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56篇
  免费   6252篇
  国内免费   4806篇
耳鼻咽喉   407篇
儿科学   725篇
妇产科学   887篇
基础医学   8914篇
口腔科学   1195篇
临床医学   9522篇
内科学   10785篇
皮肤病学   776篇
神经病学   3757篇
特种医学   24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1篇
外科学   7291篇
综合类   12051篇
现状与发展   17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4325篇
眼科学   1864篇
药学   7434篇
  102篇
中国医学   3803篇
肿瘤学   6170篇
  2025年   17篇
  2024年   994篇
  2023年   1549篇
  2022年   2962篇
  2021年   3675篇
  2020年   2839篇
  2019年   2563篇
  2018年   2399篇
  2017年   2077篇
  2016年   2083篇
  2015年   3154篇
  2014年   3944篇
  2013年   3272篇
  2012年   4798篇
  2011年   5665篇
  2010年   3274篇
  2009年   2479篇
  2008年   3432篇
  2007年   3516篇
  2006年   3605篇
  2005年   3444篇
  2004年   2234篇
  2003年   2193篇
  2002年   1833篇
  2001年   1688篇
  2000年   1768篇
  1999年   1967篇
  1998年   1254篇
  1997年   1345篇
  1996年   1009篇
  1995年   893篇
  1994年   771篇
  1993年   490篇
  1992年   603篇
  1991年   520篇
  1990年   446篇
  1989年   395篇
  1988年   324篇
  1987年   284篇
  1986年   250篇
  1985年   174篇
  1984年   102篇
  1983年   71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40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及对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02/2017-01在我院治疗的特发性CNV患者44例44眼,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BCVA、眼压、mfERG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1、3mo BCVA和CR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后3mo BCVA和CRT分别为0.60±0.15和278.43±40.10μm,明显较治疗后1mo改善(P<0.05)。治疗后1、3mo和治疗前眼压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1、3mo Ring1、Ring2和Ring4 NI-P1振幅密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 治疗后3mo,Ring3 NI-P1振幅密度均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mo提高(P<0.05); 治疗后1mo,Ring5 NI-P1振幅密度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mo均提高(P<0.05); 治疗后1、3mo和治疗前Ring6 NI-P1振幅密度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CNV有较好的效果,能改善患者视力及黄斑区视网膜功能,降低视网膜厚度,且不影响眼压。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并比较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及CT SPHERIS 209M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和视觉质量。

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2例52眼,其中三焦点组26例26眼,术中植入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人工晶状体; 单焦点组26例26眼,术中植入CT SPHERIS 209M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3mo检查患者的裸眼远距离视力(UCDVA)、裸眼中距离视力(UCIVA)、裸眼近距离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远视力矫正下的中距离视力(DCIVA)、远视力矫正下的近距离视力(DCNVA),明、暗环境中不同空间频率(3、6、12、18c/d)下的对比敏感度,并进行脱镜率、不良视觉症状和满意度等问卷调查。

结果:术后3mo三焦点组UCIVA、UCNVA、DCIVA和DCNVA、脱镜率及满意度均优于单焦点组(P<0.05)。在暗环境中的18c/d空间频率,单焦点组的对比敏感度优于三焦点组(P=0.041)。两组均有轻度眩光和光晕不适主诉(P=0.668)。

结论: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人工晶状体较CT SPHERIS 209M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中、近视力,脱镜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保元排毒丸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UUO)模型大鼠肾脏病理的影响及对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方法:48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UUO组、厄贝沙坦组(12.5g·kg-1/天)、保元排毒丸低、中、高剂量组(1.25g·kg-1/天、2.5g·kg-1/天、5.0g·kg-1/天),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只分离输尿管不结扎外其余均制备右侧输尿管梗阻肾纤维化模型,造模第二天开始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假手术组和UUO组给予自由进食和生理盐水灌胃,共灌14天。末次灌胃24小时后取右肾进行HE 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Masson 染色观察肾组织胶原沉积情况;Western Blot 法测肾组织E-cadherin、Collagen I、β-Catenin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Wnt4、β-catenin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和各给药组肾小管、肾间质病变重、肾纤维化重(P<0.01);与UUO组比较,保元排毒丸低、中、高剂量组和厄贝沙坦组肾小管、肾间质病变明显减轻、肾纤维化减轻(P<0.01);UUO组E-cadherin表达较保元排毒丸各剂量组、厄贝沙坦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保元排毒丸各剂量组和厄贝沙坦组Collagen I、β-Catenin表达明显少于UUO组(P<0.01);UUO组Wnt4、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保元排毒丸各剂量组和厄贝沙坦组Wnt4、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低于UUO组(P<0.01)。结论:保元排毒丸有改善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针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采用文献学方法,筛选评价中医药治疗的适宜性技术,以期指导临床医师使用。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的期刊文献,纳入所有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基于中医农村适宜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提取评估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共筛选得到150个治疗技术,主要为中药复方和穴位贴敷组成。评分分布在24.857至34.304之间,筛选评分最高的为治疗哮喘缓解期肺肾两虚的补肺颗粒。结论:初步筛选补肺颗粒、玉屏风散、邵氏阳虚哮喘贴等20项中医药治疗哮喘缓解期的适宜技术,可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基于CD34、VEGF1、GAP-43探讨藏医“白脉病疗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再灌注7天、14天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34蛋白、VEGF1蛋白、GAP-4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天,白脉病疗法组、如意珍宝丸组模型组CD34、VEGF1、GAP-43阳性表达明显较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 0.05。14天白脉病疗法组、如意珍宝丸组、阳性对照组CD34、VEGF1、GAP-43阳性细胞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 < 0.05,白脉病疗法组CD34、GAP-43的表达高于如意珍宝丸组。结论:白脉病疗法可以促进微血管增生,诱导侧支循坏的建立和微血管网的再建,促进血管再生,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对鲜药应用的悠久历史进行回顾,总结了近几年来鲜药制剂的研究近况,分别结合国内与国外实例,说明各现代鲜药制剂的工艺及剂型等方面的特点,同时针对现代鲜药及鲜药制剂的开发,提出了所面临的问题及合理可行的解决建议,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对现代鲜药制剂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7.
挖掘和表征中药经典制剂的剂型特征是中药现代制剂创新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在中药制剂学科立项情况、国内外中药制剂研究文献以及中药新药注册申报情况等大数据的梳理统计,发现中药经典制剂的研究项目大幅度缩减,中药经典剂型的市场份额逐年萎缩。“中药西制”模式下的现代制剂占有市场主导地位,但因其疗效“降格”致竞争力较弱。因此,借助国家政策推动下的经典剂型研究浪潮,加快加深中药经典制剂的研究,既有助于促进中药药剂学的学科发展、提升经典医药文化素养,也能促进经典医药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益精补阳还五汤辅治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对其眼压控制及预后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07/2017-07收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3例186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94眼,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结合益精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 对照组46例92眼,仅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测定值、平均缺损范围、视野平均光敏度以及图像诱发视觉电位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1% vs 63.0%)(P<0.01)。治疗后,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RI测定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SA、EDV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01)。观察组治疗后视野平均光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平均缺损范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1)。

结论:使用益精补阳还五汤辅治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水平,扩大视野范围,促进血流循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探讨胡晓梅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的用药规律,为MPN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胡晓梅治疗MPNs门诊有效处方50首,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胡晓梅治疗MPNs的数据库。结果:对胡晓梅数据库中症状、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和新方进行分析,得出胡晓梅治疗MPNs的常用药物有柴胡、赤芍、生地黄、红花等15种,核心组合药物中多见红花、赤芍等药物与柴胡关联,并演化得到8首治疗MPNs的新处方。结论: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平台,利用文本挖掘、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较好地挖掘了胡晓梅治疗MPNs的用药规律,即从虚、毒、瘀病理因素入手,以益气活血解毒为法,扶正祛邪兼顾。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分析不同朝代方剂中药剂量单位及其用量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药临床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九万余首方剂信息进行结构化和标准化处理,构建方剂数据库,并参考文献,对不同年代的用量单位按照现代单位进行了换算,采用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方剂中药用量的演变规律。结果:筛选有中药组成的方剂8万4千余首,涉及用量单位375个,体积单位包括升、合等149种;数量单位86种;重量单位有两、钱等63种;长度单位包括寸、尺等7种,面积单位3种;历代使用频数最多的用量单位是“两”,达一半以上,其次是钱,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使用频率最高。为了探究中药每日内服用量的规律,我们筛选了13,834首能代表每日服用剂量的内服方剂,有确切用量记载的药物频次81 830次,其中以长度为单位的中药平均长度为10.19 cm;以体积为单位的中药平均体积为753.24 mL;以重量为单位的中药频次是80 135次,平均重量为21.46 g。不同朝代内服方剂单味药一日平均用量唐朝最大,达到82.53 g,其后用量减少,至明以后用量与现代相差不大,多为10 g左右。结论:本研究首次基于大样本量的方剂数据,采用剂量换算和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药用量的概貌和演变规律,发现了历代中药用量差异很大,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临床的中药用量,不应局限于古代文献记载,而应根据当前药物的特点,药材性效毒性的变化以及病人的病情、体质等灵活运用,方能达到药到病除,发挥中药的原创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