眼球位置;③普通眶周骨折21例(25.8%):以骨缺损形态体积相同的骨组织修复,无骨质缺损者则截骨,使骨折段复位固定;④复杂眶周骨折32例(39.5%):截断错位愈合的骨折线将眶-颧-颌复合体复位;眶粉碎者,应用CAD/CAM快速成型技术预制人工骨眶,手术效果良好。本组所有病例未出现植骨坏死、外露、畸形复发、眶内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颅骨缺损的整复仍以自体骨移植、钛网修复效果较好。眶爆裂骨折晚期畸形以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矫正复视、眼球复位为主。普通眶周骨折:采取截骨、植骨或生物材料植入修复的手术方案。复杂眶周骨折晚期畸形最有效的方法是截断错位愈合的骨折段,复位颅面骨结构形态。典型的Le Fort型骨折,宜采用Le FortⅠ~Ⅲ型截骨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