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38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21篇 |
外科学 | 18篇 |
综合类 | 8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9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目的:分析非亲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幼儿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的可行性。方法:患儿,男,3岁,于2005-07-18为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入本院血液科骨髓移植病房,入院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5b。经抗肿瘤药物治疗病情获得完全缓解。患儿首先接受清髓性预处理,然后接受同性别非亲缘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①移植预处理包括马利兰、阿糖胞苷和环磷酰胺。移植前依次用药为马利兰3.2mg/(kg·d)×4d,口服,于移植前6,7,8,9d给药;阿糖胞苷3.2g/(m2·d)×2d,于移植前4,5d给药;环磷酰胺54mg/(kg·d),于移植前2,3d给药。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用药包括环孢菌素A和氨甲蝶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吗替麦考酚酯。供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d后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受者间HLA全相合,患者血型A,供者血型B,主次要均不合。结果:①患儿移植后早期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1和血小板>50×109L-1的天数分别是12d和11d。②移植后1个月经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证明为供者型完全植入,移植后3个月查骨髓象正常。③移植后3,6个月定期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查表明除CD19 ,CD4 细胞未恢复外,自然杀伤细胞在移植后3个月恢复正常,T淋巴细胞CD3 与CD8 、体液免疫球蛋白在移植后6个月中均获得重建。④整个移植过程顺利,未出现明显感染和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96d时出现Ⅰ度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经加用激素治疗,皮疹消失。移植术后已随访观察12个月,患儿正常生活。结论:如果患儿有HLA完全相合的供者,非亲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高危白血病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对国内独生子女家庭拓宽供者来源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多联袋无菌制备脐带血间质干细胞的方法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人脐带血间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实验于2005-04/12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和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实验方法:①无菌条件下将脐带血液采集到无菌采血袋内,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抽查62份样本,单份采集量80~160mL,计数有核细胞。②以1:1体积比将Ficoll-Hypaque混合溶液加入四联袋主袋内,将四联袋与脐带血收集袋相连,再将样本血液沿袋壁缓慢加入四联袋主袋内的液面上。离心后将四联袋主袋放在分浆夹上,袋内液体自上而下分为血浆血小板层、单个核细胞层、淋巴细胞分离液层、多核细胞层、红细胞层5层。将血浆血小板层上2/3液体挤压入四联袋一空袋内,将剩余的血浆血小板层、单个核细胞层、淋巴细胞分离液层上部挤压入四联袋另一空袋内,即为富含有核细胞液体。③随机选择本院2005-04/12收治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0例。男9例,女1例,35~75岁,病程3个月~7年。诊断均由CT、MRI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将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输注入患者体内,每次输注1份,每例患者平均输注6份,每份间隔时间平均4d。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分数越低,神经功能状态越好;采用Fugl-Meyer评估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分数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数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结果:①分离的62份脐血间质干细胞,每份含有有核细胞(3.62±2.39)×109,红细胞残余量为(1.64±1.25)×109,CD34 细胞的比率为(2.31±0.93)%,CD133 的比率为(1.36±1.23)%。培养7d后贴壁细胞为(3.27±1.85)×107,CD133 比率为(8.21±2.46)%。②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相比,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前:25.40±6.09,31.90±21.85,36.20±19.41;治疗后:1.90±5.09,80.9±25.00,81.10±15.93,P<0.01)。未发现免疫排斥及不良反应。结论:①利用多联袋无菌制备脐血间质干细胞分离效果良好,分离过程在密闭系统进行,单个核细胞和间质干细胞能满足临床需要,适合患者静脉输注和局部直接应用,方法简便安全可靠。②经静脉输注后,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遗症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构建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区CAG重复序列缺失的突变重组体,观察CAG重复序列的有,无对雄激素受体转录及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5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按照重叠延伸反应的原理扩增CAG重复序列两端的基因片段,再将两片段混合,在加入一个引物的情况下进行8个PCR循环以有效完成重叠延伸,然后再加入另一引物进行22个循环,完成目的片段指数扩增,将目的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AR-IRES2-EGFP,转染HEK293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EK293细胞雄激素受体蛋白。结果:构建的CAG重复序列缺失的突变重组体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转染真核细胞可检测到雄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结论:重叠延伸PCR是进行体外基因拼接、体外缺失突变的简单、快速的基因重组技术;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区CAG重复序列缺失的突变重组体的成功构建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5.
66.
单鼻孔直入经筛骨垂直板后段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推广单鼻孔直入经筛骨垂直板后段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经验,探讨该术式的优越性。方法 2001年10月以来对43例垂体腺瘤采用单鼻孔直入经筛骨垂直板后段经蝶入路手术。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平均住院时间1周。随访3~25个月。MR复查示肿瘤全切除32例,近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2例。有内分泌症状的37例中.10例恢复正常,15例改善,12例同术前。结论 单鼻孔直入经筛骨垂直板后段经蝶手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鼻腔的自然间隙,入路直接.手术时间短.创伤轻微.并发症较少.是目前最为理想的经蝶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早卵泡期降调节联合尿促性腺激素(HMG)方案用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不孕患者超促排卵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行体外受精(IVF)或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治疗的109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的新鲜周期。根据促排方案分为早卵泡期降调节组(A)、微刺激组(B)和短方案组(C)。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结局。结果:B组患者促性腺激素用量低于A、C组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A组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显著低于B、C组,C组患者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A、B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获卵数、卵子成熟率、受精率和移植胚胎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3.33%vs32.35%vs36.00%,P>0.05)。B组周期取消率(34.62%)高于A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与C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孕早期流产率(33.33%)高于A组(12.50%)和B组(1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3)。结论:对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不孕患者采用GnRH-a卵泡期长方案联合HMG促排卵,可获得与微刺激和短方案相同的临床妊娠率,且周期取消率和妊娠早期自然流产率降低。 相似文献
69.
迷迭香酸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迷迭香酸是丹参水溶性成分之一。大鼠体内实验(iv)表明,它能抑制静脉血栓形成。阻抑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当剂量为50及100 mg/kg时,血栓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41.9和54.8%(P<0.vv05)。当剂量为100及150mg/kg时,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30.4%(P<0.05)和46.4%(P<0.01),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说明,迷迭香酸有温和的抗血栓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抗血小板聚集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