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40篇 |
免费 | 710篇 |
国内免费 | 30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3篇 |
儿科学 | 165篇 |
妇产科学 | 26篇 |
基础医学 | 368篇 |
口腔科学 | 115篇 |
临床医学 | 826篇 |
内科学 | 628篇 |
皮肤病学 | 92篇 |
神经病学 | 113篇 |
特种医学 | 157篇 |
外科学 | 568篇 |
综合类 | 1967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855篇 |
眼科学 | 92篇 |
药学 | 1043篇 |
14篇 | |
中国医学 | 750篇 |
肿瘤学 | 3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214篇 |
2021年 | 268篇 |
2020年 | 258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116篇 |
2017年 | 199篇 |
2016年 | 141篇 |
2015年 | 302篇 |
2014年 | 366篇 |
2013年 | 512篇 |
2012年 | 759篇 |
2011年 | 710篇 |
2010年 | 629篇 |
2009年 | 607篇 |
2008年 | 550篇 |
2007年 | 498篇 |
2006年 | 455篇 |
2005年 | 388篇 |
2004年 | 252篇 |
2003年 | 168篇 |
2002年 | 124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96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观察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弥散变化,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首次发病、单侧纹状体梗死、非纹状体梗死、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患者各20例分别作试验组和临床对照组,募集健康志愿者20名作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均进行1次弥散张量成像(DTI),试验组与临床对照组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Barthol指数(BI)的评分,评估患者脑梗死的预后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对部分有类似帕金森病症状的患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结果 DTI的参数分析显示:分别与临床对照及健康对照比较,试验组梗死灶同侧黑质的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on,MD)值分别升高30.86%(t=40.07,P=0.000)及31.42%(t=42.64,P=0.000),临床对照组梗死灶同侧黑质的MD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没有帕金森病样症状的患者比较,试验组患者中4例出现帕金森病样症状患者梗死灶同侧黑质的MD值升高22%(t=18.03,P=0.01),同时患侧黑质的MD值的上升与其帕金森病样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97,P=0.03).结论 纹状体梗死可以导致同侧黑质的继发性损害,而且这种继发性损害可能是部分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探讨腹腔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对巴马小型猪糖尿病胰腺病理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糖尿病相关研究提供安全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巴马小型猪12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糖尿病模型组(n=6)。糖尿病模型组腹腔注射STZ,第一次腹腔注射STZ 75 mg/kg,1周后第二次腹腔注射STZ 150 mg/kg,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钠溶液,动态监测2组小型猪空腹血糖;实验结束后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及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胰岛β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①糖尿病模型组所有小型猪均造模成功,成模后均表现多尿、多饮、多食及体质量减轻“三多一少”的症状;②自链脲佐菌素给药后13 d开始,糖尿病模型组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并稳定在(7.6~17.1)mmol/L水平;③造模成功1周后,糖尿病模型组OGTT各时点血糖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RT各时点胰岛素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④糖尿病模型组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胰岛细胞团及胰岛β细胞数目明显减少;⑤胰岛β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糖尿病模型组胰岛中胰岛素染色阳性面积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0.68±2.78)% vs (43.63±2.83)%, P<0.01]。结论 采用腹腔多次注射STZ可成功构建巴马小型猪1型糖尿病(T1DM)模型,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模率高、安全性强,是比较理想的制备小型猪T1DM模型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与双导管超声碎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我院泌尿外科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136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碎石取石方式不同分为钬激光碎石组(A组66例)和双导管超声碎石组(B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感染发生率、Ⅰ期清石率的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85.36±21.52)皂蚤灶,术中出血量为(154.18±33.25)皂蕴,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3.64豫,Ⅰ期清石率为90.91豫;月组手术时间为(76.15±20.36)皂蚤灶,术中出血量为(85.66±27.68)皂蕴,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86%,Ⅰ期清石率为92.86%。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Ⅰ期清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0.05)。结论经皮肾镜双导管超声碎石术治疗肾结石手术时间短,术后感染、出血并发症少,疗效及安全性优于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目的:寻找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理想修复方法。方法:对97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根据缺损部位、性质、范围,分别采用鼻唇沟皮瓣(6例),邻位滑行皮瓣(13例),Abbe瓣(4例),胸大肌肌皮瓣(17例),颈阔肌肌皮瓣(14例),下斜方肌肌皮瓣(4例),前臂皮瓣(13例),额瓣(6例),颞肌筋膜瓣修复(6例),舌瓣(11例),腓骨肌皮瓣(3例),观察修复效果。结果:97例区域组织瓣中,胸大肌肌皮瓣坏死1例,下斜方肌肌皮瓣尖端坏死1例,另1例胸大肌皮瓣术后放疗后坏死(术后4月),其余皮瓣存活,外形基本满意。所有患者均能进食,97%能正常饮食(食饭),其余可流质饮食。舌、腭、咽、口底肿物T3以上,术后语音轻度影响。结论:采用以上多种区域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建议应尽可能采用邻近带蒂皮瓣;对于较大缺损修复主要是修复组织缺损,采用不同组织修复缺损,对进食、语音影响似区别不大,日后尚需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9.
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10月,选取门诊就诊的黄褐斑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接受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对照组:仅接受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每次治疗后都辅以维C导入及胶原蛋白修复面膜外敷,每2周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每日2次,每次250mg,连服半年。1个疗程结束即评判疗效,治疗期间及1个疗程结束后3个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优于单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且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 1年10月~2012年4月因OVCF就诊而又同时接受了胸腰椎MRI、SPECT及SPECT-CT检查的20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12例,男8例,年龄60~80岁,平均73.5岁,平均病程21d.根据MRI表现确定最终诊断,MRI上出现骨髓水肿像的椎体定义为新鲜骨折椎体,椎体形态有压缩改变但MRI信号无异常者定义为陈旧骨折.由2位核医学医师分别评估SPECT及SPECT-CT检查,记录出现核素浓集的椎体,并给出疾病诊断意见.采用Kappa检验对比MRI与SPECT-CT判断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的一致性以及定性诊断能力.参考MRI发现,采用卡方检验分析SPECT与SPECT-CT定位病椎能力的异同.结果:根据MRI或SPECT-CT,20例患者均确诊为新鲜OVCF,其中MRI发现32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SPECT-CT发现34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根据SPECT诊断新鲜OVCF 12例,疑似新鲜OVCF但难以与肿瘤、感染相鉴别8例,共发现34个椎体存在核素浓集.MRI发现新鲜OVCF 32个椎体、陈旧OVCF 10个椎体,SPECT-CT发现新鲜OVCF 34个椎体、陈旧OVCF 8个椎体,两者之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0577,P<0.05).在对病椎定位的准确性上,以MRI定位的病椎节段为参考,SPECT与MRI定位相同24个椎体,SPECT-CT与MRI定位相同30个椎体,SPECT-CT定位准确性优于SPECT(P<0.05).SPECT-CT检查还发现了MRI未能显示的骨骼病损,其中骶尾椎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骶髂关节炎1例,胸锁关节良性病变1例.结论:SPECT-CT在OVCF的定位、定性诊断上与MRI的价值相似,其准确定位病椎的性能优于传统SPECT检查;SPECT-CT还可以发现一些MRI未能显示的合并骨骼病损.SPECT-CT是患者不能接受MRI时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