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4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49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75篇 |
口腔科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133篇 |
内科学 | 316篇 |
皮肤病学 | 34篇 |
神经病学 | 27篇 |
特种医学 | 257篇 |
外科学 | 57篇 |
综合类 | 28篇 |
预防医学 | 41篇 |
眼科学 | 22篇 |
药学 | 47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4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16篇 |
1976年 | 13篇 |
1975年 | 13篇 |
1958年 | 2篇 |
190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SUMMARY A young patient presenting with splenomegaly and hypersplenism was inadvertently found to have selective IgA deficiency. There were no symptoms of immunodeficiency and the patient responded well to splenectomy, with return of blood counts to normal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No other cause for the hypersplenism was found. We postulate selective IgA deficiency as a cause of splenomegaly and hypersplenism. 相似文献
92.
Longo KA Govek EK Nolan A McDonagh T Charoenthongtrakul S Giuliana DJ Morgan K Hixon J Zhou C Kelder B Kopchick JJ Saunders JO Navia MA Curtis R DiStefano PS Geddes BJ 《Th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2011,339(1):115-124
Ghrelin influences a variety of metabolic functions through a direct action at its receptor, the GhrR (GhrR-1a). Ghrelin knockout (KO) and GhrR KO mice are resistant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igh-fat diet (HFD) feeding. We have generated several classes of small-molecule GhrR antagonists and evaluated whether pharmacologic blockade of ghrelin signaling can recapitulate the phenotype of ghrelin/GhrR KO mice. Antagonist treatment blocked ghrelin-induced and spontaneous food intake; however, the effects on spontaneous feeding were absent in GhrR KO mice, suggesting target-specific effects of the antagonists.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ntagonists to HFD-fed mice improved insulin sensitivity in both glucose tolerance and glycemic clamp tests. The insulin sensitivity observed was characterized by improved glucose disposal with dramatically decreased insulin secretion.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se results mimic those obtained in similar tests of HFD-fed GhrR KO mice. HFD-fed mice treated for 56 days with antagonist experienced a transient decrease in food intake but a sustained body weight decrease resulting from decreased white adipose, but not lean tissue. They also had improved glucose disposal and a striking reduction in the amount of insulin needed to achieve this. These mice had reduced hepatic steatosis, improved liver function, and no evidence of systemic toxicity relative to controls. Furthermore, GhrR KO mice placed on low- or high-fat diets had lifespans similar to the wild type, emphasizing the long-term safety of ghrelin receptor blockade. We have therefore demonstrated that chronic pharmacologic blockade of the GhrR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strategy for treating metabolic syndrome. 相似文献
93.
目的:介绍言语流畅性的测量工具,考察言语流畅性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探讨言语流畅性的神经生理基础。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Sciencedirect 1975-07/2005-05中与言语流畅性相关的文献,检索词为“verbal fluency”,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文章标题中含有“verbal fluency”的英文文献。纳入标准:①对言语流畅性测量任务的研究。②对言语流畅性与记忆的研究。③对言语流畅性神经生理基础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51篇关于言语流畅性的文章,纳入30篇用于本综述。资料综合:测量言语流畅性的任务主要分为简单任务(包括音位流畅性任务和语义流畅性任务)与复杂任务(包括可能工作、替代使用、草拟、推断、物品制作以及新的使用方法等)。言语流畅性任务的完成主要涉及到记忆搜索的过程,另外,精细组织的语义网络系统对于言语流畅性任务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言语流畅性的神经生理基础包括了总体基础,前额叶,海马以及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结论:言语流畅性作为人类语言基本技能的一项指标,对语言认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神经心理研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和诊断指标,也是一种研究人类心理的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是探索人类语言与认知、创造之迷进而探索人类意识之迷的钥匙。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脑组织和出血侧海马bax、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细胞调亡的调控。方法:实验于2006-01/10在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取成年清洁级Wistar大鼠7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g左右。②采用脑内囊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动物于苏醒后按Bederson法进行神经病学评分,评分>3分后入选本实验,入选72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24只。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按8μg/kg剂量肌肉注射,1次/d;生理盐水组肌肉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次/d;模型组不作任何干预。③每组分别于干预后1,3,7d随机抽取8只大鼠,麻醉状态下取出血灶周围脑组织和出血侧海马,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调亡调控基因bax mRNA,bcl-2mRNA的表达。结果:在建立脑出血模型中共5只大鼠死亡,随后对死亡动物进行解剖,发现脑内血肿量过大,致脑疝形成而导致死亡,后随机补充动物。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肿周围脑组织bax mRNA表达:干预后3d,7d,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血肿周围脑组织bax mRNA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3d:0.54±0.19,0.76±0.23,P<0.05;7d:0.45±0.19,0.71±0.16,P<0.01)。②血肿周围脑组织bcl-2mRNA表达:干预后3d,7d,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血肿周围脑组织bcl-2mRNA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3d:0.68±0.25,0.39±0.19,P<0.05;7d:0.80±0.21,0.48±0.18,P<0.01)。③出血侧海马bax mRNA表达:干预后3d和7d,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出血侧海马bax mRNA表达比生理盐水组均明显减少(3d:0.54±0.18,0.70±0.11;7d:0.43±0.24,0.69±0.18,P均<0.05)。④出血侧海马bcl-2mRNA表达:干预后3d和7d,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出血侧海马bcl-2mRNA表达比生理盐水组均明显增多(3d:0.66±0.11,0.50±0.15;7d:0.72±0.12,0.52±0.22,P均<0.05)。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调节凋亡相关基因,提高大鼠脑出血后大脑脑组织和海马bcl-2mRNA的表达,降低bax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95.
贞芪扶正颗粒和复方阿胶浆干预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外周血及骨髓象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贞芪扶正颗粒和复方阿胶浆对苯油溶液致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的疗效。方法:实验于2005-06/09在河南中医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昆明种成年雄性小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9组,每组10只:大、中、小剂量贞芪扶正颗粒组:按15,10,5g/kg剂量灌服贞芪扶正颗粒混悬液(主要成分:黄芪、女贞子;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40803,15g/袋)。大、中、小剂量复方阿胶浆组:分别按10,20,30mL/kg剂量灌胃复方阿胶浆(主要成分:阿胶、熟地黄、党参、山楂、人参、蔗糖;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50446,250mL/瓶),司坦唑醇组:按4mg/kg剂量灌胃司坦唑醇混悬液(司坦唑醇片,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50306,30mg/片)。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0mL/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4d。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小鼠皮下注射体积分数0.25苯的玉米油溶液4mL/kg复制苯油溶液致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空白组皮下注射同体积玉米油。②各组小鼠分别于末次给药后24h,进行血常规检测。取右侧股骨,冲出骨髓细胞,采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仪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③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者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t’检验。结果:小鼠9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细胞测定结果比较:模型组小鼠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t=3.39~11.89,P<0.01)。司坦唑醇组3项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t=4.94~6.73,P<0.01)。大、中剂量贞芪扶正颗粒组和各剂量复方阿胶浆组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模型组(t=2.32~3.03,P<0.05 ̄0.01)。中剂量贞芪扶正颗粒组和各剂量复方阿胶浆组小鼠血红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模型组(t=2.15~4.84,P<0.05 ̄0.01)。大、中剂量贞芪扶正颗粒组和各剂量复方阿胶浆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t=2.33~4.45,P<0.05 ̄0.01)。大、中剂量贞芪扶正颗粒组和各剂量复方阿胶浆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模型组(t=4.06~6.24,P<0.01)。②骨髓有核细胞数:模型组明显低于空白组(t=8.99,P<0.01)。司坦唑醇组、中剂量贞芪扶正颗粒组和小剂量复方阿胶浆组明显高于模型组(t=2.39~2.82,P<0.05)。结论:贞芪扶正颗粒、复方阿胶浆对皮下注射苯所致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血细胞状况及骨髓象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以贞芪扶正颗粒有较为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96.
目的:一些理论质疑富血小板血浆对骨前体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本实验拟验证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抑制效应。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试验室(省级)完成。①实验方法:抽取6名健康志愿者髂前上棘骨髓5mL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扩增,静脉血10mL以二次离心法制得富血小板血浆。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时富血小板血浆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②碱性磷酸酶染色:取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两组:富血小板血浆组加入富血小板血浆使终浓度为100g/L,单纯血清培养组仅加入等量胎牛血清。培养后第7天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为胞质中呈现黑色颗粒或块状沉淀。③矿化结节染色:取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同上。培养后第19天以0.1%茜素红-TrisHcl(pH8.3)37℃下放置30min,矿盐沉积染色阳性为红色。④Cbfa1基因表达:取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同上。培养后第3,7,12,16天RT-PCR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bfa1基因的表达。⑤形态学观察:实验过程中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学变化。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培养后第7天,富血小板血浆组碱性磷酸酶阳性细胞数量较单纯血清培养组明显减少,且阳性细胞内灰黑色颗粒也明显减少,为弱阳性。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矿化结节染色结果:培养后第19天,单纯血清培养组可见细胞表面有较多的矿盐沉积,但未形成明显的矿化结节。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表面只有稀少的矿盐沉积。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bfa1mRNA的表达:培养后第3,7,12,16天,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单纯血清培养组与富血小板血浆组cbfa1基因表达量均逐渐增高,同一时间点两组间cbfa1基因的表达基本相似。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变化:富血小板血浆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旺盛,细胞达到单层汇合的时间较单纯血清培养组明显缩短。单纯血清培养组细胞在完全汇合后开始出现聚合现象(14~16d),但趋向性不明显,未完全形成团簇;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在完全汇合后未出现聚合现象,细胞密集生长。培养初期两组细胞以梭形为主,多角形细胞较少,培养至14~16d单纯血清培养组多角形细胞较富血小板血浆组增多。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可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分泌与矿盐沉积,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直接效应是抑制其分化。 相似文献
97.
目的:在成功分离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基础上,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6-3/10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采用dispase Ⅱ-trypsin两步消化法获取表皮基底层细胞,用小鼠皮肤成纤维母细胞滋养层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培养液进行培养。小鼠皮肤成纤维母细胞的预处理:向对数生长期的小鼠皮肤成纤维母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丝裂霉素C至终浓度为4mg/L,37℃下培养4h,弃去培养液,用D-Hank’s液洗3次,加入浓度为0.25g/L的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出细胞,离心(200g,5min),用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培养液悬浮细胞,计数,以5.0×104/cm2的密度种于培养皿内,37℃、体积分数0.05的CO2培养箱下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将分离的角质形成细胞悬浮在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培养液中,以2.0×104/cm2的密度接种在前1天经丝裂霉素C处理的小鼠皮肤成纤维母细胞滋养层上,37℃、体积分数0.05的CO2培养箱下培养。24h换液,以后每3d换1次液。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采用复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角质形成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采用dispaseⅡ消化法分离了真皮和表皮,获得较多的角质形成细胞,可以避免真皮成纤维细胞的污染。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5d可见明显的集落,约10d可长满单层。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细胞表面有明显的表达,复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有明显的表达。结论:用小鼠皮肤成纤维母细胞滋养层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培养液可以较好地培养原代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细胞表面有明显的表达,这些结果为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相关的皮肤病(如银屑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
胶原海绵复合新生大鼠原代心肌细胞构建工程化心肌组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以胶原海绵为支架、新生大鼠原代心肌细胞为种子细胞,于体外构建工程化心肌组织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Ⅰ型胶原海绵剪切成方形片状(2.0cm×1.4cm×0.2cm),经60Co照射消毒,于DMEM培养液中水化1h左右。另取1d龄SD大鼠心脏,剪成小碎块,然后用2.5g/L胰蛋白酶于37℃中消化,吸取上清至含胎牛血清的DMEM中,重复消化四五次,用差速贴壁法除去大部分成纤维细胞,将细胞沉淀用DMEM培养液以2×109L-1的密度悬浮备用。将上述的心肌细胞悬液1mL缓慢滴注于玻璃模型中的胶原海绵上,然后置于细胞培养中培养。肉眼及显微镜主要观察工程化心肌组织在培养期间的自发收缩情况,包括收缩的部位、强度、频率、一致性以及收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工程化心肌组织内胶原纤维的变化,细胞形态,胞核的形状及细胞之间的连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工程化心肌组织片的形态和功能。结果:①细胞接种于胶原海绵上1d后,细胞/胶原复合物的凝胶化过程基本完毕,体积保持恒定,维持至培养结束,第3天细胞/胶原复合物局部出现点片状自发收缩,第5天整个细胞/胶原复合物出现同步化自发收缩,收缩频率61~199次/min。2周后37.5%的工程化心肌组织的自发收缩活动减弱,但75%的工程化心肌组织的自发收缩活动持续至培养结束。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工程化心肌组织内细胞间连接广泛存在,细胞多呈纵向分布,胞核呈长圆形,胞浆内α-肌节肌动蛋白阳性,胞内肌原纤维排列整齐,可见到心肌特异性的肌小节结构和Z线,多数细胞具有分化的心肌细胞表型。结论:用新生大鼠原代心肌细胞为种子细胞、以Ⅰ型胶原海绵为支架材料,构建出的工程化心肌组织,于体外可长时间持续自发收缩,该细胞/胶原复合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均类似于成熟大鼠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99.
目的:肝脏可溶性复合物具有保护肝脏、刺激肝组织再生等生物学活性,观察天然物质肝脏可溶性复合物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肿瘤研究室完成.①分离人胚胎、成年及新生小鼠肝脏组织,生理盐水清洗、剪碎、筛网过滤,用生理盐水制备混悬液,3 000 r/min离心,收集上清,制备肝脏可溶性复合物.②体外实验:用上述不同来源的肝脏可溶性复合物体外处理肿瘤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其对乳腺癌细胞EMT6增殖的影响.③体内实验:观察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对乳腺癌细胞EMT6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荷瘤鼠生存状况的影响,包括不同给药剂量及不同给药途径两个实验,给药途径包括在接种肿瘤细胞部位的对侧腋下、同侧腋下、腹腔注射及灌胃等.结果:①体外实验显示不同来源的肝脏可溶性复合物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EMT6增殖率,肿瘤增殖抑制率均显著高于血清白蛋白处理组(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②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8mg/L组抑瘤率高于2,4 mg/L组(P<0.05),未观察到明显毒副效应.③比较不同给药途径,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同侧注射组的抑瘤率较其他3组的抑瘤率高(P<0.05),各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给予组的体质量增长率比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高(P<0.05).④与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在同侧腋下注射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肝脏可溶性复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并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不同的给药途径中,在接种肿瘤细胞部位的同侧腋下给药抑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调查了解山东泰安地区农村人群的血脂水平,为该地区农民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实验于2006-06随机选取泰安市两个自然村650人进行健康检查,男270人,女380人,年龄2~88岁。①650人均于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mL,静置凝固后,2h内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测定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②总胆固醇>5.2mmol/L判定为高胆固醇血症,三酰甘油>1.7mmol/L判定为高三酰甘油血症。结果:650人全部完成血样采集与血脂指标检测。①不同性别血脂水平比较:被检人群男性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女性[(1.16±1.47),(0.95±0.84)mmol/L,P<0.05];男女总胆固醇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不同年龄段血脂水平比较:8人因具体年龄段不祥被排除,剩余642人分为3个年龄段:2~30岁、31~50岁、51~88岁。结果31~50岁人群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2~30岁人群[(1.14±1.47),(0.88±0.70)mmol/L,P<0.05],略高于51~88岁人群(P>0.05);51~88岁人群总胆固醇水平>31~50岁人群>2~30岁人群,相邻年龄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各年龄段男女间血脂水平比较:2~30岁人群和51~88岁人群三酰甘油水平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总胆固醇水平女性均显著高于男性[(2.38±1.47),(1.85±1.26)mmol/L,P<0.05;(4.48±0.92),(4.18±0.76)mmol/L,P0.01]。31~50岁人群男性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女性[(1.51±2.06),(0.90±0.80)mmol/L,P<0.01],总胆固醇水平基本相似(P>0.05)。④各年龄段男女高血脂症构成比:31~50岁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构成比显著高于2~30岁、51~88岁人群(23.1%,5.5%,9.3%,P<0.01);随着年龄增高,各年龄段高胆固醇血症构成比逐渐升高,相邻年龄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2.7%,8.6%,15.6%,P<0.01)。31~50岁人群男性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女性(P<0.01);2~30岁、51~88岁人群男女间高血脂症的构成比基本相似(P>0.05)。结论:①山东泰安地区农村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31~50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步上升,提示中年人健康体检尤为重要。②高脂血症应从青少年开始加大预防和保健力度,进行广泛和反复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