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50篇 |
免费 | 847篇 |
国内免费 | 45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3篇 |
儿科学 | 205篇 |
妇产科学 | 35篇 |
基础医学 | 584篇 |
口腔科学 | 197篇 |
临床医学 | 977篇 |
内科学 | 761篇 |
皮肤病学 | 94篇 |
神经病学 | 188篇 |
特种医学 | 378篇 |
外科学 | 869篇 |
综合类 | 2408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058篇 |
眼科学 | 114篇 |
药学 | 1012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942篇 |
肿瘤学 | 4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37篇 |
2022年 | 292篇 |
2021年 | 397篇 |
2020年 | 363篇 |
2019年 | 174篇 |
2018年 | 212篇 |
2017年 | 266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379篇 |
2014年 | 443篇 |
2013年 | 544篇 |
2012年 | 881篇 |
2011年 | 820篇 |
2010年 | 756篇 |
2009年 | 721篇 |
2008年 | 658篇 |
2007年 | 652篇 |
2006年 | 504篇 |
2005年 | 421篇 |
2004年 | 319篇 |
2003年 | 252篇 |
2002年 | 206篇 |
2001年 | 182篇 |
2000年 | 156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骨水泥定向注射技术在椎体成型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于邯郸市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骨四科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共116例(126个椎体),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椎体成形术,观察组将骨水泥定向注射技术应用于椎体成形术中.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治疗后30个月对患者进行VAS评分.根据X线检查及CT检查,观察伤椎复位情况及椎体内骨水泥充盈、渗漏情况.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及伤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第3天、治疗后30个月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5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评分为(84±9.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定向注射技术既能够保证术后的止痛效果,还降低了术中发生骨水泥外渗发生的概率,同时降低了骨水泥注射的有效量.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 探讨糖尿病骨质疏松血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骨钙素(OCN)、I型胶原C-末端肽(CTX)的代谢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STZ组和US组三组,分别检测血清、尿液和骨中骨代谢的生物标志物的不同变化。结果 熊果酸衍生物(ursolic acid derivatives,UAD)可明显提高糖尿病小鼠骨钙含量、骨密度,促进FGF-23和OCN表达升高,降低PTH和CTX表达。结论 熊果酸衍生物通过促进新骨形成、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来改善STZ诱导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4.
腺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直肠癌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 用重组腺病毒介导外源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转移到人直肠癌细胞系HR-8348,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存活率测定(MTT法),检测、分析CD和HSV-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结果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CD和HSV-tk自杀基因可在HR-8348细胞高效表达。用腺病毒穿梭质粒pAdCMV-Linkl(CD tk)、Linkl(-)、pAdCMV-Linkl(CD)、pAdCMV-Kinkl(tk)重组腺病毒感染HR-8348细胞,不加5-氟胞嘧啶(5-FC)、环氧鸟苷(GCV),各组肿瘤细胞的集落形成和存活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应用5-FC、GCV后,pAdCMV-Linkl(CD tk)转染组细胞集落形成和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AdCMV-Link(-)转染组(P<0.01),也低于pAdCMV-Linkl(CD)、pAdCMV-Linkl(tk)转染组(P<0.05)。CD和5-FC、HSV-tk和GCV系统联合使用较单一自杀基因系统对HR-8348直肠癌细胞的集落形成、细胞生长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能力和“旁观者效应”。结论 CD和HSV-tk双自杀基因联合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较单一自杀基因具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5.
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其组织抑制剂-1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突出和非突出椎间盘中是否有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其组织抑制剂-1(TIMP)的表达,了解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方法,测定60例突出椎间盘标本(分为凸出型,脱出型,游离型)和16例非突出椎间盘标本内MMP3和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突出椎间盘中的MMP3比非突出椎间盘的多,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脱出型及游型内的MMP3比突出型的多,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脱出突型及游离型内的MMP3无显著性差异,非突出椎间盘和凸出型椎间盘内TIMP1为阴性,脱出型和游离内TIMP1为阳性,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MP3和TIMP1的不平衡表达也许是椎间盘退变的因素,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差异可能是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96.
肱骨干骨不连固定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不连是肱骨干骨折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因治疗方法不同而异.固定不稳和骨折端分离可能是引起肱骨干骨不连的主要原因.手术是目前治疗肱骨干骨不连的首选方法.常用的固定方法如钢板、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在治疗肱骨干骨不连上何者更具优越性,尚存在争议.钢板固定治疗骨不连愈合率高,肩痛发生率低.髓内钉固定可减少软组织剥离,降低桡神经损伤和感染危险.对初次髓内钉固定失败患者,钢板更有优越性,单纯更换髓内钉治疗几乎没有效果.Ilizarov外固定技术可用于节段性骨缺损、感染、畸形和多次治疗失败的骨不连病例.必须依据个体化原则选择手术方案,尽可能避免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97.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1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7年1月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61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胆管结石行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三镜联合治疗.结果 610例中成功施行589例,成功率为96.6%.住院时间7~28 d,平均13 d.无胆漏、十二指肠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急性胆管炎等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411例随访1~3年,平均13个月,无胆管结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纯胆管结石行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效果较好,无内镜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8.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原位肝移植(OLT)术后HBV再感染的效果,探讨HBV复发高危患者的预防策略。方法对具有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采用双向型的队列研究。试验组:前瞻性研究从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术后长期使用恩替卡韦+肌注型HBIG预防HBV再感染;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术后长期使用拉米夫定+肌注型HBIG。两组患者观察截止~1]2008年3月,对HBVDNA定量水平、乙肝两对半、HBV再感染时间、累积再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38例患者,随访时间(18.5±53)个月,未发现HBV再感染;对照组共116例患者,随访时间(20.2±9.8)个月,其中15例出现了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12.9%,再感染时间为(18.9±8.7)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累积再感染率行Kaplan—Meier法分析提示两组患者累积再感染率曲线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累积再感染率低于对照组(0VS12.93%,P〈0.05)。结论对具有HBV再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恩替卡韦联合HBIG与拉米夫定联合HBIG相比,有效地降低了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 相似文献
99.
Andres AM Thompson J Grant W Botha J Sunderman B Antonson D Langnas A Sudan D 《Transplantation》2008,85(9):1294-1299
BACKGROUND: Feasibility of repeat lengthening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animals, but in humans, none of the three clinical case reports have achieved enteral autonomy after secondary lengthening with serial transverse enteroplasty (STEP). PATIENTS AND METHODS: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approved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 single center series of repeat intestinal lengthening after prior Bianchi lengthening or STEP. Outcome measures examined include patient survival, weaning from parenteral nutrition, and need for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Repeat lengthening with STEP was performed 16 times in 14 patients including 2 adults and 7 male patients after prior Bianchi (n=7) and prior STEP (n=7). Median time after initial lengthening to reSTEP was 12 months (2 months-15 years). Median remnant bowel length before initial lengthening was 35 cm (15-110), before reSTEP was 56.5 cm (27-100) and final length after reSTEP was 90 cm (39-120). Survival is 100% with a median follow-up of 14.5 months (1-65 months). Discontinuation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after reSTEP was achieved in 6 of 14 (43%) patients at a median of 3 months (0.5-13 months) after reSTEP. Intestinal transplant salvage was performed in four patients at 7, 9, 13 months, and 4.6 years, respectively, after reSTEP. All four of those undergoing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have also subsequently discontinued PN. CONCLUSIONS: Repeat lengthening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after either of the available surgical lengthening procedures (Bianchi and STEP). In the stable patient, who is unable to wean from PN, repeat lengthening led to discontinuation of TPN in almost half of these carefully selected patients and does not preclude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