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2篇
  免费   613篇
  国内免费   318篇
耳鼻咽喉   63篇
儿科学   198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345篇
口腔科学   125篇
临床医学   774篇
内科学   661篇
皮肤病学   61篇
神经病学   98篇
特种医学   272篇
外科学   474篇
综合类   1760篇
预防医学   688篇
眼科学   88篇
药学   697篇
  15篇
中国医学   541篇
肿瘤学   27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589篇
  2011年   602篇
  2010年   637篇
  2009年   542篇
  2008年   532篇
  2007年   480篇
  2006年   367篇
  2005年   310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许多含伯胺、仲胺和叔胺的的化学物质与葡糖醛酸结合能形成N-葡糖醛酸代谢物.大约30余种UDP-葡糖醛酸转移酶已经被纯化,或克隆与表达,其中一些可以催化伯胺和叔胺的N-葡醛酸结合反应.UGT1的基因突变,致使一些物种不能形成季铵葡醛酸结合物.研究UGT同工酶对致癌芳杂环胺的代谢产物的催化活性,对于了解这些化合物的致癌危险性具有很大的意义.致癌的芳杂环胺通过代谢成为N-羟化物后,产生基因毒性,UDP-葡糖醛酸转移酶和母体胺结合或与N-羟化代谢物结合形成N-羟化胺类的N-葡醛酸苷,使之代谢失活,或产生稳定的结合物后转移到靶相组织(膀胱),进一步变成有活性的代谢物.  相似文献   
42.
天眩清治疗眩晕、耳鸣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天眩清注射液对周围性眩晕、神经性耳鸣的治疗效果。方法 眩晕患者120例,耳鸣患者80例,各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按观察项目、评定标准进行系列临床观察。结果 两实验组病例中,眩晕者总有效率93.3%,耳鸣者总有效率77.5%。结论 天眩清注射液对周围性眩晕、神经性耳鸣有显著疗效,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剂。  相似文献   
43.
黄连花中两个新的三萜皂苷黄连花中两个新的三萜皂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黄连花(Lysimachia davurica Ledeb.)全草的三萜皂苷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通过大孔树脂纯化,硅胶和反相硅胶色谱分离正丁醇萃取物物中的三萜皂苷;利用多种波谱技术并结合酸水解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2个三萜皂苷,其结构分别为3β,16α,29-三羟基-13,28-环氧-齐墩果烷-3-O-β-D-吡喃葡糖基-(1→2)-β-D-吡喃葡糖酸甲酯苷(I),3β,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3-O-{β-D-吡喃葡糖基(1→2)-β-D-吡喃葡糖醛酸}-28-O-β-D-吡喃葡糖苷(II)。结论化合物I和II为新的三萜皂苷,分别命名为黄连花皂苷D和J。  相似文献   
44.
三维适形低分割放射治疗110例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低分割放射治疗(3D-CHRT)的疗效和有关影响因素.[方法]110例因内科或外科原因不能手术或患者不同意手术非小细胞肺癌,采用美国Varian 6MeV直线加速器,美国Renderplan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单次剂量5Gy~10Gy(中位剂量6Gy),总剂量30Gy~48Gy(中位剂量40Gy).[结果]获CR 62例,PR 38例,NC 7例和PD 3例,总有效率为89.1%,1年生存率74.5%,严重并发症为大咳血(3例).[结论]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是NSCLC的有效治疗方法.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期别、病理类型和肿瘤大小.Ⅰ、Ⅱ期的鳞癌,肿瘤长径小者疗效较好;单次大剂量照射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颈胸交界区食管癌放射治疗中不同射野与楔形板应用的技术。方法:采用美国CMS公司XiO V4.1.1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比较颈胸交界区食管癌在不同治疗计划中等剂量曲线、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及其他评价指标的优劣。结果:采用先前后对穿照射(适形野或马褂野)及后程两前斜野加楔形板治疗技术的剂量分布较仅应用两前斜野加楔形板治疗技术等剂量曲线分布均匀,肺受量减小。运用马褂野较用适形野的照射方式剂量分布更加均匀且满足锁骨上淋巴结区预防照射要求;楔形板常规应用技术(仅厚端相对避免内野高剂量)的靶区剂量分布较其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应用技术均匀性明显不足。结论:放射治疗技术和楔形板在颈胸交界区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应做到个体化,对锁骨上淋巴结区需预防照射的患者,应采用先前后对穿照射(适形野或马褂野)加后程两前斜野及楔形板治疗技术,对锁骨上淋巴结区不需预防照射的患者,则可以用前两斜野加楔形板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通过延迟与早期手术修补食管穿孔的疗效比较,探讨延迟手术修补食管穿孔的意义。方法46例经开胸行食管修补手术的食管穷孔患者按发病至手术时阁分为三组:A组(〈6h)10例,B组(6~24h)15例,C组(〉24h)21例。比较术后食管漏和术后脓毒血症发生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日。结果术后食管漏发病率A组与B组差异无显著孝义(X^2=1.41,P〉0.05).A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意义(X^2=7.27,P〈0.01),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意义(X^2=4.31,P〈0.05);平均住院日A组与B组、C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脓毒血症和病死率A组与B组、C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延迟手术与早期手术修补食管穿孔相比,术后食管精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日增加,但不增加术后脓毒血症发生率及瘸死率,远期生活质量良好;用大网膜作为自体组织加固食管修补部位可减少食管漏发生。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中药补肾固精方结合激素对BXSB狼疮小鼠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与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机制.方法:BXSB小鼠随机分为4组.检测尿蛋白定量及MMP-2、TIMP-2、Col-Ⅳ的阳性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固精方组尿蛋白定量显著减少,Col-Ⅳ表达显著降低;结合组MMP-2,TIMP-2,Col-Ⅳ均有显著差异.与其他两治疗组相比,结合组显著降低TIMP-2、Col-Ⅳ的阳性表达,促进MMP-2的表达.结论:补肾固精方可以降低尿蛋白定量和Col-Ⅳ在肾组织中的沉积.其与激素协同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肾组织中MMP-2/TIMP-2的表达,抑制Col-Ⅳ的聚集,延缓肾脏病变,从而达到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8.
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筛查国人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的突变,并探讨其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关系。方法: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组(48例)和正常甘油三酯对照组(121例)的各扩增片段进行分析,电泳图谱异常者进行PCR产物测序。对于频率较高的多态性位点,引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利用PCR-RFLP进行鉴定。结果:在高甘油三酯血症人群中,检出2例内含子3受位剪接点上游6bp的C→T转换的突变杂合子,1例外显子5Pm^207→Leu突变杂合子,在全部样品中检出1例Ser^447→stop突变纯合子,50例Ser^447→stop杂合子。结论:天津地区人群中存在着LPL基因突变,除Ser^447→stop外,内含子3和外显子5的突变多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遗传易感因子。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免疫-PCR方法检测不同病程、临床诊断为HFRS的患者血中抗HFRS-IgM抗体,同时与ELISA和IFAT二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免疫-PCR检测96份HFRS患者血清中抗HFRS-IgM抗体的阳性率为76%,对51份发热期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62.7%。而ELISA法和IFAT法对同批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3%和39.2%,及49%和31.4%。20份甲型肝炎阳性血清、30份正常人血清及20份HFRS-IgM阴性并掺入类风湿因子阳性的血清,免疫-PCR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免疫-PCR检测抗HFRS-IgM抗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作为HFRS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0.
饮水与上消化道癌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饮水类型与上消化道癌症(肝癌、胃癌、食管癌)发病危险度的关系。方法 在江苏省泰兴市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肝癌、胃癌、食管癌病例各204、206、218例,对照415例。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及95%可信区间。结果 所有饮水类型中,浅井水和河水所占比例最高,平均饮用年限最长。饮河水史与胃癌、食管癌上升的危险度有关,而饮浅井水显示与胃癌下降的危险度有关,均呈明显剂量一效应关系;将只有自来水饮用史而无河水饮用史的人群作为参照组进行比较,河水饮用在3种癌症中呈现不同程度的剂量效应关系;当饮用年限大于37年时,肝癌、胃癌、食管癌调整的危险度分别上升到3.37(95%可信区间:1.36~8.39),5.41(95%可信区间:2.24~13.11),5.93(95%可信区间:2.35~14.93)。此外,肝癌危险度随个体饮生水频率的增高而上升,剂量-效应关系显著,经常饮用肝癌危险度上升到3.4。结论 河水暴露可能与当地胃癌、食管癌的高发有关,饮生水可能增高个体患肝癌的危险度,自来水则对3种癌症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