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0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Objective:  A possible contact allergy to herbal teas, in particular those derived from the Asteraceae plant family, was investigated in patients allergic to sesquiterpene lactones (SL).
Method:  Twenty patients with a contact allergy to SL were recalled and patch‐tested with aqueous, ethanol and acetone extracts of 8 different herbal teas based on Asteraceae plants as well as with parthenolide and other SL.
Results:  In 18/20 patients with SL allergy there were positive test reactions to the Asteraceae teas, mainly to those based on German chamomile, dandelion and milfoil. Among the SL, parthenolide was the most frequent co‐reactor.
Conclusion:  Most patients with a contact allergy to SL are allergic to commercial teas derived from the Asteraceae plant family as well.  相似文献   
92.
93.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among women with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SC-US) referred to colposcopy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management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LMIC),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We included 200 women living in MaringaBrazil referred to colposcopy service between August 2012 and March 2013 due to an abnormal cytology from ASC-US until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 HPV was detected and genotyp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e mean age was 36.810.5 years, and women with and without ASC-US had similar mean ages (37.411.5 and 36.49.96 years,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prevalence of ASC-US occurred at 20-24 years (40%). HPV-DNA was positive in 164 (82.0%) women.Of the 57 women with ASC-US, 30 (52.6%) were HPV-DNA-positive and 21 (70%) were high-risk HPV-positive (HR-HPV); the latter was similar to women without ASC-US (76.9%) but with other abnormal cytological findings present. Our data demonstrated that performing tests for HR-HPV can be used for management of women with ASC-US to support the decision of which women should be referred for an immediate or later colposcopy. The same conclusions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LMICs for which HPV testing for primary screening has not been adopted.  相似文献   
94.
95.
李立平  杨海波 《医学争鸣》2005,26(10):F003-F003
1临床资料患者52(男15,女37)例,年龄55~72(平均58)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不同程度的肿胀,日常活动受限,部分有膝关节弹响、绞锁症状.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度轻度受限.X线表现根据Kellgren和Lawrenc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分级[1],Ⅰ级-Ⅱ级为主.  相似文献   
9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口腔颌面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骨再生和修复作用的机制及应用方式,探讨其在口腔颌面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4-01/2006-02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成骨的文章,检索词“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Bone formation,Maxillofacial bone,Bone defect”,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0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骨、颌骨”,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分子结构方面的文章。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成骨作用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颌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Meta分析、个案报道。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86篇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成骨作用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30篇符合要求(其中2篇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分子结构方面的文献,18篇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成骨作用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文献,10篇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颌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资料综合:①国内外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成骨作用的机制为: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血管生成,调节骨组织血供并参与骨的发育形成;作为旁分泌因子参与骨形成代谢;通过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和重建。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外源性应用和内源性应用,外源性应用就是将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加入到支架和细胞的复合体中,使它通过促进血管化、调节参与成骨的多种因子及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提高成骨效能。内源性应用就是利用基因技术,将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入种子细胞,使种子细胞持续的产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为骨形成提供足够的血管化和调节骨细胞的活性。③动物实验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颌骨牵张成骨和颌骨缺损修复起着促进作用。结论:应用外源性和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促进骨形成和骨缺损修复,用它来加快颌面骨组织工程的骨形成和缩短疗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索构建组织工程化仿生骨种植体的方法流程,并制备成骨细胞-可吸收载体种植体样品,同时尝试建立组织工程化非承载骨种植体的评价方法。方法:实验于2001-05/2005-12分别在天津市口腔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和天津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完成。①通过相分离技术制备壳聚糖/明胶三维网络多孔支架,在支架材料表面原位沉积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晶体,构筑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仿生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进行表征和性能检测。②用酶消化法和条件培养法分离、诱导培养中国小型猪成骨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③用静态复合共培养法体外构建2种骨组织工程种植体样品:成骨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仿生骨种植体,成骨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种植体。④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FDA荧光、LDH、MTT等定期观测仿生骨样品中细胞形态、细胞增殖速率、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结节形成等指标,以比较样品的细胞增殖活性和成骨活性。结果:①成功构筑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相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这种材料具有适于细胞黏附与生长的(90±1)%的孔隙率,孔径为100 ̄300μm的微孔结构,且原位沉积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的粒径为50nm左右,接近与天然骨的组成。②自中国小型猪腿骨成功分离培养了成骨细胞,并在诱导培养条件下,表现出很强的增殖活力和成骨活性,适合作为实验用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③成功构建了两种成骨细胞-可吸收载体种植体样品:经检验仿生构建的小型猪成骨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种植体具有细胞亲和性和体外成骨活性。结论:①在体外成功仿生构建了结构与活性接近天然骨的骨组织工程种植体--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种植体。②初步建立了仿生组织工程化非承载骨种植体的评价方法,为其进一步用于体内修复颅颌骨组织损伤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目的:从分子水平观察链球菌蛋白质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1在首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实验室完成。①链球菌32080株购自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人肝癌Bel-7402细胞株由首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系惠赠。②常规培养链球菌并按照Winters方法提取细菌蛋白。③用0,10,20,100mg/L细菌蛋白作用于单层培养的Bel-7402细胞24,48,72h,采用MTT法检测链球菌蛋白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④Bel-7402细胞经10mg/L或50mg/L细菌蛋白分别作用48,72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菌蛋白对癌细胞生长周期时相分布。⑤Bel-7402细胞经50mg/L的细菌蛋白分别作用24,48,72h后,Annexin-v PI双染法检测Bel-7402细胞凋亡率。⑥用50mg/L的链球菌蛋白分别作用于Bel-7402细胞0,24,48,72h后,Western Blot检测链球菌蛋白对Bel-740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①链球菌蛋白对Bel-7402细胞的抑制作用:链球菌蛋白能显著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100mg/L细菌蛋白作用于细胞24,48,72h的抑制率分别为15.6%,35.6%,50%,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②细菌蛋白对肝癌细胞生长周期时相分布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经链球菌蛋白(10,50mg/L)作用后,G2/M期Bel-7402细胞比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经50mg/L链球菌蛋白作用后,实验组Bel-7402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P<0.01)。③Bel-740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Bel-7402细胞经50mg/L链球菌蛋白分别作用24,48,72h后,细胞色素C的释放逐渐增多,Procaspase-3及Bcl-2蛋白水平降低。结论:链球菌32080株蛋白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存在着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并能将细胞的生长周期阻滞于G2/M期,诱导细胞凋亡,影响Bcl-2,procaspase-3和细胞色素C等重要的凋亡相关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公开发表的干预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从创刊至2011年底所发表的干预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检索。采用PRISMA清单评价和分析所有纳入文献,按照PRISMA清单各条目的符合程度由高到低分别评为“1分”、“0.5分”、“0分”。将所获数据录入Excle软件,并使用Meta—Analys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干预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379篇,发表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之势。PRISMA清单平均评分19.97±3.15分(8.5-26分)。其中25篇(6.60%)评分为21—27分,认为报告相对完全;226篇(59.63%)评分为15~21分,认为报告存在缺陷;128篇(33.77%)评分为15分以下,认为有严重的信息缺失。分层分析结果显示:PRISMA的发布、有基金资助可以提高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P〈0.05);作者数≥3人、作者单位性质为大学和单位数≥2个有改善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的趋势,但影响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所发表的干预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影响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方案和注册、研究间偏倚、其他分析以及资金支持等,应加以重视。合理利用PRISMA将有助于提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100.

Background  

Kocuria, previously classified into the genus of Micrococcus, is commonly found on human skin. Two species, K. rosea and K. kristinae, are etiologically associated with catheter-related bactere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